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青春期亲子关系心理问题
● 来访者:母亲,43岁,医生;女儿,16岁,高一学生
● 主诉:
母亲主诉:一直以来和女儿交流就有困难,感觉女儿情绪极不稳定。最近,女儿情绪更为暴躁,做事眼高手低,学习不努力,很担心女儿的升学问题。
女儿主诉:自己没有问题,是妈妈过度担忧。
● 资料搜集:本案例诊断阶段采取的信息搜集方式共有四种: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及心理测量法。
访谈结果
○ 人口学资料:离异单亲家庭(母女),女儿和父亲见面不多,平日家庭成员中孩子的姥姥和姥爷参与家庭生活较多,母亲有宗教信仰。
○ 家族精神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患者。
○ 个人陈述资料:
母亲陈述:自己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工程师,还有个姐姐。姐姐漂亮,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父母对自己和姐姐要求很严,家里规矩也比较多,比如女孩穿着要得体,不能觉得自己漂亮(尽管自己也觉得自己长得还可以)。尽管学业比较优秀(毕业于名校,医学博士),但上大学之前一直缺乏自信。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期间,和周围的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和前夫结婚是自己非常认真选择后走到一起的,但结婚后发现他太没有责任心,结婚6年后协议离婚。女儿归自己抚养,但自女儿小时起,自己的父母承担了抚养女儿的主要责任。离婚后近十年间,前夫再婚,与女儿关系一般。自己一直处于单身状态,虽然也在寻找感情寄托,但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活伴侣。目前,工作比较顺利,除了感情不太顺利外,最大的烦恼就是女儿的问题。女儿很有主意,遇事很少和自己商量就自作主张,比如,高中择校就是由女儿自己决定的,原本能上更好的学校,但她选择了一个一般的学校。现在女儿住校,只有周末回家,但两人在一起时只要谈学习的事她就会大发脾气,自己很害怕女儿发脾气的样子。另外,自己感觉女儿心气太高,但努力不够,很担心女儿有心理或精神问题。
女儿陈述:自己完全能够管好自己,对现在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自己很清楚将来想学什么专业,对这个专业在北京的状况也比较了解,想上理想的学校很困难,但还是在努力。人际关系还好,虽然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但能够和同学搞好关系。不喜欢的事情是不会勉强自己做的,比如,老师上课没意思,自己就会选择不听而做别的事,被老师发现受到批评,也理解老师为什么生气,但不会花费太多功夫和老师解释。关于自己的将来,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生活得很好。关于爸爸,关系还行,也没有太多可以交流的。知道妈妈很担心自己,认为那是因为妈妈不了解自己。
实验测评
○ 实验名称:依恋与亲密关系实验。
○ 实验目的:评估母女的亲子关系状态。
○ 实验设置:实验设置在三种自然情景下,对母女的互动心理与行为进行评价。在不向母女俩说明的情况下,引导她们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实验。
实验情景一:咨询师和助理在分别对母女进行访谈后,四人相聚时对母女间的互动状态,从表情(不开心→开心)、关注对方(不关注→主动关注)及情绪控制(不控制→完全控制)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均采用5点水平,1表示低水平,5表示高水平。实验结果见表4-2。
实验情景二:设置母女互相评价对方环节,对母女在听到对方对自己评价后的反应进行评估。从情绪(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理解与认同(完全不理解与认同→完全理解与认同)及语言交流(少→多)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均采用5点水平,1表示低水平,5表示高水平。实验结果见表4-2。
实验情景三:设置母女与咨询师拥抱环节(咨询师为女性),考察肢体亲密接触反应。从拥抱回避(完全回避→不回避)、肢体回应(不回应→主动回应)及愉悦度(不愉悦→非常愉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均采用5点水平,1表示低水平,5表示高水平。实验结果如表4-2显示。
咨询师观察
这是一对漂亮的母女。母亲着装精致,气质优雅,但整个人给人一种非常拘谨的感觉。说话时小心翼翼,能够感受到她刻意地在控制自己。和咨询师对话时会频繁地赞同对方的观点,但基本上不太会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女儿外形清秀,整个人给人一种非常文静的感觉,但非常有个性,很不容易亲近,比起一般的16岁女孩要显得老成。语言轻柔,但谈话时会以过度保护性语言反问,或快速终止谈话,比如,咨询师问:“在学校与同学关系如何?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吗?”她回答:“还行。怎么就算要好的朋友?”咨询师答:“要好的朋友,比方说能聊一些比较私密性的话等。”她回答:“这不需要。”
心理测量法
根据个案需要,本案选择SAS焦虑量表a、SDS抑郁量表b及EPQ人格量表c对母女俩分别做了测试,结果如表4-3显示。
来访者焦虑与抑郁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母亲焦虑和抑郁水平均达到轻度水平,女儿焦虑水平不高但抑郁水平达到轻度状态;EPQ人格测验显示,母亲呈现出偏内向性格(E值46)和情绪不稳定倾向(N58),且可能出现某些异常行为(P52);女儿显现出典型内向性格(E值33)和情绪不稳定倾向(N60),出现异常行为的可能性会更高(P61),且掩饰高(L51)。
○ 诊断结果:
根据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来访者属于由性格与家庭环境导致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冲突心理问题。
绘画治疗
○ 绘画治疗依据:
采用绘画治疗手段介入咨询与治疗过程基于如下原因:(1)来访者母女均属于内向型性格,且存在过度防御与掩饰心理状况;(2)来访者母女在咨询过程中频繁出现心理阻抗d现象,如母亲会不假思索地顺从咨询师的观点,女儿不断拒绝回答问题或终止话题等等;(3)母女在人际沟通中均习惯性陷入自己的思维逻辑中,很难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借鉴;(4)咨询师设定咨询的初级阶段目标之一是来访者母女双方不仅应该对自己的个性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应该了解对方的性格特质;(5)母女双方间由于缺乏理解存在语言沟通困难。
○ 绘画治疗目的:
(1)通过房树人绘画测验,使得来访者母女能够对自己的个性有一个直观认识,从而理解一些现实问题与自己的个性有关;(2)来访者母亲一直都认为女儿学习不努力、脾气不好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关键。通过家庭动态绘画测试,使得妈妈能够在视觉化状态下了解女儿现存问题潜在的由家庭关系引发的深层心理因素,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孩子。
○ 具体操作:
绘画工具:房树人绘画测试和家庭动态绘画测试。
绘画材料:A4白纸和12色彩色笔。
绘画完成过程:母女分别在不同环境中,明确指导语后独立完成两个绘画测试。母亲房树人绘画用时4分钟,家庭动态绘画用时6分;女儿房树人绘画用时1分钟,家庭动态绘画用时2分。
绘画测试完成品:图4-2的①、②两幅画是女儿的测试作品,①为房树人绘画,②为家庭动态绘画;③、④两幅画是母亲的测试作品,③为房树人绘画,④为家庭动态绘画。
○ 绘画分析:
对母女二人的四幅绘画完成品进行绘画元素对比分析发现,在人物绘画元素的呈现上,母女二人均画出符号人,这表明二人在性格上都存在过度防御与掩饰特质,这与前面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信息一致;在笔压运用上,都呈现出较轻的绘画特征,反映出母女二人可能具备较高的自尊水平,对环境的感受较为敏感,属于焦虑易感性人群。
女儿的房树人测试作品(图4-2的①),整体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及胆怯的感觉;绘画毫无设计感,表明孩子退缩的性格;在多色彩中她只选择了浅蓝色绘画,表明孩子关注事物细节,性情冷淡的特性;主体绘画元素房、树、人所占画面比例偏小,特别是房子的造型特点,表明孩子存在安全感较低的可能性。
相对于女儿,母亲的房树人测试作品(图4-2的③)整体画面色彩较为丰富,主体绘画元素房、树、人层次有序,预示其做事有较好的计划性但缺乏灵活性的特点;双人(一大一小)绘画显示,在意识层面她会不断强化母女关系重要性的倾向;无门的房子造型,预示着母亲的人际沟通可能存在一些无法释怀的心理特征。
女儿的家庭动态绘画(图4-2的②)构图虽然简洁但主题鲜明:一家三口围着一张圆桌就餐。这个画面显示出孩子对于家庭,持有非常传统的观念。当咨询师问到绘画内容时,孩子回答道:因为要求画一家人在一起做事,就想到了这个画面,这幅画只是自己对于家的感觉,并不是自己的家(解释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眼睛里流露出孤独的感觉)。和孩子在咨询过程中一直抱有的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相比,这幅绘画显现出孩子心中那个更为真实的自己:一个内心非常传统的女孩。结合孩子是在具有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外祖父身边长大这一事实,就不难理解在这样复杂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性格上的矛盾性和行事的不成熟性了。
母亲的家庭动态绘画(图4-2的④)选择了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为主色调,主题是四个人在草地中玩耍。母亲这样解释绘画内容:“原本想在画面的左方画一个沙发,自己和女儿在沙发上聊天,但不会画就改为现在的样子了。”母亲的家庭动态绘画与女儿的相比,没有直面家庭,这是否表明其存在着回避家庭问题给女儿的成长带来影响这一问题呢?母亲在咨询过程中也表明,自己的离异可能给孩子造成一定影响,但更会强调自己离异后,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对女儿今天的样子自己很失望,也很难受。
○ 咨询师与来访者互动:
互动形式:互动采取对母女间分别讨论和共同讨论两种形式。
分别讨论环节:采取了先让她们看对方的两幅绘画,再就绘画做出解释的方法。女儿轻轻摇头不想解释妈妈的画,母亲看到孩子的绘画时只是笑(在咨询过程中,母亲对待所有问题,无论是好的或坏的都先以笑回应),也没有做出解释。
共同讨论环节:咨询师根据咨询目标(来访者需要了解自己有些问题的产生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母亲需要知道女儿安全感的缺失是导致现在问题的深层原因,与教育、批评相比,理解、鼓励和分担压力更为重要),以绘画呈现的相关元素为话题,与来访者母女进行启发式讨论。
来访者对绘画分析的反应:
女儿在进入绘画分析环节后,态度有明显的转变,原本的阻抗降低,会真诚地与咨询师进行一些话题的交流,笑容明显增多,身体开始放松。在与母亲交流时开始有眼泪,不再是一开始的直接拒绝,开始出现一些解释性语言。
母亲在听了咨询师关于女儿的绘画分析后,表情变得凝重了许多,咨询师第一次看到了母亲不在笑容掩饰下说话了。母亲直接表示,绘画反映出的母女在性格上的特质是自己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更没有想到家庭和自己的性格会对女儿的成长影响如此大。今后自己会努力学着关爱、理解和相信女儿。
案例小结
本案例根据来访者的个性特质,母女均比较内向,且习惯在与人交往时采取防御与掩饰反应,加之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阻抗心理,咨询师采用绘画分析的手段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这一案例表明,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绘画分析不仅具有较好的人格测验功能,对来访者的掩饰、阻抗及语言表达困难也有较好的应对功能,对存在于潜意识层面的问题揭示作用更显著。
(3)绘画分析在疗效评估阶段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疗效评估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所谓主观评估是从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咨询与治疗效果的主观感受中得到的。客观评估是利用各种心理测评工具,通过前测(治疗前侧)和后测(治疗后测)数据的对比,获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绘画分析法是心理咨询疗效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