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26069
  • 作      者:
    万晴川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钱江学术文丛: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对古代小说叙事与宗教信仰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和展开,将古代小说和宗教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的关系以丰富的例证考论其源流。宗教对小说家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小说的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而文学又以审美的形态为宗教的弘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等诸种不同宗教类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钱江学术文丛: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试图对宗教信仰与小说的叙事关系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宗教还是文学的研究,都将开辟学界研究的新局面。
展开
作者简介
  万晴川,原名万润保,男,江西南昌县人,1963年生。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政府151人才、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李渔研究会顾问。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参与撰写专著多部。主持国家、教育部、省厅级社科规划课题8项,多次获省、厅级科研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钱江学术文丛: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内容介绍了中国是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宗教种类繁多,流派纷呈,与古代小说关系密切,宗教信仰对古代小说的叙事影响很大。第一是对小说叙事进程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佛、道形成初期,其时小说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启蒙和宗教市场的竞争;唐宋是佛教的中国化和道教的繁盛时期,宗教信仰以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方式,融入唐人小说的意旨情韵之中,并转化成为一种叙事结构,突破了宗教的阈限;明清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时代,通过宗教书写,小说家承担起对人类精神秩序的整理、维护和建构责任,并发掘了宗教信仰与小说审美之间的同构性,使两者互渗。第二是宗教信仰对小说母题的影响,诸如游仙、谪降、历炼、济世、天书、冥游、转世、报应等主题的形成及其叙事模式无不与宗教信仰有关。
  《钱江学术文丛: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是一本宗教信仰类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
  古代小说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大致表现为五种形式:一是小说化的宗教经籍,即以小说的手法,为宗教人物作传,记述宗教事件等;二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小说,或反映宗教内容,或表达宗教感情,或描述宗教体验,或歌颂宗教人物等,以宣传宗教思想为目的;三是有些小说虽以宗教为题材,但其目的并不在于宣扬宗教,只是借宗教来批判现实或传达其他意图而已;四是小说的题材是非宗教的,但作者或是将宗教思想、宗教情感融于世俗生活之中,或是小说中仅仅涉及宗教的某一方面,从而使小说带有一些迷离恍惚的宗教色彩;五是借用宗教的某些理念,为小说的结构艺术服务。前两种类型的小说,弘教的意图至为明显,是名符其实的宗教小说,主要出现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创立之初;后三种类型的小说,在表现宗教思想方面较为隐晦,大量出现在宗教观念已深人人心和小说发展已相对成熟的中晚期。
  小说叙事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陈平原指出:叙事模式的产生,根源于“相应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应该是“社会变迁(包括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曲折表现”,人们可以“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探求文化背景变迁的某种折射,或者说探求小说叙事模式中某些延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要素”’。①魏晋南北朝是佛、道形成初期,宗教小说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知识的普及和各种类型的宗教市场竞争等。宗教信仰在此时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出现在小说中,其主要功能指向无疑是宗教启蒙;唐宋是佛教的中国化和道教的繁盛时代,小说成为传播宗教信仰的载体,宗教信仰以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方式,融人唐人小说的意旨情韵之中。而且宗教信仰已转化成为一种叙事结构,从而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突破了宗教的阈限,使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人生价值的文化方式而存在于小说之中;明清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时代,作家通过小说中的宗教书写,承担起对人类精神秩序的整理、维护和建构责任。有的则借用宗教题材来讽喻现实,具有寓言色彩。小说对宗教信仰的反映不仅表现在题材上,也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借用小说形式传播其思想观念的功能,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渗透。小说作者发掘了宗教信仰与小说审美之间的同沟性。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故事的辅教叙事
  汉魏六朝时期.是宗教信仰极为活跃的时期,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觋信仰、鬼神信仰等原始宗教蓬勃发展,道教、佛教等新兴宗教异军突起,经过教徒的努力,在六朝时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扶植,成为正统宗教。因此,汉魏六朝是民间宗教的活跃期和正统宗教的创建期,各种类型的宗教互相争夺信众,而普通民众对新兴宗教还不太熟悉,这就决定了宗教在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宗教知识,使民众对宗教由陌生化到熟悉化,进而成为信徒。小说由于具有通俗性、故事化、传播广等特点,就成为宗教徒借以传教的有力工具。这类旨在普及宗教知识的小说,就是“辅教之书”,其叙事特点是围绕“辅教”而进行书写。
  鲁迅最早提出“辅教之书”一词,但他只对“释氏辅教之书”做过明确界定:“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顾后世则或视为小说。”①就是说,这类书的内容是“汇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写作目的是为“震耸世俗,使生敬信”。其实,汉魏六朝时期,除“释氏辅教之书”外,还有“道氏辅教之书”、“民间信仰辅教之书”等.鲁迅虽未明确指出,但他的论述中已隐含其意。如他在总结六朝志怪小说的产生原因时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行。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o在这段话中,鲁迅无疑将“志怪之书”的出现归因于神仙方术、道教、佛教及民间信仰的影响,“志怪之书”的内容和写作意图是“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即传播宗教信仰,概而言之就是“辅教”。因此,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创作特点,都是“辅教”叙事。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故事的辅教叙事
一、民间信仰
二、道教
三、佛教
四、众教争衡
第二节  唐宋时期:宗教故事的政治化叙事
一、从争衡到互渗
二、从神圣到人性
三、从记录到审美
四、从辅教到哲理
五、从宗教到政治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宗教故事的世俗化叙事
一、三教合
二、世俗化
三、伦理化
四、哲理化
五、艺术化
第二章  道教与古代小说叙事
第一节  道教的发展与小说叙事的变化
第二节  仙传叙事
第三节  仙境叙事
第三章  佛教信仰与古代小说叙事
第一节  佛教义理与小说叙事
一、神圣叙事
二、教义叙事
第二节  佛经与小说的形式
一、变文与佛经
二、唐传奇与佛经
三、白话小说与佛经
第三节  佛传与僧传类小说
一、僧传的叙事模式
二、神异叙事
三、僧传对佛教传记小说的影响
第四章  巫术信仰与古代小说叙事
第一节  巫术灵物与小说叙事
一、作为小说叙事线索的巫术灵物
二、灵物驱邪功能叙事
第二节  巫术仪式与小说叙事
一、模拟巫术功能主题
二、接触巫术功能主题
第三节  巫术观念与小说故事情节生成
第四节  巫术观念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第五章  占象信仰与古代小说叙事
一、预叙的形成及其形式
1.明示性预叙
2.暗示性预叙
3.不确定性预叙
4.多重预叙
二、占象叙事的序列
三、预叙的功能
1.框架和总纲
2.悬念和伏线
3.“命辞”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事主阻滞“命辞”的实现
四、结语
第六章  宗教主题
第一节  “俗情断处法缘生”——道教考验主题
一、为何要考验
二、如何考验
三、考验的内容
第二节  “积功累行始成仙”——道教济世主题
一、济世方式的种类
二、济世方式的变迁
第三节  修身建功靠秘书——天书崇拜主题
一、天书的性质
二、天书的内容和功能:
三、天书的授与受
四、结语
第四节  仙凡姻缘的悲喜剧——仙凡艳遇主题
一、人仙恋的叙事模式
二、人仙遇合的契机
三、人仙遇合的禁忌
四、仙凡关系的文化阐释
第五节  “天宫异物般般有”——仙境游历主题
一、进入:仙凡两界的衔接
二、游观:理想乐园的建构
三、回归:在世俗眷恋和道教追求之间
四、结语
第六节  超凡入圣凭修炼——道教修行主题
一、服食术
二、内丹术
三、房中术
四、修炼术的融合
第七节  自我救赎的戏码——神仙降世主题
一、降世的方式
二、转世与点醒
三、降凡小说的叙事谋略
第八节  “此身虽异性长存”——佛教转世主题
一、“转世”的表现方式
二、“转世”观念与小说结构
第九节  阴阳两界的沟通——冥界游历主题
一、地狱观念的演变
二、游冥小说的叙事方式
第十节  “善恶到头终有报”——因果报应主题
一、报应的内容-
二、报应的方式
三、因果报应观念与小说叙事艺术
四、因果报应故事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