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寒夜客来: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之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8023520
  • 作      者:
    逯耀东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杜甫《赠卫八处士》云:“……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主人嘱儿女备酒饭,山村无所供,仅有一味园圃现采的春韭,和一钵刚出锅的小黄米饭。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把肩相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是何夕,这是一种饮食的境界。<br>    宋人杜耒《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br>    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开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br>    ——逮耀东<br>    作者下江南、上塞北,到各地探访、品尝不同风味的民间饮食,透过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将饮食生活的琐细与社会变迁相衔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单纯介绍美味珍馐及作法,而是对民间俚食抱欣赏赞许态度,体悟百姓的生活情趣。本书收文章30来篇,这些文章依然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兼有旁征博引的历史考察与各地访食的人间情怀,以温婉的文学化笔触娓娓道来。其中有写饮食之妙的美文,有写名菜与历史掌故,有留心身边的饮食变迁,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
展开
作者简介
    逯耀东先生是台湾历史学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丰县。写有多部散文体专谈饮食文化的书,《寒夜客来》是他专为大陆读者新选编的一本。书中旁征博引,追索饮食渊源;文思典雅,学养与才情并茂。其笔下的饮食故事多有一份真切而醇厚的历史沧桑感。<br><br>    作者在大学讲授中国饮食文化史课程而深受学生欢迎,又下江南、上塞北,到各地探访、品尝不同风味的民间饮食,透过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将饮食生活的琐细与社会变迁相衔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单纯介绍美味珍馐及作法,而是对民间俚食抱欣赏赞许态度,体悟百姓的生活情趣。
展开
内容介绍
    杜甫《赠卫八处士》云:“……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主人嘱儿女备酒饭,山村无所供,仅有一味园圃现采的春韭,和一钵刚出锅的小黄米饭。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把肩相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是何夕,这是一种饮食的境界。<br>    宋人杜耒《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br>    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开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br>    ——逮耀东
展开
精彩书评
    杜甫《赠卫八处士》云:“……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主人嘱儿女备酒饭,山村无所供,仅有一味园圃现采的春韭,和一钵刚出锅的小黄米饭。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把肩相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是何夕,这是一种饮食的境界。<br>    宋人杜耒《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br>    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开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br>    ——逮耀东
展开
精彩书摘
    食物不经其他媒体,直接放置火中或火上烧或烤,是人类熟食的开始。中国熟食相传始于燧人氏。《周礼》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食,令人无腹疾,而有异于禽兽。”也就是说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之前,先民还停滞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往后开始熟食,由此进入文明。不过,钻木取火是一种人工取火的方法。但人工取火的方法,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的“山顶洞时期”才开始的。前此,用的是取自山林的自然火。而且对自然火的应用,继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有一百几十万年之久。因为在云南元谋人的遗址中,已发现有用火的痕迹。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更保存了许多燔炙的资料。北京人居住洞穴的堆积物计分十三层,其中四、八、九等三层属灰烬层,是燔炙留下的遗迹。灰烬层除了有碳粒和烧过的石头外,还有燔炙遗留下的鹿、鼠和鸟类的骨骸。可以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燔炙进行熟食了。所以,在山顶洞时期以前,燔炙的烹饪方法已进行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吃烧肉的民族。 记得幼时读一篇培根写的烧猪文章。大概是这样的,他说当山林大火熄灭后,中国人在燃烧过的灰烬中,找到了一只烧熟的猪,一尝味道远胜活剥生吞。于是中国人就开始吃烧猪了。虽然这篇文章调侃中国人吃猪肉,但却也道出燔炙之法的由来。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先民们将山林火苗,带回他们居住的洞穴,大家围着火进食或取暖,或者不小心将一块肉跌落在火里,后来又在灰烬里找到这块肉,味道比生肉好吃得多。 P3
展开
目录
饮食境界(代序)<br>烧猪与挂炉鸭子<br>看来端的是“无肠”<br>脔切玉玲珑<br>谁解其中味<br>陶渊明喝的酒<br>嵇康过年<br>中国第一本食谱<br>袁枚与明清文人食谱<br>造洋饭书<br>从城隍庙吃到夫子庙<br>姑苏城内<br>银丝细拌蹄(骨旁)<br>美食家之逝<br>更上长安<br>又见西子<br>黄山顶上吃石鸡<br>三醉岳阳楼<br>“霸王别姬”与《金瓶梅》<br>不是挂羊头<br>吃南安鸭的方法<br>饮茶未<br>知堂论茶<br>石碇买茶<br>烤番薯<br>蚵仔面与臭豆腐<br>出得门来人半醉<br>记忆是把尺<br>吸烟室怀想<br>湖涂有斋<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