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再摔一次”
一位母亲看到孩子赌气摔打东西,非常生气。遗憾的是她没有采用有效的制止措施,而是威胁说:“你再摔一次看看!”结果孩子真的拿起摔过的东西又摔了一下,母亲恼羞成怒,只好以打骂来结束这场纷争。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显然是不妥的。
成年人由于不懂孩子的心理,常常误解孩子,低估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不论这场纷争的起因是什么,这位母亲不了解孩子摔东西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不了解孩子是因为讲理讲不过她才采取这种“边缘策略”的,也不了解孩子是在试探母亲忍耐的底限。说了这句话,母亲就亮出了自己的底限,孩子一旦突破了底限,母亲除了打骂就再也无计可施了。
孩子被打,形式上是输了;母亲打人,实质上是她输了。因为如果一个教育者被迫用拳头说话,那还不算失败吗?
其实要想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办法还是很多的。办法之一就是化解矛盾,避免出现破裂的局面。遇到孩子故意挑战家长的权威的时候,可以淡化处理,不要火上浇油。家长的头脑要始终保持清醒。
不可否认,有的孩子可能性格暴躁一些,经常发脾气,但无论如何,家长不能去“以暴易暴”,也采取情绪化的对策吧?那不成了跟孩子一般见识吗?我们来看看一位美国父亲是怎样做的。
乔治是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乔治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乔治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乔治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乔治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乔治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土豆就应该长在地下”
一天去菜市场,看见一位跟着妈妈买菜的小孩在问:“土豆为什么不是结在枝上,而是长在地下?”那位妈妈瞪了孩子一眼,说:“土豆就应该长在地下。”
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很难回答。尤其是一些成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在孩子眼睛里却成了稀奇的事。他熟悉的苹果、西瓜等都是生长在地上而土豆却不是这样,.怎么会不感到惊讶呢?孩子的疑问是合乎逻辑的。如果父母用“当然如此”这种不合逻辑的结论去对待,那么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抹杀,逻辑思考的萌芽就会被掐掉。
对于孩子的疑问,不一定非要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比如你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长在地上的,有些东西就生长在地下,正像鸟儿乐于在天空飞翔,鱼儿喜欢在水底畅游一样。
而且,由于孩子没有成见的束缚,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多有新意,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也常令我们大人瞠目结舌,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是非常宝贵的,千万不要轻易去扼杀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