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师心法,学词津筏。词学宗师夏承焘毕生精研之力作,继千年词学之正统。
2.探骊词律,抉发词心。以四声为纲,解构词调章法,直抵声律秘境。
3.声文谐会,守正出新。以古人法度铸根基,以现代视野拓疆域,重续“学词”与“词学”的共生血脉。
《作词法》是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精心结撰的词学入门书,分“选调”“辨声”“用韵”“属辞”四章,指点填词的知识与技艺,颇受唐圭璋等人好评。《唐宋词录最》是最能体现他个人识见、趣味的唐宋词选本,堪称“一代词宗眼中最美唐宋词”。本书遵照夏承焘“法”“选”结合的“学词”理念,将二者珠联璧合,首次整理再版,便于读者在学习知识、技艺的同时,揣摩名篇、佳作细细体会,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本书还精选了一些夏承焘所写与《作词法》论题相关的文章,总题为“词调与声情”,以供拓展。本书不仅是普通民众阅读、创作词的良师秘笈,也能启示学界重审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现代词学的“学词”之维,为当代词学的发展寻找更好的出路。
导读
陈斐
今天,我们主要把诗词作为一种历史文本来欣赏,对其研究,走的也主要是与“读词”匹配的文学史、文艺学的“体制外”理路。但在民国时期,尽管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创作诗词等传统文体的风气依然比较浓盛。因应广大民众的学习需求,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批指点门径的书籍。《作词法》即是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花了狮子搏兔之力精心结撰的此类优秀读物。这本“大家小书”不仅是普通民众阅读、创作词的良师秘籍,也有足够的学术含量启示我们反思长期以来被视为共识的判断—“词学”与“学词”的分化是现代词学成立的前提或标志,重审现代词学的全景和真面,从而为当代词学的发展寻找更好的出路。
一、 《作词法》的成书与修订
《作词法》系夏承焘应世界书局总经理陆高谊约稿而撰。该局编辑胡山源编纂了一套讲解诗、词、曲、骈文等旧文艺作法和体制的《艺准》丛书。先期推出的是《词准》,其他《诗准》《曲准》等未见出版,应未编成。《词准 · 凡例》云 :“本书名《词准》,关于词之重要事项,包举殆尽。手此一卷,则填词诸法,可以左右逢源,无师自通。”可见,这套丛书宗旨是向初学者传授填词的知识和技艺,包括作法(夏承焘撰《作词法》)、词谱(舒梦兰辑《白香词谱》)、词选(成肇麐编《唐五代词选》、朱孝臧编《宋词三百首》和《词莂》)、词韵(戈载辑《词林正韵》)四编。其中,《作词法》系新书,由陆高谊出重金亲自向在词坛颇负盛名的新秀—之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之江诗社社长夏承焘约稿。
关于此书的撰著经过,夏承焘日记有详细记载。1934年10月26日,夏承焘接到陆高谊的亲笔约稿函。当时他有点犹豫,因为志在撰著高深之研究论著,写普及读物,感觉是“枉费精力”,但在陆高谊以“二百金”的丰厚润笔反复劝诱下,夏承焘还是勉强答应了,于11月4日正式着手撰写。他做事一向谨慎、认真,此书虽然是只有四五万字的入门书,但还是花了狮子搏兔之力,直到12月13日才完稿。因为耗费精力太多,夏承焘不断在日记中抱怨、反省 :“虽轻便之作,亦甚费心”“虚掷精神以贸利,甚悔之”。不过,撰成之后,他还是挺满意的,总结道 :“写《作词法》完。此编撮取《词例》一部分为之,虽甚草率,然材料皆予所搜集,与坊间聊尔浅薄之书不同。惟费精神于此等短书,甚恨恨耳。”
《作词法》于1937年4月初版,反响不错。三四年后,同行唐圭璋还将其和陈匪石的名著《宋词举》并举,用为课徒教材。夏承焘日记 1940年 12月 2日 :“接圭璋重庆沙埕坝中央大学函……圭璋以汪方湖邀任中央大学讲师,近以予之《作词法》及陈病树之《宋词引》课学子。谓《宋词引》虽仅五十二首,而首首有新解,皆深思力索而得,甚好,恨不得一见。”半个世纪后,唐圭璋在其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仍然附录了《作词法》的修订版《读词常识》,足见其对此书的青睐。
而夏承焘本人,也颇看重此书,在后半生不断地加以修订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