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提问到输出:上野千鹤子的知识生产术 专享定制挂牌 18堂写作课 学生 写作者 终身学习者工具书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9642939
  • 作      者:
    上野千鹤子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上野千鹤子2024年重磅新书!东京大学的知识生产“教科书”,李钧鹏、严飞一致推荐!

18堂论文写作课,学生、写作者、终身学习者bi备工具书

--shou次系统化公开《始于极限》《厌女》背后的知识生产术

--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

--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论文,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

个性导师教你大学里不一定会教的重要的事

--从零教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你如何在自己真正关心的领域做到精通

--读者惊呼:“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用做研究的思维处理人生课题,为你的敏感、委屈、愤怒寻找一个出口

--做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

职场女性研究精英女性的困境,书写自己的抱负与不甘;

女大学生不顾旁人侧目,研究堕胎后如何重启性生活;

家里蹲青年研究课后补习班,弥补自己童年时代没有容身之处的缺失;

退休男子将自己与妻子的关系疏远作为个案深度调研,尝试修复夫妻关系……

--上野千鹤子向所有人发出邀请:成为知识生产者,向世界发送你真正想要传达的讯息。

一场智识的成人礼,掌握“做研究”这项稀缺能力,获得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拥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你就拥有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


上野千鹤子因其大量面向公众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在中国也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这本书提醒我们,上野教授绝/不仅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zhuo越的教师。她坚定地认为学生应该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循循善诱地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透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坊间常见的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是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书。我读过大量社会科学方法教材,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从提问到输出》是一本对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性解读的实用指南。上野千鹤子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深度和du创性的研究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更在于如何通过具有批判性的提问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知识。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者的实用手册,也为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研究的宝贵资源。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展开
作者简介

上野千鹤子

194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军人物,日本非营利性组织Women’sActionNetwork(WAN)理事长。曾在日本专门学校、短期大学、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成人教育机构等高等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四十余年。曾任立命馆大学特聘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客座研究员、波恩大学客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和墨西哥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始于极限》《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等。

曹逸冰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资/深日语译者。译有两百多部日语文学、文艺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shou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1何谓信息

信息与噪声

信息源于噪声——这是信息工程的基础。没有噪声,就没有信息。

何谓噪声?噪声就是别扭、执念、疑问、疙瘩……因此,当一切都理所应当、毫无疑问时,不会产生噪声。

有些噪声能催生出有意义的信息,有些无法发展成信息,只能止步于噪声。所以,尽可能营造产生许多噪声的环境,就能有效提高生产信息的效率。

当你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毫无疑问时,不会产生噪声。

社会学术语“自明性”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相反,在离自己太远、超出接收范围的领域,噪声同样不会出现。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认知失调”——听得见却没听进去,想必许多人都有过类似“选择性重听”的经历。

因此,噪声出现在不证自明的领域和疏远的外界之间,出现在自身经验边缘的灰色地带。要想提高信息生产效率,就得先打造“噪声发生器”。因为有意义的信息就源自噪声。

激活噪声发生器非常简单。

第一,缩小不证自明的领域。第二,缩小疏远的领域。由此扩大产生信息的领域(灰色地带)。要实现这两点,只要让自己置身于“理所当然不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环境即可,难度并不高。投身于语言和习惯不同的异文化就是个好方法。如果觉得成本太高,多接触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的人或身心障碍人士也行。

换言之,信息产生于系统与系统的边界。跨越多个系统或站到系统的边缘,都有助于提高信息生产的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E.帕克所谓的“边缘人”(marginalman)很适合当社会学家,因为站在多个系统边界的人更能洞察各个系统。

人类学家也是异文化中的局外人。正因为是局外人,他们才能收集到圈内人看不到的信息。圈内人也可以在参与其中的同时,通过观察者的视角将自己变成局外人。常人方法学就是一种将日常世界转化为异文化的方法。

说起边缘人,我们很容易想到不属于任何社会的犹太人。社会学家中的犹太人占比很高,说社会学就是犹太人的学问似乎也并无不可。


提问

生产信息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问,而且必须是没人提过的问题。可以说,有了好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所谓提问,就是如何呈现你剪裁的现实,讲究的是角度犀利和切口鲜明。

提问离不开品位与技巧。技巧可以磨炼和进步,品位却不能。因为品位体现了一个人的活法,呈现出你对现实的距离感和态度。

“来,提个问题看看”——许多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会被老师的要求搞得不知所措。因为上大学之前,从没有人对他们提过这样的要求。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文献,也常有学生一脸茫然,告诉我他们被文献说服了,不知道从何批判起。不过凡事都需要训练和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习惯。无论是提问本身,还是提出有品位的问题,经验积累到位就能学会。

提问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提可以回答的问题。第二,提你搞得定的问题。社会科学并非形而上学,而是研究形而下现象的经验科学,因此我们不能提既无法证明也无法反驳的公理性问题,例如“上帝是否存在”“可不可以杀人”。若给这些问题添加脉络,改成“什么样的人认为上帝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杀人,什么情况下不允许杀人”,那就可以解答了。其次,人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有些问题一天就能解开,有些需要一个月或一年,还有问题穷尽一生都无法解答。认清问题的规模,提出能在有限时间内解答的问题,才能体验从提问到解答的过程,明白“解答问题”是怎么一回事。经历过这个过程,就算问题规模扩大、问题对象改变,你也可以灵活应对。


何谓原创性

没人提过的问题,就是有原创性的问题。具有原创性的问题能孕育出原创性的解答,催生出原创性的研究。

不过,什么是原创性?

原创性就是和既有信息集合之间的距离。“距离”在英语中是distance。换言之,与既有学识的集合保持一定的距离(distance),就是你的立足点(stance)。

要提出一个没人提过的问题,必须先了解谁提过怎样的问题并给过怎样的解答。掌握既有信息集合的人被称作“有学识”,没有学识的人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的问题是否具有原创性。所以学识是原创性的必要条件,但两者往往相互冲突。学识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原创性却靠品位。那学识和原创性孰轻孰重呢?

我给出的回答永远是—都重要,硬要选的话,“有原创性但缺乏学识”比“有学识但缺乏原创性”更好。因为有原创性的人可以事后补充学识,但有学识的人很难通过后天努力补足原创性。

展开
目录

前言 写给想做学问的你

第一章 在生产信息之前

1 何谓信息

2 提问

第二章 打造海图般的研究计划

3 批判性回顾既有研究

4 撰写研究计划

5 撰写研究计划(当事人研究版)

第三章 理论和方法任你取用

6 何谓方法论

7 选择对象与方法

第四章 收集并分析资料

8 何谓定性资料

9 如何开展访谈

10 如何分析定性资料

11 超越KJ法

第五章 输出

12 撰写目录

13 撰写论文

14 培养评论能力

15 学习论文的写法

第六章 传达给读者

16 口头报告

17 传达讯息

18 成为制作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