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命的沉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8024632
  • 作      者:
    钱理群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18年。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为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问题。2002年8月退休。
  主要著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民灵的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话说周氏兄弟》、《走进当代的鲁迅》等数十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而亲历了这场大屠杀,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写下了《段政府大屠杀记》,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本书是作者写于世纪之交前后几年间的思想与学术随笔。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生命的沉湖<br>    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谈<br>    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br>    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回顾<br>    现代汉语文学所走过的道路<br>    略谈“典型现象”的理论与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尝试<br>    “找回失落的文学世界”——答《南方文坛》记者问<br>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诗化小说研究书系》序<br>    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史景观——读《20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br>    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序<br>    用现代中国人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自己——《20世纪中国小说大学生读本》序<br>    研究思路的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编后记<br>    面对新世纪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编后记<br>    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编后记<br>    学术研究要言之有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编后记<br>    理科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困惑——《北大理科学生作文选》序<br>    追求工、理、文科的融合——钱宁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概述<br>    第二辑 精神散步<br>    岁末谈读书(二章)<br>    回到常识<br>    经典的意义<br>    北大校园里的“兔子”<br>    谈谈先父天鹤先生的事<br>    翠鸟远飞了<br>    王瑶的意义——《王瑶和他的世界》编后记<br>    我与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br>    沟通心灵的桥梁——《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韩文本序<br>    《散文选刊》卷首语<br>    喜读《新青年文丛》——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br>    评《文艺争鸣》的几篇文章<br>    《文艺争鸣》百期诞辰赠言<br>    当代四作家论——一句话评语<br>    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评袁筱芬《何处是家园——诗学视域中的(憩园>》<br>    自然科学与文化重建<br>    文学与科学原本是一家——《民族植物学论文集》序<br>    为学生的网站写几句话<br>    新世纪寄语青年——应北京大学学生会之约而写<br>    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彼此搀扶着——在长江读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br>    第三辑 运交华盖<br>    1999年总结<br>    2000年伊始<br>    我在做这些事——2000年总结<br>    2001年回顾<br>    第四辑 炼狱之火<br>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三周年祭<br>    我感到惊心动魄——黄昌勇《王实味传》序<br>    对共和国历史的另一种书写——在《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座谈会上的发言<br>    “燕山偶语遭奇祸”——《燕山夜话》的命运及其影响<br>    面对血写的文字——初读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br>    二十九年前的一封书信<br>    “咬紧泥层根不死”——读韩乐群《刺梨蓬草》<br>    失败者的不归路——蔡玉镶《突围——一个底层知识者的人生体验》序<br>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读文有感<br>    另一种纪念——《我们心目中的蔡元培》序<br>    也算“立此存照”——1999年4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演讲的开场白<br>    致北大校长的一封信<br>    我的某种不安——致一位年轻朋友的信<br>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王东成《生活与艺术人格》序<br>    坚守我们的信仰,在今天的中国——读裘沙《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br>    我的忧虑、困惑和挣扎——在上海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br>    际研讨会上的发言<br>    “真的知识阶级”:鲁迅的历史选择——在韩国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br>    心有灵犀——一束通信<br>    第五辑 魂归何处<br>    能写的与不能写的——《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序<br>    本应归全家所有——《钱理群文集》(四卷本)后记<br>    后记<br>    再记<br>    三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