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鹊桥通银汉,研创星河度春风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九年历程
吴聪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两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如是教导后生。明晰其义,既有对善用外物资源之重要性的提点,也包含了对活学化用既有知识,生成更高日用智慧的良好期待。
不只是中国古代先贤,后来者还有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制造和利用工具是真正的劳动之始。而技术的萌芽,始于制造工具。
可见,人类的文明化与智慧提升的历程,就是不断制造新工具服务生活,以及持续技术更新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
较之于制造并利用具体的生活与生产工具,人们面对不断创新的社会局势,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求解,开展“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工作,其创造物,是前所未有的平台与机制,这又是怎样高端的“君子善假于物”?
今天讲的是从一个想法开始,一路创造奇迹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死亡之谷”的跨越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早慧的中华文明所化育的黎民,勤劳善良,怡然于农耕文明之美与乐,于“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与人伦秩序中和谐自安,对于西方国家科技革命的早先几轮风光,并不以为意。至近代,坚船利炮冲开国门,几番血雨腥风之后,才终于重获国家主权。
中国人民再度站起来,向前走,是一次以自身文明与历史文化成果为根基,理性认识并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融汇古今,中西合璧,以自身文明的新成果开启盛世重光的创新之路。
在全球一体化的新局面下,如何于科技革新的浪潮中紧随时代步伐,乃至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后来居上?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莫不是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助力国家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持。
然而,一个事实是,在全球业界,从科技研发到企业初建的过程,被喻为“死亡之谷”;从产品投入生产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的鸿沟,被称为“达尔文之海”,这一谷一海,无不表明从科学技术研发到产业化乃至服务社会产生效益这一过程的漫长与艰辛。
但人类克难攻坚的探索精神,不甘止步于斯,尤其是对新的文明时期科技发展之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乃至教训的中国人民来说,更是如此。
2013年12月,矢志于跨越“死亡之谷”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是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全国率先开辟的一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春风吹开第一枝,为何起点是江苏?
看看其时江苏的发展状况,不难找到答案。
2012年,作为全国的人口、文化和经济大省,江苏的整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按照国际惯例,在这一阶段,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度会较此前的阶段有较大的提高。江苏的制造业规模当时已是全国最大,但整体业态仍然处于产业结构的中低端。制约其提档升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核心技术。此时,若能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就可以支持江苏的经济发展顺利地迈上新台阶。不然,在此停滞就容易错失新的发展机会。
如何解决好核心技术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专注来做产业技术研发。
此外,江苏原有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支撑下一步的快速发展。要跨越“中等收人陷阱”带来的种种制约与困境,必须转方式、调结构。
产业创新链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二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目前的瓶颈制约,主要集中在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这一环节,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自身又做不了。聚焦解决这一问题,其难度就好像给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架起一座天人相会的鹊桥,非如此不可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既然这一平台是指向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服务,就需要全新的建设思路、机制、管理方法与激励措施、用人措施等。一个机构挂牌成立了,意味着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也开始了。前者,是通天的志向明确;后者,是落地的务实之行。
P7-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