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语堂传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558418
  • 作      者:
    作者:施建伟|责编:张明华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施建伟  1939年生于江苏苏州,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91年任华侨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同年被破格评为教授,并成为第一批“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1993年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兼文化艺术系首任系主任、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对外汉语部主任;2001年被同济大学特聘为当年文科唯一的资深教授;2003年6月被聘为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2007年任同济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同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名誉顾问。

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近幽者默:林语堂传》《鲁迅美学风格片谈》《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在大陆》《林语堂在海外》《林语堂廖翠凤》《虎踞江东的孙权》《港台作家传记丛书》等,发表文章和学术论文等三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是林语堂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作者从林语堂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家庭、婚恋、事业等角度,对其一生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

林语堂是天生的梦想家,是勤奋的天才,是有赤子之心的学者,是融汇东西方智慧的幽默大师,是被美国总统布什誉为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作家,是教科书大王,是版税大王,是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者,是美食家,是旅行爱好者。他的书在西方畅销四五十年而不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生重视对中西文化的沟通,曾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文化,但在外国人面前,他却肩负起了宣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任,晚年自称“一团矛盾”,以自我矛盾为乐。作者揭开了所谓“一团矛盾”的迷雾,向读者展示了全面、真实的林语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     重返北京

1923年夏,林语堂夫妇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林语堂博士带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衣锦回乡。先在坂仔小住,流连忘返于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又浮现于记忆的荧幕。  

父亲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可是,“植树人”却无法观赏这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了。因为,当林语堂还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在父亲的墓地上,林语堂遥望远处的青山,山上飘浮着变幻无穷的云彩,这是群山为自己所编织的梦,巍巍的高山把云彩送往天涯海角,而自己却永远根植于脚下古老的土地——山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山,无私的父亲啊!

一股激情在林语堂胸中涌动。啊!世上的一切有什么能比故乡的山陵更亲切更伟大!他把对父亲的怀念,对所有亲人的怀念,全部移情于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中。他有意识地让山影深深地烙在他的心坎上,融入他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内驱力”,引导着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的生命永远散发出青山的气息。

大女儿林如斯是在厦门降生的,因为难产,母女俩差一点送了命。  

1923年9月,林语堂手里抱着爱的结晶,心里盛满着故乡的祝福,告别了坂仔,踏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林语堂到北大任职,是根据四年前胡适和他达成的一项“君子协定”:北大每月资助林语堂   40 美元,而林语堂回国后则“跳槽”到北大。  

想不到这笔 2000 美元的资助在四年内曾两次为林语堂夫妇雪中送炭。林语堂知恩而感,所以,一到北京大学就去向校长蒋梦麟道谢,衷心感谢北大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那时,胡适正在南方养病,蒋梦麟对林语堂郑重其事的道谢感到莫名其妙,直到林语堂说明了来龙去脉,蒋校长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蒋梦麟把事情点穿,才真相大白了:原来,北大校方并没有授权胡适去资助林语堂的生活费,而求贤心切的胡适,为了抓住林语堂这个人才,竟然私下和林语堂订了“君子协定”。

也许,订约的时候胡适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谁知道正巧赶上廖女士两次手术,昂贵的医疗费迫使粮尽援绝的林语堂打电报向胡适求援。接到十万火急的电报,胡适义无反顾地遵守“君子协定”的诺言,不求助于北大校方,而是自己掏腰包,两次寄钱给林语堂。  

想不到这2000美元竟是胡适私人的钱,林语堂为胡适的友情所感动,并赶快在1923年年底把这笔钱全数归还给胡适。奇怪的是,林语堂和胡适对此竟严守秘密,缄口不提。直到胡适逝世后,林语堂才透露了这段半世纪来鲜为人知的文坛佳话,作为对胡适真挚的怀念。  

林语堂到北京大学后,被聘为英文系语言学教授,主要讲授“文学批评”和“语音学”,廖女士则在预科教英文。

初到北大,林语堂在教学之余继续从事古汉语音韵的研究,他钻研了《广韵》《音学辨微》等中国古代音韵学的著作,作为对教会学校所造就的“文化断层”进行最后的穿透。

然而,兴趣广泛的林语堂,是不会把自己的学术视野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的范畴之内的。1923年12月1日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刊出了林语堂的《科学与经书》一文。以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海涅诗歌的译文,同时,开始了杂文和散文的写作。从此,这个“山地的孩子”踏上了“灵魂冒险”的征途。

1923 年至 1924 年之间,林语堂在文坛上所留下的最清晰的脚印,是那两篇提倡幽默的文章,即   1924 年 5 月 23 日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同年6月9日刊于《晨报副刊》的《幽默杂话》。

“幽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虽然普遍地存在于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文论中没有“幽默”这一术语。“幽默”一词传入中国,首先要归功于林语堂,把英文 Humour 音译为“幽默”,是林语堂首创。

 


展开
目录

第 一 章  彩色的梦

第 二 章  杂色的世界  

第 三 章  曲折的浪漫史  

第 四 章  出国留学

第 五 章  重返北京

第 六 章  语丝派的急先锋

第 七 章  厦门—武汉—上海

第 八 章  “教科书”的官司和“南云楼”的风波  

第 九 章   提倡幽默

第 十 章  “有不为斋”斋主

第十一章   从《论语》到《人间世》  

第十二章   据牛角尖负隅  

第十三章   告别上海  

第十四章   人生旅途上的新航程  

第十五章  《生活的艺术》畅销美国

第十六章  《京华烟云》问世

第十七章   要希特勒赔偿损失  

十 八 章   回到抗战中的故国  

第 十 九章  面对破产的困境

第 二 十章  和赛珍珠决裂

第二十一章  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第二十二章  美食家和旅行爱好者

第二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二十四章  乐隐阳明山麓

第二十五章  金玉缘

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冲刺

第二十七章  悲剧发生在幽默之家

第二十八章  预言变成了现实

第二十九章  在最后的日子里

附  录 一   林语堂先生年表

附  录 二   主要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