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53424
  • 作      者:
    王正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正平,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1996年晋升为哲学·伦理学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博士点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理论创新咨询专家、中国教育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副会长。先后在美国波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日本龙谷大学等进行访学与学术交流。主持和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西人生哲学比较》、《美国职业伦理研究》、《当代生态伦理学研究》、《深生态学与现代环境价值理念》等。个人科研成果《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论》等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术著作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现代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生态、信息与社会伦理问题研究》、《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伦理学》、《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等。学术译著有《罗素文集》、《最终的安全》、《中国人的性格》、《快乐哲学》、《信念的魔力》等。已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刊物发表120多篇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长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第二版)》是在超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神学的传统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环境伦理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努力使之上升到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层面来审视和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环境哲学的主旨是要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人与自然冲突加剧的人类生存新境遇下,创立一种能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荣的新型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是一场传统哲学的革命,也是传统伦理的革命。
展开
精彩书摘
  总之,泰勒对内在价值的理解,与施韦兹有所不同,他更多地是将生命个体放在生态系统这张关系网上来理解内在价值的。在生态群体的关系中,某一生物在关系链上既显示出工具价值,又显示出内在价值。并且,生命个体还从中体现出美学价值。泰勒所提出的这些观点,有一些是经验性的,即以已经确立的科学结果为基础的;而另一些则似乎包含了某种价值态度。但在泰勒看来,按照经验事实,这种价值态度是十分自然的。
  相对于动物权利论的价值观而言,生物中心论价值观将价值的视野扩展到了动物之外的所有生命,并要求对动物、植物等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予以道德上的关怀。生物中心论为这种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即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它们拥有同等的内在价值。应该说,这一价值观比动物解放(权利论)更加走远了一步,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动物范围,而是进一步抛弃了生命等级的观念,在事实上确认了生命平等原则。
  泰勒等人一方面赋予有生命的个体(individuals)以固有价值,将个体看作是生命的有目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些生命的联合体并不具有道德意义。他的道德意义的标准是生命,而这些联合体并不具有生命,只是作为个体生物体的联合体,它们不具有自身的善.没有固有的价值,不是道德主体。泰勒坚持个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主张,这就为生态中心论观点所反对。
  4.4.3从生物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
  把道德关注的重点乃至价值概念从生物个体转向生物物种及其生态联合体的发展,应归功于“大地伦理学”思想。大地伦理学是由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莱昂波特(Aldo Leopold,1887-1948)所发展的一种道德理论的新形式。莱昂波特是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早期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主义是建立在当时不断发展的生态科学的意识之上的。对自然的爱使得莱昂波特为他的新伦理学说作出了鼓动人心的论述。他的著作尽管不是哲学著作,却是最近发展起来的环境伦理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他鼓吹的承认生态系统具有道德意义的思想得到人们的支持。这一立场被称为生态中心论(ecocentric)。
  莱昂波特提出建立大地伦理学这门新兴伦理学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根本改变传统的价值观,而用一种新的价值观来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他认为,人们不能只从经济角度进行价值判断,“一个孤立的以经济的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的。它趋于忽视,从而也就最终要灭绝很多共同体中缺少商业价值,但却是(就如我们所能知的程度)它得以运行的基础成分。我认为,它错误的设想,生物链中有经济价值的部分,将会在没有经济价值的部分的情况下运转”。①莱昂波特首次将道德权利扩展到大自然,其中也就蕴含了整个“大地”具有平等的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内在价值。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环境危机、生态科学与环境哲学的兴起
1.1 人类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1.2 现代环境运动是环境哲学产生的社会推动力
1.3 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环境哲学的形成提供新的思维范式
1.4 环境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2章 环境哲学:一门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新兴应用哲学
2.1 什么是环境哲学
2.2 环境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反思
2.3 环境哲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3章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环境哲学智慧
3.1 “天”与“人”合一:宇宙生命统一论
3.2 天道与人道合一: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
3.3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
3.4 相辅天地之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4章 西方环境哲学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进
4.1 西方哲学传统:从机械论到有机论
4.2 基督教神学传统与西方环境哲学
4.3 西方自然观念的嬗变
4.4 价值理论的拓展:西方环境哲学中的自然价值论

第5章 现代人类中心论
5.1 人类中心论的基本含义
5.2 人类中心论:从传统到现代
5.3 人类中心论:诘难与辩护

第6章 动物权利论
6.1 早期动物保护伦理与英美仁慈主义运动
6.2 动物权利论的基本理论
6.3 对动物权利论的反思

第7章 生物中心论
7.1 施韦兹: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7.2 泰勒:尊重自然的伦理学
7.3 生物中心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局限

第8章 生态中心论
8.1 大地伦理学
8.2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环境伦理学
8.3 盖娅假说

第9章 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
9.1 深生态学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
9.2 深生态学:从浅生态学运动走向深生态学运动
9.3 深生态学的最高规范与基本原则
9.4 深生态学揭示的现代环境价值观念及其认识局限

第10章 生态男女平等论
10.1 生态男女平等论的产生和发展
10.2 文化生态男女平等论
10.3 社会生态男女平等论
10.4 哲学生态男女平等论

第11章 社会生态学
11.1 什么是社会生态学
……
第12章 生态神学
第13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
第14章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第15章 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