第一辑 生命的沉湖<br> 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谈<br> 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br> 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回顾<br> 现代汉语文学所走过的道路<br> 略谈“典型现象”的理论与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尝试<br> “找回失落的文学世界”——答《南方文坛》记者问<br>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诗化小说研究书系》序<br> 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史景观——读《20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br> 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序<br> 用现代中国人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自己——《20世纪中国小说大学生读本》序<br> 研究思路的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编后记<br> 面对新世纪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编后记<br> 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编后记<br> 学术研究要言之有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编后记<br> 理科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困惑——《北大理科学生作文选》序<br> 追求工、理、文科的融合——钱宁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概述<br> 第二辑 精神散步<br> 岁末谈读书(二章)<br> 回到常识<br> 经典的意义<br> 北大校园里的“兔子”<br> 谈谈先父天鹤先生的事<br> 翠鸟远飞了<br> 王瑶的意义——《王瑶和他的世界》编后记<br> 我与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br> 沟通心灵的桥梁——《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韩文本序<br> 《散文选刊》卷首语<br> 喜读《新青年文丛》——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br> 评《文艺争鸣》的几篇文章<br> 《文艺争鸣》百期诞辰赠言<br> 当代四作家论——一句话评语<br> 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评袁筱芬《何处是家园——诗学视域中的(憩园>》<br> 自然科学与文化重建<br> 文学与科学原本是一家——《民族植物学论文集》序<br> 为学生的网站写几句话<br> 新世纪寄语青年——应北京大学学生会之约而写<br> 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彼此搀扶着——在长江读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br> 第三辑 运交华盖<br> 1999年总结<br> 2000年伊始<br> 我在做这些事——2000年总结<br> 2001年回顾<br> 第四辑 炼狱之火<br>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三周年祭<br> 我感到惊心动魄——黄昌勇《王实味传》序<br> 对共和国历史的另一种书写——在《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座谈会上的发言<br> “燕山偶语遭奇祸”——《燕山夜话》的命运及其影响<br> 面对血写的文字——初读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br> 二十九年前的一封书信<br> “咬紧泥层根不死”——读韩乐群《刺梨蓬草》<br> 失败者的不归路——蔡玉镶《突围——一个底层知识者的人生体验》序<br>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读文有感<br> 另一种纪念——《我们心目中的蔡元培》序<br> 也算“立此存照”——1999年4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演讲的开场白<br> 致北大校长的一封信<br> 我的某种不安——致一位年轻朋友的信<br>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王东成《生活与艺术人格》序<br> 坚守我们的信仰,在今天的中国——读裘沙《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br> 我的忧虑、困惑和挣扎——在上海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br> 际研讨会上的发言<br> “真的知识阶级”:鲁迅的历史选择——在韩国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br> 心有灵犀——一束通信<br> 第五辑 魂归何处<br> 能写的与不能写的——《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序<br> 本应归全家所有——《钱理群文集》(四卷本)后记<br> 后记<br> 再记<br> 三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