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家属首次公布大量家藏珍贵影像文字档案 人民文学出版社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86556
  • 作      者:
    于葵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林徽因传记,它体量很大,收录有此前从未公开过的大量林徽因档案,呈现了此前从未发表的林徽因照片,更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切入,真实、客观、立体地再现了林徽因的卓绝风采。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许多同类图书所不可比拟的。

展开
作者简介

于葵,梁思成、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梁再冰《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执笔者。多年从事梁思成、林徽因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参与策划多个梁思成、林徽因相关大型纪录片及展览。

展开
内容介绍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系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所著。该书依据独家所藏大量林徽因及其亲属第一手文献档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切入,全面展现了林徽因曲折坎坷而又光彩照人的一生。与世面上已有林徽因相关出版物不同,该书中所载的几百幅图片及诸多文字史料中相当部分系首度公开面世,作者也就涉及林徽因生平思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说或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该书出版填补了林徽因传记领域的某些空白。全书图文并茂,四色精装,集阅读、欣赏、收藏价值于一体。是喜爱、研究林徽因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优质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赴美留学

1923年2月,梁启超因偶然的机缘得知清华有意招收五名半官费留学的女生,随即将这一消息告知好友林长民,建议林徽因报考。面对这样的机遇,林徽因没有迟疑。

同年,通过考试,她获得了清华半官费留美资质。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陈植三人结伴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准备一同报考宾大建筑系。三年前,林徽因带着成为一名女建筑师的梦想从英伦归国,之后她邀梁思成与自己的梦想同行。如今,他们携手扬帆,开启了二人结伴终生的建筑之旅。此前,林长民曾试图与女儿探讨职业的选择。他去信给女儿,要林徽因拿出最大的“理性”选择自己的人生:“究竟汝志愿如何,对于婚约,对于嫁期,对于赴英续学,对于留家自习,或入何校,聘何师,或治中国学,望汝能有一种自择而又审慎的意见表示。此是完全靠着理性来定取舍,来察情势。少年人往往多情感而少理性,汝于此节短处尤多。”(1923年8月31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不知林徽因是否曾与父亲言明—— 不乏“少年情感”的她,几年前便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理性的“取舍”(成为一位中国女建筑师)。

将梦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相比梁思成、陈植等人,林徽因没有清华毕业生可以直接对接美国大学的优势。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性。当时整个世界都没有女性从事建筑专业的观念。林家这位大家闺秀“冒然”闯入男性主导的“匠作之域”,乍一看似乎有些“匪夷所思”。林徽因需要勇气,需要跨越一道道关卡,在不平等的环境中争得“同男生一起学习的机会”。林徽因勇气可嘉,她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会成为新一代的女建筑师。她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凭着她的感召力,为建筑界引入了梁思成这样一位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物。单凭这一点,建筑界就应该向林徽因致敬。1924年夏日,他们这支三人建筑学习小分队不久将与先行到达美国的杨廷宝、童寯、赵深等清华老同学会合,一道走进新的世界。林徽因、梁思成和陈植抵达美国时正值7月,由于错过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春季招,他们三人先行来到康奈尔大学,在康奈尔大学选修了暑期相关课程。这样,作为一个过渡,有益于调整自我和适应美国的新环境。同时,因为宾大采取学分制(对学生不做学年限制),如果他们通过选修课在秋季入学宾大,就有可能直接进入二年级或更高年级学习。这对已延误一年学业的梁思成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康奈尔大学,林徽因选修了户外写生课,同时还选修了高等代数。或许有人会问,饱含艺术气质、发散性思维明显的林徽因,是否具有高等代数所需要的理性思维?其实,林徽因是文理兼通的。她是情感丰富的女诗人,也是有着理性思维、缜密严谨的建筑学家。梁启超说:“热心和冷脑相结合是创造第一流艺术品的主要条件。”林徽因选择研修高等数学,对她在建筑领域的研究乃至诗歌创作都有意义。“灵感是对某一问题长期思考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林徽因称自己常常在这种“捕捉灵感和理性逻辑思考的状态间转换”。这样静心修课的日子刚有一个月光景,正当梁思成、林徽因全力以赴投身于紧张的夏季选修课学习时,他们忽然收到家中急信,告知思成的母亲李惠仙癌症恶化。梁林出国前夕,李惠仙被发现乳腺癌复发。此时梁思成已经延迟一年出国。“儿行千里母担忧”,但为了孩子的学业,坚强的李惠仙忍痛放儿子远行。临别之际,作为长子的梁思成感到肩上的压力愈发沉重—— 他有着“时不我待”渴望求知的紧迫感;秉着“立业方可成家”的父训教诲;承着在卧病老母床前尽孝的义务;也有携手林徽因奔向未来的憧憬。出行前,梁思成的内心是极为矛盾和纠结的。他虽然远行求学,暂时告别故土,但别离慈母告别亲人时,他的内心惴惴不安,忐忑沉重。7月下旬起,梁思成接连收到父亲梁启超的来信,信中希望他尽快归国同母亲做最后的告别:“我想要你这次暑期学校完了之后,回来一趟…… 你妈妈得着这种刮毒的病,真是无可如何,全家人苦痛是到了极点,我愿意我所爱的思成和全家人共甘苦几个月……”梁启超深知长子的求学之切,而极重忠孝的他还是希望儿子“权衡之后择大节”——“思成啊,做学问固然要紧…… 但学问耽搁一两年算不了什么,我现在五十二岁,我还觉得我做学问还不迟,二十几岁人将来补救的日子正长……”之后,眼见李惠仙病势难支,梁启超更急迫地再三催促梁思成快速回国。另一边,考虑到梁启超的态度,了解到梁家人的苦痛,林长民也随即致信长女林徽因,向她告知情况,要她做好心理准备。7月25日,林长民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思成的嬷病得好利害,我到太平湖饭店问过一次,见了令娴(梁思顺)。令娴伺候病人当是很苦。听说她已经有电报给思成,可怜思成初到远方就得此消息。” 8月10日,林长民来信中再次描述梁家近况,同时也明确告知林徽因有关梁任公的考虑:“思成的嬷嬷的病状苦痛得很。据医生说尚可拖延两三个月,但是苦痛日日加重。现在一转动便作儿啼,可想其痛苦状。医生说此病最后要解脱,须得家族同意,故任公先生力促思成归来……”此时此刻,最懂女儿的林长民深知孩子们的难处,但他要徽因体谅思成,勇敢独自去面对未来,“你两人这几天一定为了此事绞尽脑浆,但望你两人处此有同心同意的决断…… 一面又须体贴思成,不可给他难受。若是思成回来(回国),你千万保重。徽,我近来看你颇有主意,你便单独留学有何不可,提高勇气毅力来,三年后我预备欢迎我家的木兰。”“徽:得你来电,又接到来函…… 并闻思成已有电要归省(回国),我更觉得你二人处此难决境遇很得体,我很欣慰。”一片温情,不尽牵挂,无限体贴。善解人意的父亲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是温暖和鼓励。正当梁思成紧急办理回国手续之际,李惠仙病势突然加剧,于1924年9月13日与世长辞。对梁思成而言,即使他坐三天横贯大陆的火车,赶最早一班轮船,跨越太平洋,也无济于事了。母亲终是没能等到日夜期盼的游子归来。事已至此,梁启超劝孩子安心求学,不必再赶回国内:“电阻汝归一事,当十日前…… 况且那几天京奉津浦两线交通都已陆续梗阻,你若回来,保不定这两天还困守在奉天或上海,那么真急死了。所以这次强制你不回来,或者也是上天可怜,不忍再加增你和全家的苦痛。”他认真地告诉长子:“你妈妈对你和徽因始终是至爱而且喜欢的,你们动身前半个月,他〔她〕和老郭说你们如何可爱,自己如何满足…… 你妈妈两个月前病剧时暴躁异常,到最后三个礼拜,完全变了,慈祥到了不得…… 你和徽因,是他〔她〕所挚爱……”(1924 年9 月16 日,梁启超致梁思成信)梁启超宽释、鼓励着孩子,而许多时候,失去李惠仙的痛苦只能由他独自承担。他与李惠仙夫妇二人感情甚笃,李惠仙的离去对梁启超的打击是深重的。梁启超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双重重创。一向乐观昂扬、多少年笔耕不辍的他竟然几个月不能写作,痛感“不知人间何世”。一年之后,他写下《祭梁夫人文》,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徬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