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趣味唐诗课。用小小说的方式讲述课本里唐诗的创作现场,还原诗人生活;全方位讲述唐诗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让课本里的唐诗变得通俗易懂,帮助孩子真正读懂唐诗。书中包含众多特色栏目,“课本在线”“唐诗释义”“唐诗之眼”“唐诗线索”“唐诗地理”“唐诗在题”“诗人朋友圈”等,以全新视角学习课本里的唐诗,体味诗人用字用词之妙,品读唐诗的内在魅力,让诗人变得生动,让课本里的唐诗变得不再陌生,阅读答题不再难!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意志和民族传统。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表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这些古诗在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古诗文填空还是作文题目,家国情怀都是考查的重点。本册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带领读者去古诗中见证王朝的兴盛与衰败,领略诗人忧国忧民的风骨与气节,为写作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实用宝库。《将未还》中,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表达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坚定信《报国愿》中,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写出大丈夫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和诗人们高贵的精神品质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写作时,恰当地引用这些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和生动。
那是一个白雪充塞四虚的午后。灵州城下,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大唐兵士,铁甲在身,长枪在手,目视前方。城墙上,年迈的太宗一身铁衣,大步走来前方不远处有白雪被搅乱,旋即,一队人马出现在城下,是突厥人:“下马!”突厥人应声齐刷刷下马。
“举手!”突厥人两臂高举。
城上,太宗声震如雷:“今日起,此等人众皆为朕之子民!"突厥人列队整齐缓步走到城下,双臂上伸,仰头向城上太宗高呼:“天可汗!天可汗……”
太宗微微点头,冰凌“哗啦啦”碎落一地。“今日起,此城,曰受降城!”太宗脸颊挂上两行滚热的泪,转眼变成冰凌落下。
李益小时候听祖母说,那一日,突厥降者已被遣回,太宗皇帝还屹立在受降城上不走。
那是太宗皇帝登基后第一次早朝,他正乐呵呵地与满朝文武商讨军国大事探马突然冲进大殿:“报!突厥人到达渭水桥头。”
“突厥人?大唐兵士为何不阻挡?”太宗有些生气。
房玄龄站在太宗面前,头都快要垂到胸口了:“大唐守军,全部战死。”
“报!突厥可汗立马桥头,说给李……李世民半个时辰,亲自出城给本汗牵马。否则,本汗放马长安,踏平长安。”
大殿里一片死寂。太宗坐在龙椅上,想了半个时辰,突然哈哈大笑,笑完大声道:“走!随朕给大汗牵马去。”
“陛下不可!”满朝文武官员“扑通”跪倒一片,“牵马即臣服!陛下万不可向突厥人称臣啊。”
“好,朕不牵马,不称臣。”太宗笑着,满脸是泪,“你们,去叫他走啊!
一个个大臣伏在地上,一声不吭。
太宗大步朝前,满朝文武哭叫着在后。来到渭水桥头,太宗恭恭敬敬地给端坐马上的突厥可汗施礼,然后卑躬屈膝,牵着突可汗的马走进长安城。
“好吃好喝地招待,送金送银,突厥可汗才带着人马离开长安。”祖母哭着哭着又愤然道,“太宗皇帝能咽下这口气吗?”
那一天,突厥可汗又带着人马向大唐杀来。他最近有些疑惑,也很生气:“李世民为何很久没给本汗送来财物?长安城不想要了?大唐不想要了?”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还没踏入大唐疆土,李靖和他的飞虎军就迎头杀来。
李靖这一通杀,直杀得突厥可汗只带着几个人逃走。后来,太宗又数次命令李靖、侯君集主动出击。不久,突厥一部跑得不知所终,一部向太宗请求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