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至亲至厚的土地,民间艺术的课堂
“人民艺术家赵树理”,这是周扬1946年8月26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著名长篇论文《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中对赵树理的称谓、评语和赞词。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七)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
沁水县地处晋东南上党地区,是个小县。出县城东行45公里到达端氏镇,再沿着沁河南下,行15.5公里,即是尉迟村。这是一块由沁水冲积而形成的河川平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相传在唐代这里就有缫丝、织绢、榨油等手工业。这里交通便利,为晋豫商贾往来的要道之一。
尉迟村原来叫吕窑,为什么后来改为尉迟呢?那可是很有来由的。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即尉迟敬德),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鄂国公,但这位武将生性耿直,一身正气,疾恶如仇,不满唐太宗李世民迫害忠良的做法,对朝中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极为痛恨,一怒之下,杀死贪官,抛弃高官厚禄,逃出京城,隐姓埋名,来到吕窑落脚。他有一手编织簸箕的好手艺,漫山遍野的荆条、柳条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他就靠自己的手艺维生。他还将他的手艺传给当地村民。直到他后来离开吕窑,重返故里朔县,人们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吕窑改为“尉迟”,并建了一座“尉迟庙”,予以敬奉。他刚直不阿、一身正气的人格风范,在这里世代相传,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敬仰的偶像。
赵树理祖上也曾是官宦人家。高祖钟恩、钟勋两兄弟,自幼一个攻文,一个习武,多年苦读苦练,在清乾隆年间,一个考了个太学士,一个考了个武举人。他们家本来一直住在河对岸的武安村,可是这时却决定搬迁到尉迟村,于是大兴土木,分别盖了东西两进三层有数十问房屋的官宅。“光宗耀祖”啊!那时在当地看来可以算是相当显赫的了。
不过,斗转星移,到了赵树理的祖父中正长大以后,家道很快就衰败中落,江河日下了。
祖父中正,虽也颇通文墨,但屡试不中,最终连个秀才也没有弄上。家丁不旺啊!祖父是个独生子,直到他的第四个妻子,他已30岁上,才得了一个儿子,即赵树理的父亲和清。而和清又是个独生子。和清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不孝有i,无后为大”。祖父忧心如焚,好不气恼。
现在,赵树理以洪亮的哭声宣告了他的诞生,全家大小无不欢天喜地,欢欣鼓舞,感谢上苍的大恩大德。神像前红烛高燃,香烟缭绕,祖父带头叩头谢恩。祖父兴高采烈,好不得意,当即给孩子起了个名字,说:“这孩子小名就叫‘得意’!”
在小得意出生百天时,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他庆贺“百岁”,在他面前摆了十来件东西,有元宝、笔、鞭子等,让他去抓,以预测未来。只见他一手抓了一支笔,一手抓了一根赶毛驴的鞭子。祖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这孩子长大以后本应该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这贫寒之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
在赵树理出生之后,母亲又生了三个妹妹,赵树理又成了家中唯一的儿子。不用多说,他在家中过的是“众星捧月”的生活。不过,他既不娇,也不骄。幼年的他,不让出西院玩耍,以免受到那些“野孩子”们的伤害。这形成了他比较内向的性格,显得胆小,文弱。
那个年代,这一带形形色色的宗教会道门很多,祖父、祖母信“三圣教道会”,母亲及其娘家信“清茶教”,而父亲则是传统的阴阳八卦的忠实信徒。据说,“三圣教道会”乃是白莲教的一个遗支,因组织农民暴动,遭官府镇压,改了名称和宗旨,认为“儒重忠恕,释重慈悲,道重感应”,主张合儒、释、道三家为一,劝人行善。道会要求教徒在桌子上排列九宫,每天烧香4次,常年吃斋,不食荤酒,否则会触犯咒语,要受到惩罚。赵树理受到祖父的教育,是个非正式教徒,20岁以前没吃过肉。所以他后来个子虽然很高,但体质差,很单薄。
赵树理6岁了,祖父为他开的启蒙读物,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常识国语,而是他们的《三圣教道会经》,一本不伦不类不知所以的大杂烩。父亲给他推销的则是什么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八十四卦名,什么《奇门遁甲》等算命先生必读之书。在赵树理的幼小的头脑中灌输着和充塞着的就是这些玄妙莫测、似懂非懂的东西。辛亥革命以后,祖父开始教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期望他的小得意读书知礼,“学而优则仕”,为此还特意为他的宝贝孙子起了个颇有大志的大名“赵树礼”,一心想让他为树立封建社会的那一套文化体系奋斗。 赵树理记性极好,悟性极高,许多书,一看就会,过目不忘。祖父、父亲给他的启蒙教育,使他认识了许多字,学习了许多知识,正面也好,反面也罢,都为他以后从事创作提供了材料。
特别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从小就形成了诚实为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品格,积德行善的习惯。
赵树理一直记得,在祖父的教诲下,儿时的他很热心用豆子来记录自己的善恶之行,做了好事,就往罐子里放一颗白豆,做了坏事就放一颗黑豆。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