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轻女性的离奇死亡,天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好奇。尽管《追凶》事实上是严肃的调查写作题材(不同于猎奇式的写作,但具备十足的猎奇成分)。十多年来,作者贝基·库珀对哈佛一桩五十年前的谋杀案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调查和追踪,向公众展示了五十年来这桩案件的不同版本,为一桩被庞大的机构遮蔽、忽视的罪行讨回公道,混合了真实犯罪、哲学和迷人的人物研究。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诗意又神秘,阅读体验感好。
(2)女性、学术界的厌女症视角。沉默的女性受害者群体向公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追凶》通过讲述哈佛一桩五十年前的谋杀案,向公众揭露一直以来被大众所忽略的针对女性的结构性暴力和制度惯性。故事发生在享有世界级声誉的代表美国精神的象牙塔内部,揭露了我们常见的受害者有罪叙事和男性凝视下的厌女症取向。不管是“哈佛”还是“年轻女性”,都足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3)《追凶》也是“girls help girls” 的故事。作者花费十数年的时间调查、揭露这一案件,投入了巨大的个人情感、个人生活,是典型的“镜像”与“投射”的叙事,极具代入感。
(4)故事的主线和背景是人类学、考古挖掘,神秘又兼具危险氛围。作者贝基·库珀曾是《纽约客》编辑部成员,也是布兰迪斯大学舒斯特调查报告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写作手法专业,可读性强。在对简·布里顿案件的追踪调查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五十年来女性所处处境的变与不变,致力于记录人们对身处其中的结构和制度的选择性忽视和沉默。
2009年,还是大三学生的贝基·库珀第一次听到有关简·布里顿被谋杀的传言,她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故事的中心是布里顿与一位已婚教授的所谓婚外情,据称这位教授在布里顿威胁要透露他们关系的细节时将她杀害。对这位年轻女性了解得越多,库珀就越觉得“她与自己的关系更像是炼金术而非理性”,但库珀同时也担心,像哈佛这样“无所不能”的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确保这件事不被曝光”。
直到2012年回到纽约后,库珀才开始全面调查简惨死背后的细节。她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在那年秋天以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身份卧底,以了解更多关于涉嫌谋杀布里顿的已婚教授的信息。
在随后的数月和数年中,库珀秘密采访了人类学系的研究生和简的朋友,加入了一个业余侦探在线小组,并研究了包括《哈佛深红报》在内的报纸上的文章。一些细节的出现不仅使案情复杂化,还揭露了其他嫌疑人,以及哈佛和执法部门的个人秘密和系统性背叛等纠缠不清的问题。
简的故事不再是DNA证据最终在2018年揭开的谋杀之谜,而是学术界性别不平等的故事,它关乎被赋予权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应以及我们重写女性受害者故事的冲动。
第一部分
故事
第二部分
女孩
第三部分
流言
第四部分
神话
第五部分
回响
第六部分
遗产
第七部分
解决
致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