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小说佳作100部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5300681
  • 作      者:
    邱华栋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100年(1922-2022) 100位世界级作家 100部伟大小说
◎现代文学名著评析的经典之作 进入21世纪世界文学的必读指南
◎文学之河边醒目的航标 勾画出世界文学“小说地理学”意义上的图景
展开
作者简介
邱华栋,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峡县,1988年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著有非虚构作品《北京传》,长篇小说《空城纪》《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的黄昏》《单筒望远镜》等13部。中短篇小说,系列短篇小说《社区人》《时装人》200多篇。
共出版有小说、电影和建筑评论集、散文随笔集、游记、诗集等各类单行本80多种,1000多万字。2018年出版《邱华栋文集》38卷。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发表和出版单行本。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批评家邱华栋先生,以睿智的观察、精密的思考、深切的体悟,对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100位现代世界级文学大师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从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发展的变迁,从文学自身的传统到时代思潮的相互激荡,整合了文本、生平、个性、国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理等一 切相关方面,凝铸成一部丰富、多元、深厚的现代世界文学精神史。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刻变革,世界文学的面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小说不仅没有死亡,而是借助新型传媒具有了撒播效应,世界文学呈现出现代性和在地性,大众关注和精英阅读并行不悖的景象,一些文学大奖的影响也呈现出跨越国界、语种和地理范畴的面貌。这本《现代小说佳作100种》也许存在着个人的趣味和取舍,但从广义上说来,它凝聚了一个持续阅读和写作的文学人的眼光和对定评作家作品的关注,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经典之作。在这里,我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再次精神相遇。
展开
精彩书摘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

电影《时时刻刻》里的画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衣服口袋里装满用于自沉的石头,这使她的背影看上去沉着而迟疑。她缓慢地走向一条河,走进去。河水慢慢变得湍急,枯叶在漩涡里急速翻转。她往河流的中间走,河水淹没了她的腰,淹没了她的肩膀。然后,她突然一沉,在河流中消失了。
在 20 世纪的小说家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勇敢实验和开拓精神,扩大了小说的内涵和表现边界。她的出现令人惊奇: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突变,产生了一个拐点,在百年文学历程中熠熠生辉,放射着令人目眩的光芒。
弗吉尼亚·伍尔夫本名雷斯利·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 年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家族几代都是书香门第和达官显宦,父亲雷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作家和出版家,学识渊博,他写过《18 世纪英国思想史》,主编过《国家名人大辞典》,家庭藏书丰富。弗吉尼亚·伍尔夫从未上过学,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喜爱阅读和写作。1895 年,她挚爱的母亲去世,1904 年,她最依赖的父亲也去世了。双亲的亡故对她的打击很大,使她产生了持续的精神紧张,头痛、抑郁,甚至出现了精神崩溃的前兆。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精神上的抑郁和发作一直包围着她,最终,1941 年 3 月 28 日,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而投河自尽。
当年,在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区的新住处,经常聚集着一群伦敦的文学艺术家、画家、史学家和文化学者,这些人有小说家福斯特、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等,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文化小团体:“布鲁姆斯伯里”团体。1912 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伦纳德·伍尔夫结婚,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稳定感,他们一起开办出版社。1927 年之前她的著作都是自己出版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是 20 世纪一位十分风格化的小说家。阅读她的作品,不用看名字,只要一看小说的语调、叙述的节奏和描绘人的意识流动,就可以判断出作者是她。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人生的经历就是“头脑接受无数个印象—琐碎的、奇特的、稍纵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镌刻的。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犹如不计其数的原子纷纷地坠落下来”。这形成了她文学写作的核心观念:志在描绘那些微妙、短暂和复杂的心理感觉与印象。在她创作的 9 部长篇小说和很多短篇小说中,都强调了主观感受,以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的语言流,结构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自由联想打破了时空的间隔,将人生和历史压缩到一瞬,又
拉长到永恒的长度;印象派画家式的斑驳和音乐式的旋律在她的小说中浮现,构成了诗化、音乐旋律化和绘画画面接续不断的意识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远航》《夜与日》是她早期风格比较传统的作品。从《墙上的斑点》开始,逐渐迎来她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刻,她出版了一系列有鲜明个性和风格的长篇小说:《雅各布的房间》(1922)、《达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 奥 兰 多 》(1928)、《 海 浪 》(1931), 这 5 部 小 说 是 她 的“ 意 识流”小说的主体,最能体现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追求,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要代表作。
《到灯塔去》被认为是她最出色的小说,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着重描绘了她对父母亲和童年生活的感觉与印象。小说里的“灯塔”是一个象征,它矗立在那里,指引方向,标明方位,让人一眼就能看见。可有时候灯塔也会被暴风雨袭击,会被大雾遮掩。在这样的情况下,灯塔的作用会被忽视。小说的题目往往是内容的浓缩和暗示,弗吉尼亚·伍尔夫这部小说的篇名中,有一个动词“到”,也就是说,“到”灯塔去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为什么要“到”那里,才是小说所要抒发的最重要的内容。
这部小说分成篇幅不等的三个部分,小说叙述的时间跨度在 10年以上。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可以先选择这一部来读,因它高度风格化,带着作者的全部生命的印记,承载了她对岁月、时间和亲情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小说第一个部分“窗户”,写的是拉姆齐一家一次在海滨别墅中的聚餐,大家如何在快乐的家庭气氛中享受人伦的乐趣,感受美好的时光。在聚餐结束之后,拉姆齐太太凝望着窗户外面的灯塔。在凝视中,她的思维迅速流动,灯塔像是聚光灯一般,将她的大量记忆召唤到眼前,那些记忆场面和人物形象纷至沓来,在她向灯塔驻足凝望的时候,人生的另外一扇门打开了。那是时间之门,里面储存着关于生命拔节成长的所有细节,她看到了去路与来路,在灯塔的照耀下栩栩如生。第二个部分叫“时光飞逝”,这个时候,距离上一次拉姆齐一家去别墅度假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们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夫妻的大儿子在战争
中阵亡了,大女儿也死于难产,尽管他们将这栋海滨别墅修葺一新,但是人生的颓败感就在眼前,浓重地萦绕在幸存的家庭成员的心中。
在这一部分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用她细腻敏感的笔触,把人生面临的生生死死的场面铺叙为很多看似平静,实则隐含着巨大力量的片段。这部分宛如一面精巧的花毯,被作者的记忆编织,宛如一件精美的瓷器,上面绘制了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变得清晰的那些人生场景。时光飞逝中,不变的总是留在主人公内心里的创伤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成了更加沉痛的东西。
第三部分“灯塔”,写的是 10 年之后,女画家莉莉一直为没有能够完成拉姆齐太太的肖像画而焦虑。当拉姆齐先生带着小儿子和小女儿前往灯塔实现夙愿的时候,女画家莉莉终于找到了描绘女主人的灵感,她完成了那幅绘画。这一部分是小说的收束部分,章节名为“灯塔”,显然要通过主人公的行为,来照亮小说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命运的最终归宿。“灯塔”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是出现在拉姆齐太太视线里的实在物,在这一部分里,则变成了小说中的总象征。虚拟和现实的灯塔照耀着每个人的脚下之路,灯塔的方位明确,就如人是向死而生一样。
《到灯塔去》就像是一幅三联画一样,徐徐展开了三个集中的场景,三个部分像放大的凝固静止时间的节点,以聚焦的方式,将更多的、更复杂的人生图景映照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带给每个人以击打和烙印,小说中主人公的家庭与人生因此变得斑驳陆离,在大历史中分崩离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正是通过几个主人公人生片段的书写,描绘了她对生命和死亡、对大变动时代的整体印象。我们会发现,小说中的灯塔成为全书的一个核心象征,它象征着希望,象征人生无常,但它却永恒不变,象征着一个时间的见证,象征着人生可能达到的一种飘渺但也有方向的理想境地。
除去 9 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还写了大量随笔、书评、日记、游记、传记、书简和文论,结集出版的随笔评论集有《普通读者》(2 卷)、《一间自己的屋子》、《瞬间集》、《船长临终的时候》、《三个旧金币》、《飞蛾之死》、《现代作家》、《花
岗岩和彩虹》、《书和画像》等,以及通过一只叫弗莱西的狗的眼光,打量著名女诗人巴蕾特夫人的传记作品《猎犬弗莱西》。在大量的随笔、书评和文论中,她表达了她的文学师承、文学修养和文学观点。她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都有涉猎和评判,这些随笔是难得的美文,观点犀利,视野开阔,证明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家。她的丰厚的散文和随笔写作,贯穿了她的整个文学生涯,语言风格轻松、清新、平实、诙谐、幽
默,和她的小说的回旋和繁复形成了对比。她被一些推崇者称为“英国传统散文最后的大师”和“新散文的开创者”,在中国也拥有很多读者。
特别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随笔集《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出版,开创了女性主义崛起的历史。《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内容却很丰富,她从妇女和小说的关系入手,讲述了她对女人应该如何进入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生活等等问题的看法。
她认为,女人应该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只有经济独立,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才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女性主义者乃至女权主义者们都把弗吉尼亚·伍尔夫看作自己的导师和先知先觉者,她的关于女性权利和权力的观点,成为 20 世纪重要的思想资源。
她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召唤更多的人走在了这条道路上。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弗兰茨·卡夫卡:《城堡》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
亚历山大·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托马斯·曼:《魔山》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费尔迪杜凯》
安德烈·别雷:《彼得堡》
伊萨克·巴别尔:《骑兵军》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艾利亚斯·卡内蒂:《迷惘》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
伊塔洛·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
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
路易 — 斐迪南·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
阿尔贝·加缪:《鼠疫》
阿兰·罗布 — 格里耶:《橡皮》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
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若泽·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雨果·克劳斯:《比利时的哀愁》
马洛伊·山多尔:《烛烬》
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大河湾》
让 — 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乌拉尼亚》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云游》
扎迪·史密斯:《白牙》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我的奋斗》

第二卷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厄内斯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
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
库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
唐·德里罗:《白噪音》
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菲利普·罗斯:《我作为男人的一生》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杜鲁门·卡波蒂:《冷血》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
雷蒙德·卡佛:《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
安妮·普鲁克斯:《树民》
理查德·鲍尔斯:《回声制造者》
乔纳森·弗兰岑:《自由》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无尽的玩笑》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洛斯·富恩特斯:《最明净的地区》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阿莱霍·卡彭铁尔:《光明世纪》
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
胡里奥·科塔萨尔:《跳房子》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酒吧长谈》
卡夫雷拉·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
罗贝托·波拉尼奥:《荒野侦探》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盲刺客》
帕特里克·怀特:《人树》
理查德·弗兰纳根:《河流引路人之死》

第三卷

纳吉布·马哈福兹:《开罗三部曲》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人世间》
钦努阿·阿契贝:《崩溃》
渥雷·索因卡:《诠释者》
哲迈勒·黑托尼:《落日的呼唤》
阿玛杜·库鲁马:《血腥童子军》
恩古吉·瓦·西昂戈:《乌鸦魔法师》
阿西娅·杰巴尔:《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耻》
本·奥克利:《饥饿的路》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天堂》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
罗欣顿·米斯特里:《大地之上》
维克拉姆·赛思:《如意郎君》
阿米塔夫·高希:《烟河》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
阿摩斯·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
大卫·格罗斯曼:《到大地尽头》
谷崎润一郎:《细雪》
川端康成:《雪国》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安部公房:《砂女》
大江健三郎:《空翻》
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保宁:《战争哀歌》
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李永平:《大河尽头》
莫言:《檀香刑》
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拉佳·阿利姆:《鸽子项圈》
萨乌德·桑欧西:《竹竿》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