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是否喜欢社交,人际交往永远都是无法避免的。当你烦恼和他人的关系,痛苦和他人的沟通,却又避无可避时,该如何自救呢?
这是一本专治人际关系烦恼的书。享誉世界的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用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50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帮你告别社交带来的痛苦。
通过这本书,你将深入人际相处中自我与关系的盲区,拿回幸福的主动权——通过关系,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重塑关系。
-------------------------------------------------
社恐、讨好、憋屈、愤怒、被误解、被损害、被忽视、付出没有回报……人际中的伤,你遭受过多少?影响日本半个世纪的国民心理大师、哈佛导师加藤谛三说:要解决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就要发现自身根本的欲求。
※来自哈佛教授的权威研究
※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视角去看人际关系
※深入自我与关系的盲区,做回舒适的自己
※心理学经典畅销著作
你是个时常为人际关系所扰,感觉受伤的人吗?你觉得不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他人觉得在你这里无法获得所求和所需,彼此好似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无论怎么努力,心都无法传达。日本国民心理学家加藤谛三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会有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人生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这本书正是针对人际关系的烦恼所写。在书中,你会看到有50多年咨询经验的加藤教授,如何将精神分析的视角运用到各种人际现象中。他以大量咨询故事为例,穿插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时而带你看看自己,时而带你看看对方,帮你理清人际关系烦恼背后的真相。
通过这本书,你将获得这些:告别不痛快的关系,改善沟通,认识自己,看清错误的人,释放压抑,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建立正向的朋友圈,离幸福更近。
第一章 不会沟通产生的痛苦
了解自己的心声
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去聆听别人所说的话。
聆听他人的心声就是柔和地打开自己的内心。患上神经症的人,内心已经僵硬,无法聆听对方所讲的事情。
内心柔和意味着有自我实现的姿态。只有把生活过得有意义的人内心才是柔和的。如果是具有攻击性的人,特别是那些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的人,他们是无法安静聆听的。怀有敌意地聆听他人的心声,是无法让别人打开话匣子的。
沟通能力强的人很少对他人怀有敌意。因为在自恋心理被消化的同时,依赖心理也被消除了。
“聆听”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做好却非常困难。就比如,总有一些母亲以母爱为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认为自己的做法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不去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她们将孩子裹挟进自己的想法中,不去承认孩子的个性。不过这样的母亲仍然认为自己已经聆听过孩子的想法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言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当别人对你说“请表达一下你的意见”时,你照做了,但可能反而会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你怎么总是抱怨呢?”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听对方讲话的时候,会夹杂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矛盾。而这些人还认为自己在聆听他人讲话,认为自己的内心是面向周围的世界敞开着的。
没有亲密朋友的人一般都没有学会正确聆听他人的话,但在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聆听别人的话,前提条件是自己有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说,自己的内心没有不安与敌意,也没有虚荣与攀比。只要内心产生虚荣与攀比,就很难正确聆听对方的话以及理解对方要传达的意思。
总而言之,了解自己是与他人交往的先决条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才能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同样,当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时,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对方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连自己有什么需求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理解对方的需求呢?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了解别人
对沟通没有信心的人容易交错恋人和朋友,因为他们往往选择一些能够拿出来向别人炫耀的人作为恋人或朋友。
意识不到自己在与有问题的人交往的人,大多也是没有意 识到自身问题的人。两个这样的人的交谈完全不能称为沟通。 仅仅是来言去语,两个人却互不了解。
不了解自己的人也无法了解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人其实也看不到别人。一个人要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对方。
总有人感慨“没有人理解我”,和自己不了解的人打交道,又怎么能期待别人去理解你呢!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话,那就只能和自己了解的人交往。感慨“没有人理解我”的人多数是一些不了解自己的人。
有一些男性意识不到自己对母爱的渴望。这样的男性喜欢上某个女性,这个女性也在渴望男性的爱,两个人就这样恋爱了。 但是因为双方寻求的东西并不一致,所以沟通很容易出现问题。 时间一久,双方就都会感到焦躁,随之就会觉得“他(她)根 本不理解我”。
无法接受真正的自己的人也无法接受他人,无法认可真正 的自己的人其实也不会被他人认可。也就是说,严重自卑的人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因为彼此都想要彰显自身的存在,所以无视对方的需求,达不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无法和以恩人自居的父母交流。因为父母想要孩子感恩,孩子希望父母给予爱。
在发生严重的矛盾时,我们其实需要考虑的是自己不理解对方哪里,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哪部分。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互相忽视。
贝兰·沃尔夫认为,人往往会对对方无意识的行为产生反应,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不满往往就是由此导致的。
从我们自身分析,有一个我们“自以为的自己”,我们能意识到这样的自己,但别人并不对我们“自以为的自己”产生 反应,而总是对那个我们“看不到的自己”“意识不到的自己”产生反应。总是感慨“没有人理解我”的人,无法获得别人对他“自以为的自己”的反应时,往往会十分懊恼。
我们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是“自以为的自己”的话,人们应该更同情我们。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对我们“看不到的自己”做出反应,所以不会像我们期待的那样认同我们,也不会安慰 我们“太不容易了,好厉害”。
序言
第一章 不会沟通产生的痛苦
了解自己的心声
与感觉舒服的人沟通
怎样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了解别人
“为人”即是“为己”
不要试图把鳉鱼变成鲸鱼
承认自己的孤独
不要被别人卸磨杀驴
知道自己朝着哪个方向前进
麻烦一大堆的人
通过“和谁交往”看清自己的内心
讨厌一个人的深层次心理
让你发现真实自我的人
你最重视什么
和身边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打好交道就好
对所有人都不满意是自身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自我实现是良药
即便是失败的人,也可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想象别人的痛苦
将失败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态度
承认“我的选择”
第二章 “受伤的总是我”的深层次心理
自我毁灭型的人
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不被想要讨好的人喜欢的理由
你很在意,但他并不在意
很努力却不被理解
人生充满压力吗
强烈渴望被表扬的人
恐惧可以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对“辛苦”的认知差异
理解对方内心的恐惧感
为什么越努力越痛苦
第三章 你身边那些让你团团转的自恋狂
不让“自己”占据你的整个大脑
大惊小怪的人
超越现实的神经症倾向的要求
自恋的人的努力
只有用心面对才能收获回报
为什么一直努力却没有成果
一定要成为主角的人
让别人为难的“错误的热情”
怀有被害意识的加害者
培养宽容的性格
总是生气的理由
不要总觉得“好痛苦”,而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第四章 释放不断隐忍的自己
在治愈型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能量
“应该”的心理在不断地让人痛苦
告诉自己“不被认可也没关系”
不要接受母亲的依赖心理
“好孩子”的认真会把自己赶入困境
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
不要轻易说“好”
不要搞错自己的位置
缺失自我的人
当你承认痛苦的原因时,你会变得轻松
接受自己的人生
接受现实的自己
当你想要说别人坏话的时候
你所在的地方不是战场
第五章 不会令人痛苦的“待人的距离感”
没有苦难的人生并非就幸福
吐露心声也要有限度
做好“被拒绝很正常”的觉悟
如何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对别人没有兴趣的人
鉴别是否是真正的理解者
感受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接近那些渴望被安慰的“可怜人”
你改变了,对方就会改变吗
不要因为抽象的烦恼而痛苦
接受自己的过去
总是退让的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考虑
过度放大别人的批评
大家都很痛苦
争执背后真正的课题
不畏惧对立
明确地表达“好”或“不好”
感到愤怒的时候也可能是机会
知己四人足矣
能够让关系更加密切的魔力语言
第六章 通往幸福的近路
履行对自己的义务
承认自己痛苦的理由
现实站在你的一方
从说“对不起”“谢谢”开始
放下面子一切都会顺利
为了成就满足的人生
坦然面对好恶的情感
重新获得成长的能量
不再勉强自己
后记
加藤老师的书非常有用。与加藤老师的书相遇,拯救了我的心灵。我对老师年事已高,仍精力充沛、笔耕不辍写作的热情和态度表示尊敬和感谢。
——读者ハハ
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无法为自己而活,这种艰辛只有加藤爷爷能够理解。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了解自己重要性的书,许多此类书的精华都通俗易懂地散布在此书中。
——读者ナイフ
这本书可以帮我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书中也很具体地写出了,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自然地解决很多问题。反复阅读这本书,可以救赎自己。
——读者コガモ
加藤谛三的书我读过好几本,但我和这本书更投缘些,所以重读了很多次。这是一本能够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的书,我也把它推荐给了身边的人。
——读者なくし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