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去北川(一个很好的样子。“云朵上的民族”羌族自治县北川地震后涅槃重建的壮丽篇章)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190195
  • 作      者:
    刘大先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   生动呈现中国新时代县城的大美风貌,带领读者同游北川,领略中国山河之美、历史之美、民族之美、科技之美、非遗之美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因多聚居在高山或半山地带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西北角,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受灾严重,后进行整座县城搬迁式重建。如今,安昌河穿过新北川,蜿蜒西北而去,在开阔河面上架起的禹王桥每到晚间就点亮灯光,霓虹彩灯照耀着两岸高大的芦苇、丛生的细柳,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大禹文化、非遗羌年与羌绣、文旅开发、科技产业新升级等,在这片土地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大美面貌。

※   深情赞颂敢向绝境要生机的平凡人民群像,以及北川这片热土的内在文化力量

2008年“5•12”大地震在老北川与新北川之间画上一条界线,灾难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伤痛,北川人民没有被压垮,而是化悲痛为力量,万众一心投入灾后重建,从废墟中迅速崛起,不仅重建家园,还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昂扬的姿态跨入新时代新北川发展时期。这群平凡可爱的北川人不忘桑梓、回报家乡,这片土地滋生和培育的悠久历史传统、内在文化力量尤其打动人心。

※   真情书写现实篇章,具有比虚构更直击人心的力量,用心讲述每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本书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遨游于北川的历史中,融合了古老传说、民俗风物记忆、人类学研究等方式,用“跨越曲山关”“关山夺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母广元”“新一代青年农民创业代表小侯”等发生在北川大地上的平凡生动的事例,来直面书写北川的涅槃新生和飞跃式变革,作者独树一帜的文本构建和荡气回肠的笔墨挥洒,有比虚构更直击人心的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千灯互照》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基于作者2021年至2022年挂职北川期间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从个体体悟入手,结合间接经验,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内容,对北川的历史人文、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现实发展进行生动书写,做到了历史与美学相结合、人民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文学性与知识性相协调,是一部体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长篇纪实文学精品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重建家园

 

过去有三代人,由三代的神管着。

第一代神所管的人有现代人的九倍高,牙齿有九个手指宽,脚有九拃长。

那代地壳是木头做的。

地火上去,地壳烧毁,天翻地覆,那一代人都死光了。

第二代神所管的人有现代人的三倍高,牙齿有三指宽,脚有三拃长。

那代地壳是铁做的。

铁生锈,地壳稳不住,天翻地覆,那一代人也都死了。

第三代,神是东巴协日,他所管的人就如现代人那样高,牙齿是一指宽,脚如现代人的一拃长。

这时地壳是石头做的。

这样地壳稳住,人类也就生存下来了。

——羌族古歌《尼萨》

 

《寻羌》一书的开头提到松潘大尔边沟老人唱羌族古歌《尼萨》的情形,那是2008年12月,波及四边的汶川大地震刚过去半年,与灾区重建并行的是对羌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他在阿坝和绵阳下面的羌区做田野调查。《尼萨》讲的是开天辟地的过程,前两代人都在地壳的翻覆中毁灭,到了第三代才稳定下来。口头文学中还提到地壳稳定之后,地下还有一头牛,只要它动一动,就会发生地震。天神东巴协日用绳子将牛绑起来,但是忘了捆耳朵,牛耳朵晃动的时候,还是会发生地震。

这大约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历代的血泪教训中积累的经验,面对无常的大地,他们也无可奈何,所以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尾声。经验与预言凝聚在一起,成为古老智慧的总结。

无论如何,生活总会继续,人们不可能因为一个不可测的未来而踌躇不前。作为命运的组成部分,无常遭际被当作平常之事而坦然接受,这构成了四川西北部——从阿坝到绵阳、广元,从汶川到北川、青川一带——人民坚韧的情感结构。

十几年了,几乎有一代人的时间过去了,对于受创惨重的北川而言,如今的时代主题不再是抢救与自救,而是如何在重新建起的家园上繁衍繁盛、壮大生息。

2022年夏末的平常一天。上午我在北川县政府召集了一个小型会议,审阅本县参加“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的参赛作品,是一个用四川清音的形式讲述乡村振兴和生态搬迁的故事,涉及灾后重建与移民,以及新时代以来的脱贫攻坚。漫长的细节讨论会颇令人疲倦,午饭后,我回到宿舍准备休息一会儿。刚躺下就感觉沙发在晃,我知道是地震。

自从到北川以后,我经历了好几次类似的摇晃,对此种司空见惯的情形,我早已失去了一开始的紧张感,就继续躺着假寐。但是,这一次的震感比较严重,接着又是几次明显的晃动,门边的饮水机和立式空调机平移着滑行了一下,发出咯吱的声音。我忍不住爬起来从窗户朝外面望,正午阳光里,楼下没有人,只有知了凄厉的叫声,仿佛送别最后的夏日光阴。我返回沙发躺倒,几分钟后又来了一次余震,我再也懒得动了。我的房间在六楼,如果是大地震,跑下去无疑是来不及的,这栋楼是2008年地震后建的,可以抗8级地震。

本地人对小型地震习以为常,大多数时候漫不经心,浑若未闻。早在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人开玩笑地对我说:“不用担心,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屡见不鲜后,那就该喝茶喝茶,该上班上班。这是在长久的连番折磨后形成的心理保护机制,说是麻木也可以,说是豁达也讲得通。

很快网上传来信息,9月5日12点52分,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

泸定与阿坝州汶川、绵阳市北川、雅安市芦山、成都市都江堰等地,几乎处于一条从东北向西南的地理直线上,这条直线的附近有三条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地震是寻常现象。

北川给我增加的一个新鲜经验是:手机时不时会收到世界各地的地震消息,国内的自不必说,远至拉丁美洲甚至大洋洲有地震,都会发来短信。这是北川应急管理局的日常操作,其他地方我不确知有无类似的举措,而在本地是常态化的。

两天后,北川县干部和群众聚集在县委门口为泸定、石棉灾区捐款。这完全是干部带头,民众自发的举动。虽然北川的人均收入谈不上宽裕,但捐款显得理所当然。这是北川人心照不宣的感恩心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本地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援助,从不曾忘怀。他们感受过关爱,掌心的温暖还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会第一时间想着去反馈他人。

这是爱的传递。

在挂职北川之前,因不同的机缘,我陆续到过周边的巴中、阿坝、南充,也去过毗邻的广元青川,唯独没有到过北川。关于北川,人们知道多少呢?

它是地处川西偏僻山区的一个平常地方,类似的县级行政区划(如旗、区)在全国目前至少有2800多个。如果不去专门查询,多数人也许只是影影绰绰地听过它的名字,并不了解其内在的肌理。在更广泛的大众层面,它唯一可以标示的特征是在2003年被划定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2008年地震的时候老县城曾经遭受灭顶之灾。

从地图上看,北川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西北角,北部连着平武县,西南部、西北部接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和松潘县。地质学上,这块地方被归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的接合部,换个更易理解的说法,就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常有地层褶皱与断裂活动。

在没有永安、安昌等几块从安州区(原先的安县)划过来的平地之前,老北川县全境大部分地方都是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山脉,大致以白什乡为界,西边属岷山山脉,东边属龙门山脉。

有山就有水,两条大的河流——青片河与白草河,平行地自西北往东南而下,被岷山下来、自西向东流淌的湔江(又称石泉河和北川水)截住,构成了北川县域的主体水脉。除了湔江,四畔山间密布的溪流还各自汇集于苏保河、平通河与安昌河,形成了网状与点状结合的水文地貌。所以,北川水系有“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四大沟(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之说。其中安昌河穿过新县城,蜿蜒西北而去,在开阔河面上架起的禹王桥每到晚间就点亮灯光,霓虹彩灯照耀着两岸高大的芦苇,丛生的细柳,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显示出这座西北山区边缘小城不甘的时尚之心。

山水纵横,风土奇崛,汉羌藏回多民族聚居,北川称得上极富特色。水道丰富,依山势而走,形成许多激流险滩,也使得境内依循地利建造了许多小水电站。这一点在云贵川的山区是普遍现象,其中四川的水电居于全国之首。我是有一次去成都参加水电站安全生产专题培训才了解这一点,可见平常观光式的旅游,无法真的进入到一个地方的内部。

北川像任何一个小地方一样,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在,外来者走马观花,并不了然。我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才把这些地理情况弄清楚。

一般人们对于北川的印象可能更多来自汶川大地震,在那之后,它的曝光度才明显增加。因为经常出现在中央媒体的新闻中,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北川的知名度甚至堪比它的上级行政单位绵阳市。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是一桩分水岭式的事件。它在老北川与新北川之间清晰地画上了一条断裂式的界线,成为创伤性的集体记忆,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对于当地人而言,更是渗入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之中,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北川人行为处事的态度和情感方式。即便过去很多年,人们在交谈的时候仍然会不经意间谈及亲历或耳闻的人与事的细节。

我想,哪怕再过许多年,当那些亲历者老去、故去,“5·12”大地震还是会被人们记起,它已经成为地方乃至中国历史与记忆的组成部分,就像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隔壁茂县的叠溪地震,在后来衍生出形色各异关于“叠溪海子”的故事与传说,是地方集体记忆的沉积。

历史变成故事,故事又转变成传说和神话,这是真实事件在时间长河中流转所发生的常态。但是,十几年的风霜雨雪还不足以湮没事实的痕迹。我踏上新北川的土地,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地震中的种种悲怆而动人的故事。灾难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痛,北川却一次一次地在废墟中崛起,不屈不挠地如同凤凰涅槃一样获得新生。

一个冬日的凄风冷雨中,我经过属于曲山镇的北川老县城遗址,它完全成了一片废墟。房屋东倒西歪,道路破碎扭曲,可想而知发生地震时候的惨烈情形。四野无人,车子在巍峨的山间沿着湔江行驶,路依山而建,盘旋起伏,斗折蛇行。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比汽车还大的碎石落在路边,都是山上在雨中滑落的,为了防止它们继续滚动,石头被勒上了巨大的铁索网,铆定在地面上。



展开
目录

序章1    

一、重建家园13

二、跨越曲山关39  

三、关山夺路67

四、过去与未来之间95   

五、少年禹的传说119    

六、所爱在远方141 

七、河畔之人163

八、龙门与岷山之物185  

九、羌食志207

十、走北川229

十一、何谓“新北川”:一个青年的自述253  

十二、回北川273   

十三、我曾经来过293    

参考文献30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