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前局长、耶鲁大学医学院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前院长戴维·凯斯勒博士重磅力作,揭秘人类精神痛苦的本质与根源!
● 俘获理论三元素头一次提出,揭秘大脑与身体背道而驰的绝对悖论!
● 理解心灵为何被绑架,才能让你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更多控制感!
● 湛庐文化出品。
● 是什么让著名作家华莱士深深地怀疑自己的才华,最终自杀?
芳华正茂的青春期女孩为何一次又一次挥刀自残?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理智被某些仿佛无法掌控的东西所绑架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曾两次担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的戴维·凯斯勒博士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讲述,揭示了人类精神痛苦的秘密,挖掘了导致一系列内心折磨的根源,这就是俘获机制。俘获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元素:注意窄化、行为失控、情绪失调。凯斯勒博士希望,能在人们产生毁灭性冲动前,让人们理解“俘获”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逃脱它的绑架。
● 凯斯勒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很多时候,特定的地点、一段记忆或是某个人,都可能“俘获”我们的头脑,令我们行为脱轨,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这本书能够让你看清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回理性状态,做出明智抉择。
认识“俘获”
每当我们感觉自己的理智被某些仿佛无法掌控的东西所绑架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希望能在本节中揭示精神痛苦的秘密,并挖掘导致一系列内心折磨的根源。这些强烈的内心折磨包括成瘾、抑郁、焦虑、躁狂、强迫思维以及暴怒。
在过去的20 年里,我研究了某些东西(确切地说是烟草和食物)是怎样影响人们的,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如何控制人们的行为的。其中最令我着迷的是,这些东西怎能未经我们同意,就压制我们的理性和意志,指引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没有谁会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在自己的一生中抽780 000 支香烟,大家都是先尝试着抽上一次或几次,看看会有什么感觉,然后才一头栽进去,无法自拔。人们吃东西时,也从来不会想吃到撑破肚皮、让人恶心的地步,但事实上不少人都在这么做1。因此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强大到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许真的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生物机制,能选择性地操纵我们的注意,驱使我们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一口接一口地猛吃不停,让我们做出有害自身的行为,而许多痛苦情绪的背后,也都是这种机制在兴风作浪。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经过多年研究,我得出了结论:在人类饱受诸多情绪困扰和精神疾病折磨的背后,确实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机制。简单来说,某个地点、某个想法、某段记忆或某个人物,都能作为某种刺激攫取人们的注意,并改变人们的感知。一旦注意越来越多地集中于这些刺激,人们的思考和感受还有行为方式,就有可能与自己的本意背道而驰,形象地说,就是你的心灵被绑架了。因此,我把这一机制称作“俘获”。俘获是很多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因,其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从这一视角来看待人的行为,我希望能在俘获驱使人们产生毁灭性的冲动前,就让人们理解它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俘获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元素:注意窄化、行为失控、情绪失调。
有时,这三个元素还伴随着某种行为冲动。人们的注意会不受控制地集中于某样东西,进而人们的行为也受其左右,如此一来,人们就被“俘获”了,变成了这个东西的俘虏。
无论何时,总有东西在控制着人们的注意。人们会留意自己周围环境中的反常之处,眼球会被由无数黑点构成的背景上出现的一个小黄点所吸引;突然做出的某个动作,或是呼唤某人名字的声音,同样也会引人注意。但俘获需要的,绝不仅是吸引我们最初的注意那么简单。通过唤起记忆,激发想象,点燃欲望,制造恐惧,俘获改变着我们的心境。当被俘获时,我认为那个以某种语气喊我名字的人并不仅仅是在喊名字,其语气中还隐含着批评或轻视,而这些都深深地让我觉得不安或焦虑。这也是我当时所能感受到的一切。
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俘获现象,它们虽微乎其微,但数量众多。下面就有一个例子,来自我的亲身经历。当时我坐在飞机上,正打算写俘获这件事,计划利用这次长途飞行的好机会,不受干扰地写作。我有了想法后就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但就在这时,坐在我身旁的两个男人开始兴高采烈地大声聊天。他们说话的声音太大,我感觉就像自己面前有辆卡车呼啸而过一样。我努力集中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写作上,但还是会不断听到他们的谈话声。尽管飞机引擎一直在发出“嗡嗡”的噪声,产生着高达约11 吨的助推力,但我的意识并没有被干扰。而我越是想专注于写作,就越会听到越大的谈话声。我变得越来越烦躁,因为我越是焦灼地不想听他们聊天,就越会听到更多。如果能做到听而不闻,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尽管这些日常经历的具体特征各有不同,但这些经历本身是很常见的。当然,具有俘获力的特定物体或想法,还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有趣的是,在我还没敲键盘时,就注意到了这两个男人的谈话。难道我能根据以前的经验预测到他们会干扰我的工作?否则,为什么我会一开始就被他们吸引?或者,是因为他们说话声音太大,而这种噪声正具备某种能俘获我注意的感觉特点?工作时,我总是讨厌被嘈杂的声音打扰,但我为什么没有一种能力可以巧妙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呢?无论怎么努力,我的注意总是会被拉回到噪声上。也许,合理的结论是:我过多地“关注”了这些声音。
我们会定期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根据遇到的刺激或所追求目标的特点,来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
俘获悄悄地攫取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或许能觉察到这种心理变化,但并不清楚它来自何处。这一切都发生于意识之外,而在我们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前,就已经缴械投降了。这可能是由某个念头、某种感觉或某个人所带来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会主宰人们的心灵,占据人们意识的中心,使人们把其他东西都推到一边。与俘获来源有关的线索,将会变得与这些来源本身一样重要。无论是闻到香水的气味还是听到一首歌,无论是听到直升机的轰鸣声还是目睹消防车从眼前而过的场景,无论是某次考试拿了高分还是要准备一场讲演,和任何刺激的关联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也不排除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可能。俘获也许只会在那些对这一刺激敏感的人身上展现威力,所以即便只是短暂地接触这些线索,这些线索也足以窄化我们的注意,影响我们的感受。
……
引 言 可怕的主人_001
第一部分 人性的谜团
第1章 当心灵被绑架_009
俘获机制能够在不经意间“绑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判断你已经陷入心灵被“绑架”状态的三个要素是注意窄化、行为失控、情绪失调
第2章 对俘获的科学认识与研究_025
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到弗洛伊德的内驱力,再到汤姆金斯的情感研究,认识心灵被“绑架”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第3章 俘获面面观:是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_087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会“绑架”人们的心智,与生存相比,从被“绑架”的状态中觉醒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部分 俘获的危险模式
第4章 当俘获指向自我:再说华莱士_169
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人都会情绪失控?当自我被“绑架”,忍受绝望和痛苦成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法逃避的一件事
第5章 当俘获指向外界:暴力、伤害与恐怖主义_211
俘获的极限在何处?还原令人唏嘘的历史惨案,深入剖析事件当事人扭曲的精神世界,探究被“绑架”的心理真相
第三部分 俘获的友善创造模式
第6章 俘获与灵性_239
心灵被“绑架”并不意味着全盘皆输,俘获状态同样是很多崇高体验的基础,能够给予人慰藉和观察事物的新角度
第7章 寻找俘获的积极意义_253
只要理解了俘获的内在机制,我们就有能力从“绑架”的状态下逃脱,摆脱痛苦的折磨,直至重新发现自我
结 语 重塑心灵,找回自我_301
致 谢_305
译者后记_309
我被这本内容精彩、启发深刻、译笔准确的佳作所俘获。《被绑架的心灵》向我展开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生的悲剧源于心灵被绑架而无法逃脱,那些悲剧性的“俘获”不仅包括吸毒、酗酒之类的物质成瘾,也包括对成就的执着追求。而一项文娱爱好,一种对当下感受的观察态度,一份乐在其中的工作,都可以成为更幸运的“俘获”。
——訾非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被绑架的心灵》揭秘了大脑和我们的悖论关系:如果我们不了解心智的运行模式,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困于连续的精神痛苦、强迫观念和无法挣脱的内心折磨。凯斯勒告诉我们,只有看到了“绑架陷阱”,了解大脑的作用机制,我们才有可能提升心理的灵活性,为心灵松绑。这本书既可以作为临床心理工作者的阅读参考,又可以作为大众的科普读物,能够促进个体对自我的了解,助你过上自在生活。
——张婍
北京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导师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在书中,凯斯勒提出了心灵被绑架的神经机制,它向读者解释了人类大脑为什么会产生诡异而固执的想法。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社会生物学之父、《人类存在的意义》作者
《被绑架的心灵》一书为关于心灵方面的很多问题提供了新鲜而独到的解释。凯斯勒的文章颇具说服力,且结构逻辑异常清晰。这本书引人入胜,把生活事例和科学理论结合得恰到好处,令人印象深刻。
—— 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
凯斯勒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被绑架的心灵》中的事例均提取于真实生活,而不是临床医生喜欢的乏味无聊且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案例。
—— 《华盛顿邮报》
凯斯勒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很多貌似难以理解的行为,都是各种冲动、内驱力以及强迫导致的结果,这些行为都涉及神经科学与心理动力学机制。《被绑架的心灵》的内容既令人吃惊,又引人入胜,非常生动传神。
——安德鲁·所罗门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背离亲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