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7068530
  • 作      者:
    李景林著
  • 出 版 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第2辑)》是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二辑,重视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第2辑)》就是在此理念下编辑而成的,是作者近十几年对儒学思考的结果,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系任教。1991年起师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研读先秦思想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儒学、道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仪礼译注》(合著)、《中国哲学史通》(合著)等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第2辑)》是作者近十几年对儒学思考的一点结果。取各为《教化的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尝试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
    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引入西方学院化的学术规范,儒家思想学术的研究也基本上被纳入“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框架。不过,近年儒学的研究渐次呈现出一种学术转向的趋势。这个转向,乃表现为对儒学之“教化”意义的关注。
    儒学有自己的义理之学和哲理的系统,称其为“哲学”,毫无问题。但是,儒学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却与西方的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儒家以六艺为教,但很显然,它的着重点不在理论和知识。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儒学与中国哲学
一、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一)以个性化方式表出其普遍性理念
(二)哲学之“可学”与“不可学”
二、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合法性之反思
(一)“中国哲学”作为“学科”的创建与反思
(二)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重新定位
三、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
——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一)道与史
(二)道的奠基与史事的敞开性
(三)道与史的分离
——中国哲学研究方式的检讨
四、孔孟心性思想要义
(一)孔孟之学的基本精神
(二)论性
(三)论心
(四)论心物
(五)论天人
五、儒家哲学的诠释理论及其对人的反思
(一)历史性的视野
(二)文、质中道的人学理路
(三)“心法”与“解蔽”
(四)诠释学与形上学
六、天人观念中所见之儒家人文传统
(一)普遍的“人文主义”
(二)天命的内在区分
(三)性与情
(四)人或人性的实现
七、直觉与理性
——梁漱溟对儒家理性概念的新诠
附录
一、理解与探究
——李景林先生笔谈录
二、儒道思想及其异同的思考

第二章 儒学的形上学观念
一、儒家形上学的特质及其文化意义
(一)儒家的理性直观观念
(二)形上学的道德进路
(三)形上境界与平等性智慧
二、论《周易》对“道”的表述方式
(一)言与意
(二)言引向象以出“盗”
(三)义理形式在时机化情境中的显现
(四)《易》辞之特征-
三、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一)礼以丧祭为重
(二)礼之三本
(三)祭礼与亲亲
(四)由丧礼见亲亲尊尊之一体
(五)情与文的统一和连续
(六)超越之实证
四、听觉与时间意识的先在性
——儒家“闻而知之者圣”命题的形上学意蕴
(一)以圣包智,以听涵视
(二)“圣”与“乐”
(三)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

第三章 儒学的价值论
一、价值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一)当代哲学价值相对主义观念的理论根源
(二)中道理性
——儒家哲学价值形上学的理论根据
(三)作用功能超越性
——儒家哲学价值形上学的特征与意义
二、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三、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与个体性原则
(一)个体性与“自我”的概念
(二)人的存在的“通”性与等差性
(三)“独”的人格世界

第四章 出土文献与儒学
一、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
——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
(一)由“性与天道”切入
(二)《性自命出》的性情论
(三)《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的天道论
(四)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综论
二、关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
三、读上博简《性情论》的几点联想
(一)关于篇名
(二)关于“乐教”与“情”的关系问题
(三)性情关系问题
四、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一)《学》、《庸》、《荀》之慎独说
(二)帛书《五行》舍体独心说之涵义
(三)德“形于内”与“形善于外”
五、思孟五行说与思孟学派

第五章 孔子前史的宗教伦理精神
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一)以天、帝为中心的宗教系统
(二)天帝观念与自然法则
(三)天帝观念与祖先崇拜
(四)三代天帝观念的特征与儒家心性之学
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一)巫术思维方式与“德”的观念的产生
(二)殷、周至上神观念的本质差异
(三)春秋时代“德”的宇宙本体化
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一)德性理想与人格典范
(二)伦理规范与德性培养
(三)《易经》所表现的生活之道

第六章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
一、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论
(一)“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二)以义利辨天命
——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三)性与天道的形上学
二、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理想人格和为人之本
(二)文质
(三)忠恕
(四)“克己复礼为仁”
三、孔子知论之精义
四、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五、论孟子的人性概念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辨看孟子论“性”之结构
和特征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六、论《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学说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学中的地位
(二)本末
——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
——以情应物
(四)“明明德”释义
七、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
(一)“中”之三义
(二)“中庸之为德”
八、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第七章 宋明儒学的精神
一、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
——周濂溪对于宋明理学的开创之功
(一)心性与天道二系统之统合
(二)以“诚”为枢纽统合《易》、《庸》
(三)以实存之万殊逆证道体
(四)儒家形上学的重建
二、二程心性论之异同与儒学精神
(一)两种治学入路
(二)小程子的心性论
(三)大程子的心性论
(四)从心学与理学的一原看儒学的根本精神
三、王阳明“心外无物”说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第八章 儒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一、儒学关联于民众生活的现实载体
(一)“政”与“教”之间
(二)礼仪与教化
(三)文化理念的人格化体现
(四)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性
二、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
(一)虚与实
(二)“心性儒学”与“世俗化儒家伦理”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以身体道”群体的缺失
(四)“道问学”层面之学院化和知识化
(五)“世俗化儒家伦理”的继存方式
(六)教化之道之反思与孕育
三、重建哲学与生活的联系
——中国哲学走出危机之途径
四、文化的融合与文化的民族性
五、儒家道德精神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