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疑难案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64813
  • 作      者:
    徐燕平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的理论性,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疑难案例研究》收录了上海市检察机关办案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旨在展示不同观点、研析疑难案例、阐述刑法学理。全书共分为“总则”、“分则”两部分,与刑法典体例保持一致;所选案例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分析论述既注意全面反映案件客观情况,又列举司法实践部门的争议观点,使读者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案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即使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已将相关应纳税款及滞纳金等全部追缴到案,但在尚未作出最后刑事处理结论前,税务机关仍无法直接对相关纳税主体作出行政处罚,故本案犯罪嫌疑单位及其犯罪嫌疑人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虽已符合“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中“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两项法定条件,但并未同时达到“已受行政处罚”这项法定要求。据此,对其行为仍应当依法作出相应的定罪处理。<br>    (三)对本案犯罪嫌疑单位及其犯罪嫌疑人可以作相对不起诉<br>    1.符合刑法修正案(七)的立法精神<br>    《刑法修正案(七)》之所以对逃避缴纳税款行为作出了“去刑化”、“去罪化”规定,这是立法机关基于打击逃避缴纳税款犯罪的主要目的——维护税收征管秩序,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考虑,同时为了进一步体现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结合本案,一是犯罪嫌疑人曾某已悉数补缴了应纳税款及相应的滞纳金和税务罚款,从而在经济上弥补了国家的税收损失,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被其损害的社会关系,因此,本案打击逃避缴纳税款犯罪的主要目的已经基本实现;二是曾某在首次讯问中即主动交代其通过隐匿单位营业收入逃避缴纳税款的犯罪事实,并积极提供相关财务账册、银行存折等证据材料,反映了其具有较好的认罪态度;三是曾某积极筹措钱款补缴税款,愿意接受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说明其具有悔罪改过的真切愿望和表现。因此,检察机关如果对犯罪嫌疑单位及其犯罪嫌疑人免除刑事处罚并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既符合《刑法修正案(七)》对逃避缴纳税款行为“去刑化”、“去罪化”规定的立法精神,也有助于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br>    2.符合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原则<br>    刑法溯及力是指当新的刑事法律实施后,能否适用于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若能适用,该新法就具有溯及力;若不能适用,则该新法就没有溯及力。1997年修订后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实行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要按照新法处理。分析本案,犯罪嫌疑单位上海市某民办教育进修学院及其犯罪嫌疑人曾某因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巨大,依照刑法原第201条、第221条之规定,应当对犯罪嫌疑单位“判处罚金”,对犯罪嫌疑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规定,其在“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情况下,即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两相对比,足见《刑法修正案(七)》的处罚为轻。基于本案尚未经过审判,故根据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原则,对本案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可以适用《刑法修正案(七)》从轻处罚的相关规定。
展开
目录
    总则部分<br>    对尚未受到行政处罚的逃税单位及其主管人员应如何适用<br>    《刑法修正案(七)》<br>    故意伤害行为与伤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如何认定<br>    如何适用刑法第十三条的但书规定<br>    如何认定单位犯罪中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br>    购人淫秽物品后兜售,尚未售出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一般工作人员能否单独构成单位走私犯罪<br>    法律规定应当并处罚金时如何减轻处罚<br>    分别符合一般累犯和毒品特别再犯的情形应当如何处理<br>    如何认定自首行为中的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br>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又犯新罪应该如何处罚<br>    二审阶段对被害人进行赔偿是否可以从宽处理<br>    挪用资金数额较大在审查起诉阶段退还的,其诉讼时效应如何计算<br>    <br>    分则部分<br>    危害公共安全罪<br>    为发泄心中不快,将邻居自行车从高楼窗户扔下,致使居民停放的汽车毁损的行为如何定性<br>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br>    公式定价贸易方式下如何认定走私犯罪<br>    医师开具处方后科室主任收受医药代表回扣的行为如何定性<br>    “逃避财务监管”的行为是否即是“以个人名义”构成“非典型挪用资金罪<br>    采用欺骗手段帮助他人取得银行票据贴现的行为能否构成骗取贷款罪<br>    通过向银行负责人行贿获取信用证后拒不归还开证行资金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的银行卡取现或转账行为如何定性<br>    骗得他人信用卡后使用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擅自制作网络游戏私服的行为如何定性<br>    以个人名义申请宽带后供单位使用,骗取差价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租赁汽车后擅自将车辆质押借款,如何认定犯罪金额<br>    以网络外汇投资为名进行传销活动应如何定性<br>    盗窃与诈骗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虚构网上购物合同并使用境外信用卡信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构成何罪<br>    行为人以非法获取的境外持卡人信用卡信息虚假交易,并通过网络结算公司骗取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介绍客户进行境外黄金期货交易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免费提供游戏外挂程序下载,并销售运行该程序必需的特权码的行为如何定性<br>    林地使用权低价受让后高价转卖行为应如何认定<br>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br>    追打导致他人跳水逃避而溺死的行为如何定性<br>    捆绑并在他人脸上刻划“淫”字的行为如何定性<br>    强奸罪中“违背妇女意志”和“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应如何认定<br>    使用暴力、胁迫的方法控制被害人,并从被害人近亲属处取得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事出有因”持刀劫持他人但未提出明显“不法”要求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采用绑架手段勒索钱财的行为如何定性<br>    <br>    侵犯财产罪<br>    利用特定环境索要财物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抢劫前已交犯罪嫌疑人的手机能否认定为赃物<br>    预谋敲诈,当场采用暴力方式将假烟及人一同控制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如何认定“多次”抢劫<br>    实施麻醉未果偷走他人财物如何定罪处罚<br>    一年内数次盗窃如何认定<br>    油罐车驾驶员伙同他人在运输途中窃取封闭油罐内汽油的行办应当如何定性<br>    ATM机上调换假币行为如何定性<br>    单位窃电行为如何定性<br>    借用他人摩托车后编造谎言不还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骗取他人集装箱后又盗取其中财物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出借人明知对方无偿还能力仍借款!借款人应如何定性<br>    拾得他人存折再窃取失主身份证挂失密码后领取存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让他人服下麻醉药物后设赌作弊骗取钱财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受骗人与被害人不同一的诈骗行为应如何认定<br>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电话推销邮票骗取钱财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在交通工具上扒窃被人发现,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凶器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br>    出租车司机趁乘客下车问路之机驾车逃离,并占有乘客放置于车上的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符合单位犯罪特征兼具为特定关系入谋莉的职务侵占行为直当如何认定<br>    司机擅自拿走所驾车辆内公司钱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私营企业负责人侵占员工捐款的行为如何定性<br>    将运输过程中本单位代保管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能否认定职务侵占罪<br>    以变造的发票提货联领取电脑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以后次挪用的非国有单位资金归还前次挪用的国有单位公款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br>    以暴力、威胁方法强索高利贷行为应如何定性<br>    诱骗他人参赌并诈赌,再强行索要赌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以暴力相威胁方式追讨赌债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杀死被害人后,以被害人被绑架为名向其亲属索取钱款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强迫他人写欠条且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并向被害人家长“讨债”行为如何定性<br>    为个人职务升迁而故意低于限价销售公司产品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br>    招摇撞骗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br>    传播木马程序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行为如何定性<br>    谎称携带炸弹、硫酸,要挟解决经济纠纷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明知索债对象不符仍扣押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br>    如何适用寻衅滋事罪的法定情形<br>    双方数人相约斗殴后被劝开再次相遇又互殴的行为如何认定<br>    如何认定“随意殴打他人”的行为<br>    以轻微暴力、言语威胁的手段强卖烟花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赃物犯罪是否以前罪成立为要件<br>    捡拾他人盗窃后掉落的赃款并占为己有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麻醉医生对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病人死亡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罪<br>    肆意排放工业废水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多次强迫他人卖淫应当如何认定<br>    数个行为分别达不到数额要求但累计能够达到的情况下能否适用选择性罪名<br>    将卖淫人员介绍至有卖淫活动的浴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嫖宿幼女罪中“明知”应如何认定<br>    利用未上网电脑向他人手机下载淫秽视频文件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br>    贪污贿赂罪<br>    参与截留款的汇票兑现并共同分赃的行为如何认定<br>    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采用骗取手段获取利益并占为己有的行为如何定性<br>    利用职务之便虚构预算款多拨需返还的事实骗取公款的行为应<br>    如何定性<br>    收钱后没有为他人谋利能否认定为受贿罪<br>    国家工作人员虚假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贿赂的行为应如何认定<br>    因有受贿犯罪事实而达到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立案标准的情形如何定罪<br>    利用影响力帮助请托人获取商业机会的行为如何定性<br>    利用职务便利借用他人汽车的行为应如何定性<br>    私分国有资产罪中的“国有资产”应如何认定<br>    <br>    渎职罪<br>    劳动保障事务所员工因渎职致使政府对企业吸纳失地人员奖励金<br>    被骗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滥用职权罪<br>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伪造材料造成税款流失的行为如何定性<br>    交警明知是盗抢车辆而徇私舞弊擅自放行的行为如何认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