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成年的过程中充满了对更好的未来和对未来人生看似无限的可能性的希望。然而这段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不安感、出师不利与挫折。
从媒体到书籍,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中年一代,似乎都对“现在的小孩”感到失望与沮丧——青春期常常被认为是一段自我放纵和不成熟的漫长时期;在这种语境下,青年被描绘为对承担成年期的责任准备不足,甚至不情不愿的形象;社交流行媒体嘲讽他们懒惰、自我放纵、毫无进取心。
然而,给青年贴上标签、对他们的成长进展评头论足是简单的,反思我们的经济文化环境如何切实地塑造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却不容易。对青年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植根于对他们成年初期的发展需求的误解,对社会经济力量在延长成年之路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误解,以及对延长成年之路的历史先例的误解。
本书基于哈佛大学横跨近20年的学生访谈发现,以上心声在历届学生中并无不同,“晚熟”并非新鲜事,在向“更加成熟的自己”转变的过程中经历的焦虑、压力和抑郁在历代学生中也都具有一致性与延续性。因此,作者指出,整个社会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现在的小孩”,在他们向成年期过渡的过程中,理解与之相伴的迷茫与焦虑,并提供超越代际的发展经验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过渡,进入成年期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专家和公众都认为,现在的青年陷入了漫长的青春期——闷闷不乐、不负责任,而且比上一代人更不愿意承担成人的责任。相反,本书的作者认为,人们所认为的发展停滞其实是一种典型现象。那些斥责当代青年的人已经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曾在向成年人过渡的过程中踌躇不前。
两位作者从被遗弃的半个世纪前的大学生录音档案中发现,缺乏安全感、质疑身份、努力寻找目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与今天的许多青年一样,两代人之前的青年也感到孤立无援、焦虑不安,觉得通往成功的道路狭窄得可怕。这批早期的青年也曾担心自己能否靠自己的力量成功。
然而,在今天的青年中,这些与发展相适应的挣扎被视为不成熟的证据。如果社会采用这种带有偏见的观点,那么它将无法完成让青年为公民身份、家庭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的使命。因此,作者认为,整个社会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现在的小孩”,在他们向成年期过渡的过程中,理解与之相伴的迷茫与焦虑,并提供超越代际的发展经验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过渡,进入成年期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有些人提出,21世纪的育儿模式是千禧一代与Z世代独有的危机。“直升机式”父母和“扫雪机式”父母受到谴责,因为他们会在青年直面挑战、吸取教训前就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从而鼓励了例外主义,也阻止了青年经历失望。当今的青年被描述得如此被溺爱及被过度保护,以至于直接不愿意为了成功而努力、“付出”、牺牲。因此,青年被塑造成自我陶醉、不愿意努力工作、不愿意承担成年人的责任、自我放纵的形象(Cohen, 2010; Stetka, 2017; Twenge & Campbell, 2010)。
当今的理论一直被用来解释这种长期不成熟的现象,将其定义为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并为之贴上了“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的标签(Arnett, 2004; Benson & Furstenburg, 2007)。这些想法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发展过程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关于冷漠而心怀不满的青年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植根于对成年初期的发展需求的误解,对社会经济力量在延长成年之路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误解,以及对延长成年之路的历史先例的误解。
虽然与1950年代相比,当今拥有稳定工作或结婚生子的青年的确更少了。这种趋势似乎描绘了一幅广泛危机及《赖家男人(Failure to Launch)》电影般的图景。然而,这种延迟的根本原因并非当今青年成长的失败。1950年代,美国已经从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与当时繁荣发展的二战后经济相比,现在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达成成年期的各个标志罢了。在那段经济繁荣时期之前与之后,青年步入成年期的过程都更加漫长。十九世纪晚期需要更长时间,现在也需要更长时间。
前言
第一章 各世代的早期成年阶段
第二章 离家
第三章 克服孤独,结交朋友
第四章 学会找到自我
第五章 发现人生目的
第六章 确认未来
第七章 请求更多时间
第八章 结束青春期,拥抱成年期
方法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