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坊:舌尖上的汉味》:
五芳斋于清咸丰八年始创于上海,以经营江浙一带甜食点心为主。1946年,上海人倪锦才携家带口来到武汉,租下门面,打出了商号为“上海五芳斋”的招牌,也是经营江浙一带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文革”前,武汉人对上海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从服装到电器都比较信赖。对于吃的东西,就有那么一点点排斥,口味偏重偏咸的武汉人不太喜欢偏甜的饮食和菜肴。确实,我在上海和南京都吃过小笼包,甜的。所以,这位倪老板胆子够大的,敢在武汉这个码头闯江湖,没点真本事还真站不住脚。
斗转星移,位于汉口最繁华地段中山大道713号的“五芳斋”,如今已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
如今的“五芳斋”已是年销售额几千万元的经济实体,是江岸区税利大户。被国家内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有关部门授予“中华餐饮名店”、“全国餐饮绿色食品企业”等荣誉称号。“五芳斋”的特色食品汤圆、粽子,连续数年被评为“中国名点”,其商品商标,均是“湖北省著名商标”。更让人欣喜的是,“五芳斋”的汤圆和粽子竞香飘海外,在美国注册了服务商标和商品商标,中国的月亮在大洋彼岸升起来了。
一条芳香的五彩路是怎样踏出来的?曾经有一段时期,武汉仅存的几家老字号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有的折戟沉沙、有的撞礁搁浅、有的迎风破浪,“五芳斋”尚能艰难前行,实属奇迹。
“五芳斋”经营者的头脑是清醒的,认识到如不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那就等着被浪潮推到“避风塘”去歇业了。他们说“痛痛快快地死,潇潇洒洒地活与不死不活地拖着”,三者选一,那就选潇潇洒洒地活着。2001年企业改制成功,使得“五芳斋”得以凤凰涅巢一样的新生。随后,职工们自筹资金数百万元,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彻底告别了旧式作坊生产方式。
“五芳斋”的汤圆、粽子闻名遐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千方百计保名牌,在创新上做文章。现在,“五芳斋”的餐饮品种已近百种,拳头产品,如糯米吊浆粉、汤圆芯、速冻汤圆等数十种,为弘扬老字号的品牌做出了贡献。
既为老字号,人们不禁要问:“何为五芳?”答:早年间上海、浙江、苏州、乃至武汉的“五芳斋”的五芳为金花、银花、铜花、铁花和桂花。其小吃香气袭人,味道芳香。如今武汉的“五芳斋”的“五芳”更讲究,以粽子为例,是恩施五峰的粽叶,应城的糯米,罗田的板栗,洪湖的菱角,武汉的豆沙。此粽名为“楚粽”。2012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了“楚粽”的商标。
“楚粽”问世,是武汉“五芳斋”很漂亮的大手笔。在经历了与浙江“五芳斋”从诉讼到联合,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喜剧过程,武汉“五芳斋”终于为自己铺开了一条宽广、踏实的芳香五彩路。
“五芳斋”的两大著名产品,汤圆和粽子,都是时令食品,包揽了两大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和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市场购买力何等劲爆!而“楚粽”则是实至名归。端午节原本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因忧国忧民,出走楚纪南城,经溆浦,踏沅水,走江夏,行吟江畔,留下《离骚》千古名诗后,奔洞庭投泪罗江自沉。几千年来,百姓们为纪念他,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烈酒,以寄托对这位诗人的哀思。
“楚粽”之名起得好,既秉承了饮食文化的传统,也为楚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有人说,汉阳归元寺的香火有多旺,“五芳斋”的人气就有多旺。
如果“五芳斋”门口又排起了长龙,即是一个节日快到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