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陕西当代文学的全貌与精髓吗?史飞翔精心打磨的《陕西当代作家研究》不容错过。这部作品耗时多年,饱含着对陕西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深刻理解。它立足陕西文化,紧扣时代脉搏,为陕西文学与作家留下浓墨重彩的记录。
《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是作家史飞翔历时多年,本着立足陕西文化,书写时代精神,为陕西文学发声,为陕西作家立传的一部精品佳作。本书从现代人的视角对陕西当代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按照“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新世纪文学三个历史阶段,选取了郑伯奇、柯仲平、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魏钢焰、王老九、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40位代表性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并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创作风格、表达方式以及审美趣味,力图勾勒出陕西当代文学的精神传统、历史变迁以及整体发展面貌。本书不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陕西文学的地域特征以及地域文化对陕西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还对新时代陕西文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进一步彰显了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本书还特别关注陕西文学的新生代力量以及新动向,为陕西文坛老、中、青三代作家提供了一次集中展示和亮相的机会。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周王朝当时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旦管理;“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奭管理。召公管理的陕原以西的这块土地,此后曾称为“雍”“秦”“三秦”“三辅”等。《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秦朝覆灭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咸阳以西(即关中西部)和甘肃东部地区;立司马欣为塞王,领地在咸阳以东(即关中以东);立董翳为翟王,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三秦”由此而来。汉武帝时,又将京畿和关中分为三个郡级行政区划:长安为“京兆”,意为天子居住的大城;关中东府为“冯翊”(píngyi),意为辅佐藩护长安之地;关中西府为“扶风”,意为扶助京师风化之地。也称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其治所均在长安城内。从此,关中也被称为“三辅”,即中央政府的三个最主要的辅助区域。宋初置陕西路,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明代置陕西布政使司,清代为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相沿至今。
三秦大地地处中国中部偏东靠北,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南北长863公里,东西宽400公里,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山地次之,川地平原较少。同行政版图一样,文学版图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旨在揭示文学的地域性与作家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和“高地”。任何一个人,只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陕西都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山。
文学是时代的发声器、“晴雨表”、“雷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自己独特的声音,呈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彰显出独立的见解和品性。陕西是当代有影响的作家最多的一个省份(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省”。陕西当代文学走过的70多年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说:“陕西不仅是文学大省,更是文学强省,从某种程度上说,陕西重要作家文学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陕西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这是多么高的一个评价啊!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人才。这些作家,无论是在本土抑或是异乡,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陕西作家群体的构成,既有土生土长的陕籍人士,也有在外流浪而心系故土的陕籍异居者。这一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与陕西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陕西的第一代作家,如王汶石、魏钢焰(尽管他们非陕西出生,但仍被归入陕西作家行列),以及吴堡的柳青、韩城的杜鹏程、米脂的马健翎、泾阳的李若冰等,他们的创作多聚焦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其作品深深植根于陕西的土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进入第二、三代作家时期,陕西作家几乎清一色为陕籍,代表人物有:丹凤的贾平凹,西安的陈忠实,清涧的路遥,礼泉的邹志安,蒲城的赵熙、王宝成,岐山的李风杰、红柯,汉中的蒋金彦,临潼的高建群,乾县的杨争光、黄建国等。他们的作品继续传承了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同时也开始探索更为广泛的主题和领域。据统计,多达百分之八十的陕西当代作家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从苍凉的陕北黄土高原、肥沃的关中渭河两岸,到优美的陕南秀山丽水中,汲取了多元而丰富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理念。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农裔城籍”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城市,并在城乡结构变化中寻找自我定位的陕西作家。他们在身份认同和地域融入的过程中,体现出深刻的冲突和融合,其作品成为时代发展的精神见证。这群作家中,路遥将视野投向改革浪潮中的乡土,陈忠实和贾平凹则更注重乡村世界的伦理和人情纠葛。
第一章
陕西文学概述
第一节 三秦文脉 7
第二节 延安文艺传统 16
第三节 “十七年”文学 23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 25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 34
第六节 文体视野下的陕西当代作家 36
第七节 陕西作家的代际划分 52
第八节 陕西作家的作品翻译及海外传播 59
第二章
陕西文学地域特征
第一节 关中文学 72
第二节 陕北文学 76
第三节 陕南文学 81
第三章
陕西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
郑伯奇与《郑伯奇文集》 91
柯仲平与《不到黄河心不甘》 99
柳青与《创业史》 104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 111
王汶石与《风雪之夜》 119
李若冰与《柴达木手记》 124
魏钢焰与《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129
王老九与《进西安》 134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139
陈忠实与《白鹿原》 145
贾平凹与《秦腔》 164
陈彦与《主角》 173
高建群与《最后一个匈奴》 179
京夫与《八里情仇》 183
红柯与《西去的骑手》 187
叶广芩与《采桑子》 192
冯积岐与《村子》 198
杨争光与《从两个蛋开始》 208
黄建国与《梅庄的某一个夜晚》 215
邹志安与《哦,小公马》 220
王晓新与《地火》 226
王观胜与《放马天山》 230
赵熙与《女儿河》 235
文兰与《命运峡谷》 240
史峭石与《女贞巷》 246
白描与《苍凉青春》 251
和谷与《市长张铁民》 255
杨焕亭与《汉武大帝》 261
王海与《城市门》 270
李康美与《天荒》 274
刘成章与《羊想云彩》 279
史小溪与《陕北八月天》 284
孙见喜与《山匪》 290
方英文与《后花园》 295
王蓬与《水葬》 301
陈长吟与《美文的天空》 305
王家民与《商山四皓》 311
寇挥与《想象一个部落的湮灭》 315
吴文莉与《叶落长安》 319
周瑄璞与《多湾》 324
参考书目 328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