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也曾被译为《大教授学》)一书的诞生,以及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问世,是教学论与课程论成为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教授法课程以及继后的分科教材教法课程的开设、相关著作教材的出版,为以后的教学论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我国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高等师范院校曾学习和移植苏联的教学论,教学论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一门重要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自编教学论教材、出版教学论著作,但仍保存苏联教学论体系的痕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受欧美课程理论的影响,在注重教学论研究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课程论的研究。1980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设置课程教材研究室,1981年《课程·教材·教法》创刊,1983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1989年陈侠出版《课程论》一书,这些对我国后来的课程理论研究产生较大影响。但在80年代,人们对教学论的研究仍重于对课程论的研究,教学论著作比较多,成立了“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在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必修课中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下,特别是在美国课程标准运动的影响下,我国课程论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