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奇葩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208689
  • 作      者:
    (日)涩谷昌三著
  • 出 版 社 :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奇葩心理学》看点:
  1. 日本受欢迎的心理学大师,《每天懂一点潜伏心理学》、《绵阳心理学》作者:涩谷昌三,为你揭开平常人际中的反常心理。
  2. 《奇葩心理学》将教你如何通过对反常言行的观察,科学解读人类的深层心理。
  3. 俗话说“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不懂得珍惜”,所以女孩们常被告知,即使面对心仪对象的告白,也不要太过于轻易地点头答应。而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中,新郎要想迎娶到新娘不经历十八般刁难和考验也是不行的。这一心理现象在职场中也十分普遍,往往经历层层关卡才得以进入的职员对公司的感情更深,对自己的工作也更有认同感。
  越难得到的,真的越好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大脑跟你开的一个玩笑?
  4. 你知道吗?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另一个奇葩的自己。

展开
作者简介

  涩谷昌三,日本目白大学人类社会学院教授,精通非语言交流和“人类空间行为学”,对心理学有着独特、深入的研究。他所著书籍甚多,主要有:《每天读懂一点潜伏心理学》《绵羊心理学》《三分钟读懂恋爱心理学》《能够立刻使用的心理学》《图解杂学与深层心理学》等。


  冷婷,日语专业毕业,自由职业者。性格开朗,有爱心。喜欢看书、画漫画、玩音乐。译有:《萌犬俊介》《达令是外国人》《一图胜千言:学会用图表快速表达》《别说你能讲好PPT》《当彩色的生活画起来是可口的》《不必忍,也能存到钱》《宝洁高效团队管理课》《秒速5厘米》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奇葩心理学》是一本超级实用好玩的心理学入门级书籍。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真实案例,为我们揭示潜藏在正常人生活中的自我,教我们如何了解真实的自我,如何应对职场的上的人事纷争,如何获取异性的青睐,如何找到为人尊重、受人欢迎的另一个自己。
展开
精彩书摘
  ◎ 全面正确认识自己
  第1章 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心理学
  “我为什么要帮你做你的工作?”您是否遇到过类似无法理解的疑问?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些许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感,这些情感将促使你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举动,而这所谓的不可思议的情感是……。
  对枯燥事物产生兴趣的心理
  心因自我欺骗而动摇
  为了研究人不得不撒谎时的心理,费斯汀格与卡尔史密斯做了如下实验:他们让被实验者从诸多0到9的并列数字中找出数字5和数字7,并画线消去这两个数字。被实验者谁都没有多想,就这样无聊至极地画了一个小时。结束后,他们又让画完的被实验者对下一个即将要画的被实验者撒谎说“下面要做的实验很有趣哦”。为了答谢被实验者,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给每个人随机发了1美元或20美元的报酬。等到所有人都做完后,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问各位被实验者:“你们做的实验有趣吗?”其中只有寥寥几个人如实回答说:“真是个无聊的实验,而且还要被迫对他人撒谎,最后也只得了1美元的报酬……”剩余的被实验者中,除收到20美元报酬的人说实验无聊外,大多数人回答说实验很有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否认不愉快的事实,是因为不想自己太悲惨
  为何大部分的被实验者要撒谎呢?首先,“收到1美元报酬”的人在收到报酬并欺骗他人后,对自己感到强烈不满,为了消除心中滋生的“不协和”感,他们最终选择了撒谎。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理论”。虽然“只因1美元便违背良心撒谎”的不快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被实验者认为只要自己坚信实验很有趣,便可消除内心撒谎的不快感。
  相反,“收到20美元报酬”的人虽然也认为不应该对他人撒谎,但他们毕竟为此得到了20美元的高额报酬,所以并未感到任何不满或不快,当被问及是否有趣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说出了真实的想法。
  根据这一实验,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那些经过严厉面试后被录用的职员虽然每天干着无聊的工作,但一旦被问及工作是否满意时,都异口同声回答说“工作很有意思”“能到这个公司上班真是太幸运了”。反之,不费吹灰之力通过面试且待遇优厚的职员在面对枯燥工作时,总喜欢任性叫嚣“工作很无聊”“要是没被这家公司录取就好了”。
  同样,对经历激烈高考后顺利升入大学的新生们来说,起初都会满怀感恩地表示“真高兴能被这所大学录取”;但在轻而易举拿到毕业证后,他们又会满心抱怨地责骂说“要是没进这样的破学校就好了”。
  综上所述,为了让部下、学生、孩子,对公司、学校、家庭抱有留恋之情,采取严厉的态度是上司、教师、父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能忍受的最大孤独值是多少
  身体的精神支配度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封闭在室内的话,他(她)会对外面变化的世界充满渴望。此时,原本平凡无奇的窗外之景在他(她)看来,也将变得格外新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成不变的封闭式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寻求刺激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当前迫切的愿望。心理学家海伦就人无法长期忍耐孤独或与世隔绝这一论点做了以下实验。
  海伦将男大学生单独关在一个对人体感觉器官毫无刺激性的房间内,为了进一步防止感觉器官机能启动,海伦给大学生戴上了半透明的保护镜、木棉手套,并把他们的头放在了气泡橡胶枕上,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触觉刺激。此外,海伦还在室内安装了隔音装置,除非被实验者自己发出声响,否则房间基本上处于完全静音的状态。海伦让被实验者们在这样的房间内持续平躺生活,并支付给他们一天20美元的高额报酬,但最后很少有人能够坚持2~3天以上。
  被实验者在前4~8小时大都表现比较淡定,但8小时后纷纷躁动起来。为了寻求刺激,有人唱歌,有人吹口哨,也有人开始自言自语。坚持数日之久的学生更是出现幻听幻视的症状,比如有人看见了松鼠,有人听到了音乐。那些坚持了4天的学生不仅无法站直走路,而且精神非常涣散,思维不是迟钝就是混乱,但对于疼痛这类的刺激极为敏感。这些学生在离开房间后3~4天才渐渐恢复正常。
  长期处于因循守旧环境之下的人容易被“洗脑”
  其实人心亦是如此,想要与时俱进、不偏离正轨就应该让自己的五官多接受一些全新的刺激。虽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完全隔离,但这里的“隔离”是指人们长期以来逐步养成的“习惯”。如果刺激太过单调,我们也可将其视为无刺激。
  就拿机场的雷达监视员和长途汽车司机来说,他们时常反映说自己“看见”了某些实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认为这与上文的实验现象一样。
  如果强行剥夺这类人的感觉,他们的思考能力将急速下降,从而导致批判能力受阻。如此一来,即便有人提出不合理意见,他们也会热心倾听,甚至深信不疑。而常说的“洗脑”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让对方长期与世隔绝,并对其实施精神教育……类似行为就是为了控制他人大脑,最后让其对控制者的话坚信不疑。
  何时才能认识自我
  认识镜子中的自己
  如果你给小猫照镜子,它会认为镜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只小猫,并且会伸出前爪试图与镜中的猫咪嬉戏。虽然总是无功而返,但每次看到镜中的自己,小猫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前爪。试问,人们又是从何时开始真正认知镜中的自己呢?路易斯和布鲁克斯以9~24个月大的婴儿为实验对象,按照月龄把婴儿分成了6组(9个月、12个月、15个月、18个月、21个月、24个月),详细地做了一系列的调查。
  具体的实验方法如下:路易斯和布鲁克斯在婴儿的鼻子或额头上涂抹了些许口红,然后把他们抱到镜子前。此时,如果婴儿用手摸自己的鼻子或额头,说明他知道镜中的婴儿就是自己的影像。
  路易斯和布鲁克斯对没有在鼻子上做记号但抚摸自己鼻子的婴儿,以及做了记号后抚摸自己鼻子的婴儿分别做了统计。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抚摸自己鼻子的婴儿并非偶然这么做,他们是注意到自己的鼻子后才用手去抚摸的。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9个月大的婴儿和12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几乎一致,但15个月大的婴儿能认出自己鼻子的概率为20%,18个月大婴儿的认出率为25%,21个月大婴儿及24个月大婴儿的认出率已高达60%。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2岁左右的孩子多半能认出自己的脸。
  自我意识是自我认知的前提
  想要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就应先搞清楚自己的长相、姿态及性格,我们称这些需要先行自我认识的内容为“自我意识”。根据上述实验,我们可以把人2岁左右的那段时期称为“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也就是说,1岁左右的孩子仍未形成自我意识,还处于无法分辨自己及母亲的“无知”状态。而人到青春期开始频繁照镜子则意味着少男少女们已经迈入“自我意识形成鼎盛期”。
  根据上面的结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那些在镜子前理毛的小猫也已完全认识自我了呢?不过,包括小猫在内,遇到被实验的情况时,还要懂得立即擦掉口红之类的记号才好。
  无法与现实中的自己相妥协的心理
  “老女优症候群”,意思是年轻时貌美如花的女人因无法接受日渐衰老的自己而完全丧失自信心,被逼走上浓妆艳抹或美容整形的道路。实验表明,年轻时魅力焕发的女性年过五十之后,不仅幸福感日渐缺失,还将无法适应当前生活。
  人为何会想闭门不出
  对自己模棱两可的人们
  您有试图了解过自己的“体像边界”吗?也许您会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奇怪,但只有当人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区分开的时候,才能达到清晰把握自身的边界。
  在这里,我们把人对自己身体的印象简称为“体像”(body image),把自己对身体与外界区分的边界称为“体像边界”。所谓“体像边界”,就是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体像边界,并进而产生自他感。“体像”的先驱研究者西摩?费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像边界模糊的人通常自我防御意识较弱,容易受伤害;体像边界清晰的人则犹如身披盔甲的骑士,分外坚强。”与此同时,他还把“体像边界”模糊的人比喻成身穿纸板铠甲的伪骑士。
  一般而言,“体像边界”清晰的人即便在强者甚众的境况下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强势而胆怯,甚至还会主动去包容他人。然而,“体像边界”模糊的人不但惧怕他人的威逼强势,还会落得被友人抛弃、孤立的下场。总之,这类人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按照费雪的解释,“体像边界”模糊的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被人侵犯,在与人交往时总会心感不安。比如,他们会担心自己成为笑柄,或对他人表露出的强烈情绪(通过语言、表情或动作等方式传达的欢喜、悲伤之情)心怀不爽。此外,他们还会担心受到肉体攻击(部分男性患者因妄想被职场暴力团体殴打而困苦不堪)或因恐慌而发抖等。在与人交往时,这类人大多都能做到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很多人也会因为交往失败而郁郁寡欢。总之,对于这类人来说,越发孤立的话将越发孤独。
  一旦换上制服便判若两人的心理
  “面具”的作用
  制服潜藏着怎样的心理效果呢?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项非常独特的模拟监狱实验。实验开始前,津巴多通过报纸广告面向广大市民招募实验对象,并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回应。最后,津巴多从提出申请的市民朋友中挑选了几十位身心健康的市民,并随机指定其中的10个人为囚犯,11个人为看守。在所有囚犯被逮捕后,津巴多对他们进行了取证调查、指纹验证以及用布蒙眼的审讯,结束后他又给囚犯们穿上印有编码的囚衣,并用铁链锁住了他们的双脚。与此同时,津巴多也分别给各位看守发放了卡其色的制服、警笛和警棍。就这样,被实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了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譬如,囚犯们应以被动言行为主,看守们应以命令言行为主。实验中,看守们还会屡屡说些侮辱囚犯人格的话,起初囚犯们会愤怒反抗,但越是反抗,看守们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多,比如不断质问囚犯、开囚犯的玩笑、取笑囚犯等,到最后囚犯们对看守们的命令言行也只能一笑而过,麻木不仁,听之任之。
  实验第二天,10名囚犯中有5人出现号叫、愤怒或不安等抑郁症的症状。由于囚犯和看守均提前出现精神颓废的现象,因此,原本预计为期两周的实验只进行了6天就被迫结束。
  人是如此八面玲珑
  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都把“制服”之间的关系消化得非常透彻。囚犯们被迫穿上囚衣后,监狱编号取代了他们的名字。急速丧失“身份”的囚犯不仅变得暮气沉沉,而且还选择了顺从。而配有制服、制帽、警笛、警棍的看守则恰恰相反,随着“体像边界”的逐步增强,对待囚犯的不安也在日渐淡化。再加上囚犯的被动地位,看守们就越发敢于凌辱、攻击囚犯了。其中有人发现“一旦穿上制服,整个人的心情、人格都将产生巨大的转变”。确实,有些人明明在家态度非常冷淡,但一穿上公司制服后便整日以笑待人,着实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此外,有些人还会因为制服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一般而言,制服决定了人当下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为了更好地衬托制服,变更交往方式和说话之道尤为必要。
  藏于汽车喇叭之后的深层心理
  如果红灯已变绿,但前面的车辆仍然停滞不前,您会怎么做呢?实验表明,如果前方停的是辆高级轿车,司机通常不会立即鸣笛催促,但如果停的是辆破旧的小型卡车,司机则会不断摁喇叭催促。总而言之,司机们大都会在判断清楚前方车辆主人的社会地位之后,再考虑是否鸣笛。
  为何裸体时人的思想会变得薄弱
  性格消极的人躺下之后容易不安
  有照片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在带走强制收容所的犹太人时,逼迫他们赤身裸体地排列行走。据说,人一旦被强行扒光衣服后会变得极其软弱。在电影《兰博:第一滴血》(1985年的美国电影)中,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扮演的兰博被敌兵抓捕后,上演了一幕被强行扒光严刑拷打的戏码,但是,意志坚定的兰博并没有因为敌军的严刑逼供而屈服动摇。这既是一部虚构之作,又是一个接受过各种特殊训练的英雄的美谈。即便被羞辱扒光,即便被严刑拷打,兰博自始至终也没有向敌人低头屈服,这一片段强调的是英雄至死不渝的忠烈精神。
  西摩?费雪曾编著过一本名为《身体的意识》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在抓捕犯人后,为了撬开犯人的铁嘴,也采用了脱光犯人衣服的方法。最后,犯人的防御意识被不断削弱,主人公顺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重要情报。当然,这与前面介绍的兰博的例子恰巧相反。
  为何拥抱可以给人带来平静
  据说部分女性朋友之所以出现性障碍的症状,是因为在性交时必须裸体的缘故。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成立,费雪做了一项较为独特的实验。通过实验,费雪发现这一假设是成立的,因为女性通常都会把自己的“体像边界”寄托在衣服上,在她们看来,衣服犹如盾牌,可以有效地帮助她们免受伤害。
  费雪以等待接受生理检查的女性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她们脱衣之前和脱衣之后的身体“边界感觉”。结果发现,女性脱衣后的边界丧失感要远远大于脱衣前的。也就是说,女性如果脱下她们的第二皮肤——衣服,“容易受伤”的不安感将急速增加,情欲也随之变弱。
  一般而言,被人温暖惬意地拥入怀中时、沐浴时、置身于大海或游泳池时,人将更容易感到安心、平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他人的臂膀还是水,都将成为保护我们的“铜墙铁壁”。先前叙述的情欲无法高涨的女性,在脱下衣服后之所以不安,是因为她们对于男性身体这一“外套”持有抵触心理。
  ……
展开
目录

全面正确认识自己
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心理学
对枯燥事物产生兴趣的心理
人能忍受的最大孤独值是多少
何时才能认识自我
人为何会想闭门不出
一旦换上制服便判若两人的心理
为何裸体时人的思想会变得薄弱
追赶流行时尚的人是何心理
为何被人追捧的美女会感到孤独
追求亲肤关系的心理
主动坦白弱点的心理
为何会有双重人格
为何梦是奇怪的故事
人为何会沉迷于赌博之中无法自拔
善于发现不为人知的交往禁区及沟通纽带
测量两个人距离的心理学
可以忍受满员电车的人的心理
为何一旦与人接触便会想逃离7车站男厕令人焦躁不安的理由
当人目睹意外事故时将有何反应忽然被触碰时的心理
为何回家后会有一种非常放松的感觉
“同病”为何会“相怜”
为何日本人喜欢勾肩搭背
为何日本人喜欢用眼神交流
我们应如何领会对方的期待
我们为何要回应对方的期待
不敢侵入朋友群体的人的心理
为什么每天都见,却被视为陌生人
解读男女之间的不可思议
揣摩好恶情感的心理学
人为何会有偏袒之心
人气王为何而生
为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
为何恋慕会转化成弱点
为什么“死了都要爱”
为何越见越喜欢
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什么
本应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分道扬镳的理由
我们更容易喜欢上喜欢我们的人
怎样的言行才能体现恋人的结婚愿望
人在何时比较容易坠入爱河
怎样的男人能成为爱妻好男人
置身于残酷的时代长河中
社会自我认知心理学
都市人真的非常冷淡吗
乌合之众为何越聚越多
人为何喜欢热闹
狭窄空间中逐步衍生出的病态心理
下班后的满员电车容易招惹情绪爆发
为何旅途可以让人变得更胆大
人为何不喜欢撞衫
男性对噪声的适应能力更强吗
教育孩子,真的必须夫妻合力吗
孩子几岁时才能分辨人脸
怎样的压力能让人生病
人为何喜欢坐靠墙的位子
为何小孩喜欢圆形的东西
瞬间看穿人心
看穿人心的心理学
一边交谈一边分析对方性格的技巧
评价他人的基准是什么
眼睛真比嘴巴还要能说会道吗
女生睁大双眼注视男生
为何恋爱的人脸蛋在闪耀
掌控对方发言长短的心理技巧
座位可以体现亲密度
让会议顺利进行的领导席
撒谎时的七大反应
越是拼命说服越是适得其反的心理
人真会被威胁而威胁吗
答应无理要求的心理战略术
愤怒不快时,应该选择电话沟通吗
可以通过声音判断人吗
人的第一印象果真可靠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