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心和自已,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本书就以“主体与本心”来展开讨论,兼论中西古今各方各代哲学家的思想,并提出本心问题优先于形而上学问题,将主体性问题归于本心问题。通过这一讨论,本书批判了各种身体、情感、理性本位的西方哲学,以及东方儒释道心性哲学。
全书在一种新的主体观念的引导下,论及心的发动的后果,包括心与身体、情感、理性、他心等因素的交织,条理清晰,特别是在阐述各流派哲学思想时,语言思路尤为特殊。本书还花了大量工夫讨论身体、情感、爱等问题,也是值得阅读与思考的。
心性与本心概念的含糊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用到“心性”“本心”“真心”这些词,并且经常通过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比较深切的感受。例如,有人将心系在灯红酒绿之事上,久而久之,最终自以为神志深受扰乱,心中有许多“私心杂念”,于是便萌发出“修心养性”的念头。对这个人来说,这种念头应该是很真实而且自然的,但如果我们要问这个人:“这里说的‘心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或许他或她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具体的意思,但就是有一种深度的感觉,对于这种感受,我确实喜欢用‘心性’这个词来形容。”这多少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心性或本心,确实是有一种体会与感受的。但是,如果要界定清楚心性、本心的含义,则有一定的困难度。
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境下关于“心性”“本心”的各种表达,作出具体的分析,并将其含义还原成确定的概念。例如,有人说:“我的心性很躁动。”或者说:“她的心性很坚强。”这里的“心性”,大抵指的是性格、气质。有人可能分享说:“要提升心性,形成坚韧心与积极心。”这里的“心性”,主要指的是一种心态、心境。有人很长时间不喜欢散步,有一次,她浏览网页,偶然看到关于散步的好处的研究,她很感兴趣,于是作出每天晚饭后散步的决定,并说:“我读到这篇研究后,引发兴趣,心性受到刺激,于是作出每天散步的决定。”这里的“心性受到刺激”,可以通过心理的因果机制作出说明,若如此,则这里的“心性”侧重在“心理”。据此,我们确实可以将日常生活中诸如“心性”“本心”这样的表达,还原为一些更为明确的概念。
不过,这当中,我们仍然可以问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对于这些关于性格、气质、心态、心境、心理等的表述,为何都可以通过“心性”“本心”这些词语作出概括?换言之,为何“心性”“本心”等词语,可以与这些词语及其意义相关联?其次,与第一个问题相关,为何当我们有“性格”“气质”“心态”“心境”“心理”等词语可以使用的时候,有时却优先使用具有含糊性的“心性”“本心”这样的词语表达之,而不用那些更具明确性作用的词语?实际上,我们大概是想通过“心性”“本心”这样的词,来表达某种切身感、主体感、自我感,而这是其他的词语,不一定能传达出来的。上述这两个问题,促使笔者理解到,对于心性或本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某种自明性与感受性,却难以明确地表达出其义涵。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心性、本心的这种直觉性体会,也被引入学术与思想的讨论之中。例如,心性是东方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传统的儒、佛、道诸家都形成了各自的心性之学或心性之教。东方哲学中的心性、本心议题,仍然是目前相关研究的辐辏之地。但遗憾的是,学界对于心性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集中在对某一心性传统作具体的研究,而很少跳出其研究的畛域,对心性自身,以及心性之为心性的意义,作出系统的讨论。这导致学界对于各种具体的心性传统的研究,多半流于自说自话。学者对于自己研究的具体的心性传统所沿袭的话语系统,直接视作不言而喻的话语;但至于问,在这种心性传统中,其心性的意义与其他心性传统的心性的意义异同何在?并进而问,心性之为心性的意义何在?对此,学者们未必能够明确界说出来。这当然会导致我们对于各种心性传统,仅停留在“不言而喻”乃至“一知半解”的理解状态中,因此亦使得东方的各种心性传统,不能与其他的哲学形态形成深度的碰撞与互动。
引 言……1
第一卷 观心篇……105
第一章 本心道路的起点……105
1.实感作为起点……105
2.实感缺失与主体异化……109
3.从主体异化到主体自然……115
第二章 实感与静观……121
4.静观与主体自然……121
5.静观的环节……125
6.静观与本心道路的自觉……133
第三章 身体的通道性意义……135
7.身体的首出性……135
8.身体被忽略的根据……140
9.主体自然中的身体性与身体自然中的主体性……147
10.身体作为主体与本心的通道……155
11.肉体、身体与情感……164
12.对话身体现象学……176
第四章 主体的情感领域……188
13.感与情……188
14.情之三向……199
15.情与意……211
16.从主体自然到主体自觉……220
17.意志问题(一):康德、叔本华、尼采……225
18.意志问题(二):回应与讨论;论意志即心意……239
19.诗艺的本性(一):自然生命与心的生命……252
20.诗艺的本性(二):艺术的评判“原则”……260
21.诗艺的本性(三):艺术作品的本源何在?……267
第二卷 印心篇……287
第一章 本心的特性……287
22.本心的体贴性……287
23.本心的印证性……298
24.情感、本心与主体性;兼论“心统性情”说……306
第二章 本心的实现……316
25.爱作为本心的实现……316
26.爱的序列……325
27.爱情问题(一):友爱、亲爱、爱情……342
28.爱情问题(二):爱情中的真理……354
第三章 本心与理性……372
29.从主体自觉到主体当然……372
30.常识理性、主体理性与哲学理性……380
31.我思问题(一):论“纯粹我思”……389
32.我思问题(二):我思故心在……399
33.理性作为本心的纹理……404
第四章 本心与信仰……408
34.主体的挺立性与主体的脆弱性……408
35.信仰作为本心的手杖……416
36.焦虑、恐惧与本心……430
第三卷 尽心篇……442
第一章 自疑与解蔽……442
37.存在之自疑……442
38.存在之解蔽……451
第二章 解蔽的方向……457
39.解脱式解蔽……457
40.沉浸式解蔽……469
41.抽身式解蔽……485
第三章 当然性之肯断……499
42.悬置、解蔽与明证……499
43.本心之虚灵性与本心之清明性……503
44.当然性之肯断与主体性之确立……511
第四卷 交心篇……519
第一章 本心与他者……519
45.从主体到交互主体……519
46.交互主体性(一):承认……525
47.交互主体性(二):同感……545
48.交互主体性(三):面孔……559
49.论交心作为交互主体性的基础……573
第二章 本心与公共性……581
50.共在与主体间的冲突……581
51.主体的脆弱性与公共规范的确立……585
后 记……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