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书中的作者对本雅明的众多主题,如寓言、语言、现代性等,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读,这些主题在这些解读中呈现了复杂多样的面孔。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思想家,1940年自杀,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根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炼学术兴趣。因此,本雅明的研究只是在特有禀赋这一点上才能找到焦点和统一性。本书的作者阿多诺、德里达、哈贝马斯、保罗·德曼等,都是重要的欧美知识分子,他们从各个角度对本雅明进行了解读。本雅明的众多主题-寓言、语言、现代性、犹太神学等-在这些解读中呈现了复杂而多样地面孔。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语言论与翻译论,收录了德里达等人的四篇文章;第二部分,知识论与经验论,收录了阿多诺等人五篇文章;第三部分,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收录了蒂森等人的六篇文章;第四部分,神学与马克思主义,收录了哈贝马斯等人的三篇文章。
展开
郭军
尤金·哈贝马斯在其著名的《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的批判》(见本集)一文中,把瓦尔特·本雅明的理论关怀与法兰克福的经典批判做了第一次明确的区分,他称前者为
拯救性批判。后者为意识形态批判。根据这种区分,两者的最大差异在于目标的不同,对于实施意识形态批判的批评家们来说。其目的是要揭穿虚假意识,在他们看来,这种虚假意识笼罩着资产阶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主义、进步、发展和启蒙理性的盲目信仰,在文化、艺术和文学层面上则表现为对现实的认同与肯定,并构造了虚幻的和解来掩盖真正的矛盾。这一批判模式的主要代表马尔库塞认为这种大一统的思维范式产生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社会成员,人的意识在这样的社会中已经被体制化、结构化,甚至已经意识不到自己被造就、被结构、被同化、被压抑。他们“自由地”生活在不自由的国度里,完全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马尔库塞意欲对此进行揭秘,揭露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麻痹作用和它的文化产品的虚幻本质,以此来激发第二个向度,即将现实与哲学原则相对比而产生的批判意识,目的是使人们借助这样的批判意识达到对单向度社会的超越,走向真正自由解放的生活。基于这样的理论指归,马尔库塞所借助的方法是阿多诺式的否定辩证法或非同一性思维,即在正题中否定,在反题中肯定,没有合题,其实也就是将全部的理论能量放在否定与批判上,或用哈贝马斯的话说,放在对文化的扬弃上。
意识形态批判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全在于它从现存的统治入手,试图打破一个平面,摧毁一种结构,以便引入革命的机制,带来超越的希望。而本雅明则是从现在这个平面维度与传统这一纵向维度的对比入手,对比之下他所看到的是一个已经不击自败的支离破碎的废墟文化,即现代性。这个文化本身虽含有自我否定和灾难的成分,但仅仅对此进行捣毁和清理是不够的。更为需要的是拯救,即时被废墟所埋没、毁掉、并因此而被现代性中的人们忘却的传统的拯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传统呢?对于本雅明这样一个有着犹太教意识,后来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洗礼的人来说,这个传统是一个弥赛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回归总体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追溯到人类尚未堕落的天堂时代,甚至更早的没有主客体之分、天地浑然一体的前天堂时代.目标则是在现代性中对已经破碎的总体完整性加以挖掘、拯救、再现、整和、回归,所以他喜欢的名言是:“本原就是目标”。这样一种关怀决定了他的整个理论面貌的特征,即,阿多诺所说的,阐释、体验、批判,他以批判为脚手架。建构他那由许多辩证法意象构成、因此“散发着一种概念的光谱中所没有的光芒”的思想星丛。从50年代起由“集本雅明的思想继承人、合作者和研究先驱于一身”的阿多诺掀起第一次“本雅明热”到现在,这个星丛不仅仍然充满魅力,而且不断生发新的意晕,受到了来自不同走向的理论阵营的共同关注,同时也把他的碎片似的著作贯穿为一个整体。使他的思想光辉通过星丛的连线而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