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击“非典”到“新冠”疫情,国士无双钟南山的精神肖像。
《光明日报》《收获》《新华文摘》权威刊载。
《人民日报》评钟南山: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内附20幅精美插画。
鲁迅文学奖得主,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致敬力作。
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记述了医者钟南山的感人故事,以及其身上可贵的脊梁精神。
钟南山是岭南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以仁心为本心,敢医敢言。17年前,钟南山受命抗击非典,新闻发布会上他如实公布了非典严重的疫情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绝不允许缓报、漏报和瞒报。国务院果断决定将非典型性肺炎列入我国法定的传染病进行依法管理。2020年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国家又一次面临考验,人民又一次受到瘟疫的威胁时,这位84岁的老人再次站在了抗击病毒第一线。他面对观众说出了病毒传播的真相,提醒政府、医务人员、全社会都要关心,属地领导要担起责任,根据疫情救治工作和病毒研究成果,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优化和修正,为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到“非典”“新冠肺炎”这两场对国家造成重大影响的历史性“战疫”现场,钟南山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书中同时穿插了钟南山的家学渊源、成长求学经历,他所带领的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等故事,立体地展现这一位备受敬仰的院士形象。
第一章 庚子年 新冠之殇
太阳融入一片如霭似雾的灰白,天地黯淡了许多。己亥年是个暖冬,不记得有多久没有下雨了。岭南的植被却依然绿得蓊郁。地平线低垂的天际并不通透,磨砂玻璃似的,只有头顶的天一片浅淡的蓝。从市区的星光快速拐上外环,再转广珠西线,车一路顺畅。广州南站很快就到了。
二楼站台上,钟南山与他的助理苏越明匆匆下车。早已等在大门口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
这个中国最早建成通车的大型高铁车站,屋顶形状俯看如一片并联的竹蛏壳,仰看则轻盈似帐篷。超大空间下,到处是排成长龙的队伍,人山人海里一件件笨重的行李随着人流移动着。夕阳隐退,华灯初上,钟南山来到出发大厅,顷刻淹没在人群之中。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人上午给苏越明打电话,他正在做饭,来电说,武汉疫情紧急,请钟南山当天赶到武汉。钟南山这时正在开会,与专家商讨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已在深圳出现。这些天,钟南山关注着武汉的情况,心里十分担忧,一直在琢磨着“新冠病毒”。昨天他在深圳看了两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广东有关部门立即召开了会议。下午,广东卫健委还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
苏越明放下电话看了一下手表,正好是11点。他马上给钟院士打电话。钟南山听了电话后停顿了一会儿,说:“下午还有会议,当天赶到有困难,明天行不行?”
苏越明马上回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电话,说缓一天到行不行?对方说他们要商量一下。
苏越明感到事情不同寻常,赶紧查当天的机票,所有航班机票都已售罄。又查高铁票,也全部卖光了,连站票都没有了。
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再次打来了,他们已经讨论过了,一定请钟院士今天赶到武汉。苏越明告诉对方订不到去武汉的票了。对方说他们来联系铁路局,请钟院士坐高铁过来。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打电话的人还不放心,又直接打通了钟南山的电话,请他务必当天赶到。对方语气里弥漫着一种掩饰不住的焦虑。事情来得突然,不同寻常,钟南山却并非没有预感,冥冥中他似乎知道会有事情找他,但他没有想到这么急迫。国家需要他,又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对方电话一讲完,他就说:“我下午开完会,晚上肯定赶到!”
正是春运高峰时期,国家卫健委出面与国家铁路局沟通,请他们想办法。沟通的结果是,由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把钟南山和他的助理带上车。没有座位,可以给他们准备两张小板凳。
钟南山吃完午饭,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就直接去广东卫健委开会了。苏越明下午帮他去家里收拾行李。他赶到卫健委会场,广东专家正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各种对策。这时,广州南站工作人员给他打来了电话,告诉他车站可以把他们送上高铁。
四点半,钟南山急匆匆走出会场。苏越明赶紧起身,两个人一起下了楼,直奔高铁站。
赶到高铁站,身穿蓝黑色制服的姑娘带着他们急忙往安检口赶。入站口长长的队伍已经消失,电子屏显示:广州南—武汉,G1022次,17点51分开。
这是最快离站的车,车从深圳北站始发,经停广州南站。等他们一进站,工作人员就关了闸。车厢满座。姑娘找到列车长,跟他说明了情况。列车长把钟南山带到了餐车,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座位。
钟南山身穿咖啡色格子西装。这是他早晨出门时穿的。衬衣和西装,在广州穿刚好。但武汉肯定要冷得多。苏越明问要不要穿毛衣,他一边问一边去行李箱取。钟南山示意他不要找。他穿衣冬天也穿得很单薄。苏越明收拾行李时给他找了一套换洗衣服、一件毛衣和一件羽绒服。他以为此行只在武汉待一天。
拿出手提电脑,钟南山开始工作了。
昨天钟南山在深圳调研,有一家人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住进了港大深圳医院,患者中有一个并没有去过武汉。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已有两批专家先后去武汉了,这次紧急召集专家第三次赶赴武汉,看来情况不妙。他给武汉的医生打电话,了解疫情。接电话的都是他的学生。
他又赶紧在电脑上寻阅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他似乎忘记了这是在高铁上,工作起来全神贯注。苏越明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扰他。
8点多钟,钟南山想起还没有吃晚饭,他感觉饿了。苏越明马上点了两份土豆牛肉饭。吃过饭后,苏越明去补了两张车票。
列车长跑过来退钱,说钟院士是为国家才去武汉,我们不能收他的饭钱!苏越明不肯,推让几次,拗不过列车长,只好把钱收下了。
晚上九点钟,钟南山太困了,他头靠在低矮的靠背上,闭上了眼睛。不久前他病过一场,低烧、咳嗽,身体虚弱又疲惫。看到眼前的一幕,苏越明心里一动,偷偷用手机拍下了他打盹的照片。时间是9点15分。这张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可以看到红色的硬座,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
大约十几分钟后,钟南山又睁开了眼睛,他让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一是他判断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二是要重视早发现、早隔离,提醒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减少出门,避免聚集……
2020年1月18日这一天,网上公开的信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新增确诊病例59例。
子夜(代序)
第一章 庚子年 新冠之殇
第二章 癸未年 “非典”之痛
第三章 上医 顾念众生
第四章 挫折 强者之阶
第五章 负笈英伦
第六章 耿介之士
后记
钟南山简历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人民日报》
《钟南山:苍生在上》文本的写作、发表和出版既是一个“文学事件”,甚至也是有一个“社会事件”,它意义重大。
——文学评论家王尧
熊育群的这部作品没有收集八卦讲猎奇故事,而是书写了钟南山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我认为一部作品的文学性和影响力不是对立的关系,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纪实文学往往直面生活,关注民生,熊育群这部作品做到了。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