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的女性主义/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训诫,充分反映了妇女受歧视、地位低下的状况。值得深思的是,古今中外,在妇女受教育、妇女才智培养的看法与做法上,居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呼唤女性的受教育权,理所当然成为女性主义者的一个理想。受教育,除了能学习文化、提高素养和才智之外,就是能通过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解放,实现女性的自我人生价值。
玛丽·阿斯特尔是最早主张要建立女子大学的女性主义者。当然,女性受教育,除了像男性一样能够上正规的学校、实现与男子一样的学制学业深造之外,一个重要内容是接受正确的体现女性独立人格的全面的教育,而不是被大男子主义所左右和定义的教育。当年,女性主义的先驱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狭隘的教育常常会造成女人性格软弱的另外一种情况,即心灵的浪漫的扭曲,人们很恰当地称其为‘多愁善感’。由于无知,女人很容易受到她们感情的影响,她们只是被教导在爱情中寻求幸福,提高感官上的享受,并且对爱情采用形而上学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她们恬不知耻地丢掉了生活当中的责任,而且不断从这些高贵优雅之中堕入真正的罪恶。”1843年,玛丽恩·里德在爱丁堡出版了《为女性申辩》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继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之后,所做出的最彻底、最有力的阐述。她批判了女人味=自我牺牲的倾向。认为有女人味的举止等同于“关心体贴丈夫,保持子女干净整洁,用心料理家务”,她比同时代的任何女性都更坚定地认为,“这种貌似崇高伟大的‘自我牺牲’实际上通常包含着‘极其可耻的自我泯灭’。”她还批判了对女孩的教育问题。女性为了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要面临几乎难以逾越的困难,而即使是受到家庭或学校的教育,也只是将女孩驯服为服从的“机器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