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哲学》:
一对心脑二元论的批判
脑机接口中心脑互译的有效性是基于人和人之间脑结构和脑激活模式的相似性。脑在进行特定的心灵活动(如意图要做什么动作,也被称为“心理作业”)时会产生具有特定特征的脑信号(如脑电信号波形、脑电波强度、特定脑区的血流量和血氧饱和水平等),通过脑电图(EEG)或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机接口技术就可以发现,受试者想不同的语句时,脑部活动的区域有所不同,形成的脑信号也就不同;而不同的人进行同一心理作业时,脑信号则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些信号首先被脑信号传感器采集和记录下来,然后对这些信号加以处理,包括利用过滤技术、伪迹去除技术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再利用特征提取技术,就能从规律性出现的神经特征中“解码”或“翻译”出脑信号所对应的思维或心理作业的内容(如单词、句子和段落等)。解码或翻译是实现读心的关键,需要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所编写的解读思维的程序,用这样的程序来读心,就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式识别方法,来翻译脑信号所包含的心灵内容,或者说就是将脑活动所蕴含的心灵内容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解码而外在地呈现出来。更先进的算法被开发出来后,如循环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后,还可以将神经信号直接映射为句子,使读心变得更加便捷。
当然,通过读脑而读心的技术也经历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目前的脑机接口只能解读简单句,主要使用前面所说的脑电图(目前通过脑电图还不能阅读人的复杂思想)、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弥散张量成像(DTI)等技术来测量脑部激活的数据(模式),再通过智能机器中的算法和程序来分析被测试者的大致想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对脑信号探测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接下来会逐渐过渡到解读人脑中的复杂想法。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7年6月将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所测得的大脑信号数据(包括各种子系统激活的水平等)用机器学习系统加以分析,识别了人脑中的想法,判断出受试者正在考虑什么。在足够多的人身上进行这样的实验后,就可以建立一幅大脑的“知识地图”,用以可以指导我们将人脑中的复杂思想加以准确的阅读,甚至在将来还可以解读人格、潜意识等更复杂的心灵内容。尤其是随着人类脑连接组计划的启动,利用其绘制的神经元联结综合图谱(也是人脑的“电路图”),以及思维过程中的脑活动图谱,将会更清楚地揭示脑网络分工合作与高度结构化机制,展现脑电活动的节律与脑的运行规律等,从而可以更精准地从脑联结的数据中解读出脑之所见、所想、所欲等心理活动,由此理解更复杂的脑状态和心灵状态,就如同通过人类基因组图谱可以阅读越来越多的遗传信息一样。在科学家看来,“大脑分布着无数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专门接收和传递微小的电化学信息并相互作用,形成大脑活动”①。大脑活动形成心灵,而心灵无非编码在神经元联结的网络上的信息,人脑连接组就映射着人类的心灵;我们的想法、记忆被编码成数以万亿计的神经联结,读心就是对这些联结或编码(所形成的信号)进行解码,揭示其中包含的信息,即搞清楚各种微观的脑状态所对应的心理内容(想法),理解大脑内在状态的含义,或心灵的各种功能的神经生物学相关。这样的读心过程就是“信息一(编码)一神经元联结一(解码)一信息”的转化过程,即在大脑将所接收的信息转化为脑联结后,读脑一读心就是要将这种脑联绪再逆向地转化为该信息。脑联结组的所有信息被破译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把握所有心灵内容是如何负载于这张脑图谱之上的,“思维识别”或全面的“心脑互译”将变为现实。
脑机接口使我们看到了心和脑的关联性:脑信号中一定包含着某种心灵内容,而心灵内容一定要体现为某种脑信号,并且这种关联可能还具有唯一性。两者之间的这种关联甚至使得我们只有通过读脑才能精确地读心。心灵的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表达时会因为“词不达意”“言不尽意”或“故意误导”(如欺骗)等并不能准确地传达“心意”。由于生理上人的心灵是人脑中通过神经联结组而形成的,所以只要阅读或解码这种神经联结(及其产生的信号)的技术足够先进,就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心。而且,在不进行表达或无法表达时,由于“心”的不可直接观察性,决定了离开读脑就无法读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