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7166603
  • 作      者:
    李臣之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臣之,本名李臣,1965年生,四川巴中人。1989-1995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先后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主持并完成教育部、省、市课题五项,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四项。著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西方课程思潮研究》《活动课程研究》《活动教育引论》《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等。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帮助广大教育行政领导干部、教研员和科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些中青年学者撰写了这套《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分别就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涉及新课程改革中理念、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主要方面。《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力求站在理论前沿,贴近改革实践,以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映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尤其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和教师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需要。
展开
精彩书摘
  《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程的教材版本比学科课程的教材建设速度要快得多。在一些地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书包中居然有12本课本。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不少。对此,有专家呼吁: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最后,教育行政部门明文指示:不准编教材。实质上,教材是教和学的材料,活动课程实施无理由没有教材,只是活动课程的教材不能与教科书等同起来。其三,活动课程管理在思维上难于超越学科课程管理模式,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
  活动学科化原本是一种历史现象,如音乐、体育中的球技最初的确是作为学科外的活动出现的,随着活动经验的积累,活动方式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它们的价值得到承认,才逐渐演变为学科。但是,这种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并非是短短几年间的事情,一旦演变为学科,必将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学科课程。我国当今的活动课程基本上沿着课外活动的足迹发展而来,实施伊始并没有比较科学可行的措施,在对活动课程的价值抱有厚望之时,人们又机械地照搬学科课程的方式实施活动课程。如果从活动课程理论建设不足,或者从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活动课程实施中这种学科化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但绝对不能因此而作为学科化的理由。
  3.依赖、套用课外活动
  我国活动课程来源于课外活动的课程化,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活动课程相类似,但与杜威经验主义活动课程有着质的区别。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将活动课程规定为: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将活动课程的内容集中在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艺学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1996年3月26日颁发的《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通知》强调,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和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这些课程政策还带有概括提炼课外活动的痕迹。
  在活动课程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的活动课程理论探索不足,一些学校在实践探索之初,大多将课外活动移到课堂内,把原来课表上的课外活动换成活动课程,其教学模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方法出自课外活动实施的经验提炼。但是,把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纳入课表,同时也抹杀了课外活动的本质属性。其结果,把学生的自愿变为强制,把主动变为被动而加重学生负担。显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正确地认识活动课程,使活动课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或途径。应该说,活动课程并不等于课外活动纳入课表,进入课表的课外活动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程的设计不仅仅等于课外活动的升华。
  4.目标异化
  活动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我国教育现实中的活动课程目标却异化为多种“近似”的目的。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成为特色学校的工具。相比学科课程而言,学校活动要搞得有声有色,活动课程自然是最理想的工具。其二,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政策问世后,学校教育研究或实践总是与此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活动课程是其中联系频率较高的代名词。其三,“数字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数字化教育”是指对教育结果的评价片面追求数字,诸如,分数、获奖名次和次数、外语等级、钢琴等级、进入培训班的次数等等。活动课程实施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一些数字,但实质上许多学校的确把活动作为得到这些数字的手段。
  ……
展开
目录
导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的审视

第一章 活动、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活动中学
二、活动课程的萌芽
三、活动课程的形成
四、课外活动“课程化”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开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结构
二、活动领域开发的分析框架
三、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的流程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流程
三、将活动主题选择与发现的方法教给教师
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组织方式

第五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要素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第六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特点与分类
二、游戏活动方式
三、探究活动方式
四、交往活动方式
五、表现活动方式

第七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督导与管理
一、组织框架的建立
二、指导教师的督导与管理
三、学生活动的督导与管理
四、活动安全的督导与管理

第八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质、特点及需要回答的问题
二、谁来评价?评价什么?
三、采用什么标准评价?
四、如何评价?
五、评价怎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