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2018)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3969683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青年文艺论坛,虽然有着“青年”“文艺”字样,但并不代表着这个论坛就是现行高校、科研机构当中,那种在各学科都随处可见的“无忧无虑”的、“不及物”的学术活动。
  本书包含2018年五期青年论坛的内容,旨在以网络文化、当代青年文化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力图为我国的青年文化研究和评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进而为我国网络文艺智库建设做出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展开
精彩书摘
  《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2018)》:
  首先应该提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议题。研究产品投放后的受众反响进而根据反响来调整规划,这在普通消费市场是常规操作,但电影消费市场是近一两年才开始这样。2017年,关于《前任3:再见前任》(以下简称《前任3》)为什么那么火,业界和学界都有过很多解析。概括起来,基本都化约到小镇青年这一议题上。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谈论爆款产生的原因为时尚早。《前任3》是一个偶然事件,包括被学者们更广泛研究过的《战狼2》,它的火爆也是一个偶然事件。为什么之后跟风而来的同款类型片都哑掉了,比如《空天猎》。无论是从市场的细分,或是从受众和社群心理的接受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实际上都是一个滞后的、为了阐释而阐释的行为。我怎么去解释《前任3》的票房,现有能用的概念只有小镇青年,所以我就在这个概念上重复阐释。在这一点上,学界的理论大幅度滞后于业界的实践,而业界自发的、基于商业逻辑的数据分析,仍然缺乏底层工具。学界的理论分析与业界的实践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关联。
  而《芳华》引起的话题爆发又是不一样的,它把深潜于这个社会公共话语当中很多年没有一个点可以去引发的大量的民众表达欲给引爆了。在这个表达欲当中,有怀旧情绪,有群体跟风,有寻找身份认同,也有去溯源时代大结构之下的真相诉求。这些诉求在心理层面其实一直没有断过,而它们集中地被《芳华》这部片子引爆了。这才是《芳华》舆论发酵背后的支撑。至于这个电影到底好看不好看、导演的手法是高级还是普通,目前这类讨论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采访过一位93岁的老太太,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内战结束以后又去朝鲜战场,最后还上了越战战场,她是文工团的人;我也采访过为了参军和父亲脱离父子关系的郁钧剑的战友,以及唐国强在工宣队的队友;甚至采访过总政、空政、海政、前线歌舞团,战前、二炮、军舰文工团,从高到低都有。从总政这样的中央级别到地方每一个连队下属的,有的人有部队编制的军人身份,有的人在一些阶段因为政策原因又不是军人身份的,大概一共联系到40多个人,他们可以被笼统地称为文工团的文艺老兵;这些人有的现在过得很好,有的也混得非常差。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提到《芳华》,他们没有人主动表示这部电影是在演他们的故事。《芳华》一部分的取景就是在总政,但凡总政去看的人都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他们有的人看了、有的没有看,但是大家都认为,我没有必要去看,我对它产生不了兴趣。这就跟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所谓引起大面积共情,有很大的区别了。观众当中有一些人是50后、60后,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士兵不是文艺兵,当然也会有正好就是文艺兵的人,但《芳华》显然并没有在它着力塑造的文艺老兵群体里收获看似理所当然的受众。
  ……
展开
目录
第七十八期:国外网络游戏研究、评论的现状与影响
第七十九期:《芳华》——七八十年代的情感结构及其当代呈现
第八十期:“亚文化”正在“主流化”?——网络亚文化的当代形态和未来影响
第八十一期:“娘炮”“泛娱乐”之争与主流文化治理的当代挑战
第八十二期:表达与呈现——社会底层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赋权、赋能
附录 “青年文艺论坛”各期主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