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609939
  • 作      者:
    杨小说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推荐一:本书囊括40位哲学家的思想,包括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纳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卢梭、尼采、罗素等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深刻而难懂,作者借用更通俗的解读让读者更容易消化哲人思想。

★推荐二:作者除了解读哲人思想,还把每个哲人的生活趣事进行了“爆料”.比如罗素的师门风云、弗洛伊德的婚姻、萨特的风流逸事、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柏拉图的敌人等等。这让读者对于哲人的了解更加鲜活、全面。

★推荐三:本书按照一个哲学家一章的形式进行写作,很适合碎片化阅读。尤其可以作为睡前饭后的读物。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小说,1978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尤其喜欢西方哲学。目前在江西某大学担任讲师。


展开
内容介绍

阅读哲人故事,感受哲学的深刻与广阔,聆听智者心音,探寻人生的奥秘与意义。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介绍了尼采、康德、柏拉图、罗素、德谟克利特等44位哲学家的生活趣事和哲理故事。人们提起哲学,都会想到干涩、难懂、深奥,而本书作者巧用搞笑、趣味的方式解读严肃正经的哲学哲人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引导读者了解哲学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哲学,以更宽容、更谨慎的心态去看待哲学,从而更积极地探索人生的奥秘,追求人生的真谛。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对于西方哲人有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可以说,这是一本趣味十足、有料有瘾的通俗哲学百科。


展开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者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类徙居在语言之家。

——海德格尔

 

一天上午,一个教授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办公。突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教授打开门一看,只见走进来一个壮实、朴素的高大汉子。此人穿着当地农民常穿的服饰——吊带花饰皮裤,厚厚的白色过膝长袜,看上去健壮结实,肌肉发达,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土包子。教授想:“这肯定是派来给我修水管的修理工。”于是对着访客说道:“这里的水管都坏了好几天了,你赶快帮我修好吧。”

   这位来访者愣了一下,问道:“请问,您今天是不是约了马丁·海德格尔教授?”

   教授也不由愣了一下,说:“是啊,怎么了,你怎么知道的?”

   这下子,那个被当作修理工的访客笑了:“我就是马丁·海德格尔教授。”

   这样一个故事或许是杜撰的,但海德格尔在服饰上的随意与朴素、无疑遭到过许多当时德国学者的嘲笑。在当时的德国学术界,教授们都十分重视高雅的装扮。像海德格尔的老师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就喜欢穿着正装,头戴宽边帽子,手拿镶金边的手杖,显出优雅和文明。不仅在装束上,在言谈乃至行为举止上,海德格尔都与高雅、自由、充满贵族气息的德国学界保持着一种格格不入的距离。

   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农家,他一生也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农民。只有穿着农民的衣服,说着农民的话他才觉得自在。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哲学,他原本并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他的哲学里,也始终充满着对于农民简单、朴素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的推崇。海德格尔感慨传统的农民式的诗意生活为现代技术的普及所破坏,希望为现代人找到一条心灵安置的道路。

海德格尔的学生与情人

 

   海德格尔是个风流的思想家。他于1917年与丽德·佩特瑞结婚,由于佩特瑞是新教徒而海德格尔是天主教徒,他们举行了两次婚礼,一次在新教教堂,一次在天主教堂。但两次婚礼的承诺也并未能够保证海德格尔对妻子的忠贞。

   海德格尔虽然长相一般,穿着打扮上更是显得土气,但他聪明绝顶,又在哲学界具有相当高的声誉,时常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经不起诱惑甘愿为他献身。而海德格尔也被许多人看作“勾引天真无知的女生上床的色狼,达到目的后就一脚踢开”。在海德格尔诸多的情人中,与他交往最为密切也最为著名的就是汉娜·阿伦特——一位在后来取得极大声誉的女哲学家。

   1922年的时候,还是副教授的海德格尔迁居一个叫马尔堡的地方,在当地的大学任教。这个小城风景十分迷人,但却有着德国小城特有的保守和封闭,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人尽皆知。而海德格尔的妻子丽德,对于自己丈夫的好色本性也是十分了解,她几乎可以说是死死地盯着海德格尔,还有他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学生。然而海德格尔还是勾搭上了一位漂亮的犹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汉娜·阿伦特,当时她才十八岁。如果他们敢于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那实在是非常不般配的一对。海德格尔当时三十五岁,粗壮结实,习惯穿着标准的农民服装,看上去像个干体力活的人;而汉娜则一头短发,身材修长,穿着时髦的服饰,年轻漂亮,高雅大方。

   有证据表明,是海德格尔率先发动了引诱攻势。面对年龄几乎是自己两倍的男人,阿伦特似乎心存敬畏。但海德格尔的天才和充满爱意的表白还是打动了她。在给阿伦特的信里,海德格尔深情款款,巧舌如簧。在其中一封信中,海德格尔写道:“亲爱的汉娜,我已经坠入爱河不能自拔,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雨中回家的你更漂亮,更迷人,真希望与你手挽手一直走下去,永远。”在海德格尔的强求下,他们两人经常在大学附近阿伦特的学生公寓幽会,具体时间全部由海德格尔决定。这种私通非常危险,因为马尔堡大学的因循守旧和清规戒律远近闻名,一旦事情败露,海德格尔将身败名裂,失去教职,更何况还有已经难以消受的河东狮吼。

   一年后,阿伦特搬到了海德堡,师从另一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朋友雅斯贝尔斯。阿伦特把这次转学视为替海德格尔做出的自我牺牲,“因为我对您的爱,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她的痛苦离去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遂了海德格尔的心愿,毕竟身边少了颗“地雷”比较安全。更何况,在少被人发觉的情况下,海德格尔还希望这段私情能够继续。可阿伦特希望重回自我,转学之后她没有留下新地址。这次还是海德格尔采取了主动,他派学生打探到阿伦特的情况,把她又拉回自己怀抱。幽会地点一般都在离马尔堡有安全距离的车站旅馆。这样,在马尔堡与海德堡铁路沿线的小站上,他们的风流韵事又持续了两年。

   直到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第二年他就接替了他的导师胡塞尔担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大概是考虑到对新职务的影响吧,他写信与阿伦特断绝了两人的关系。1929年,阿伦特嫁给了斯特恩。

   但故事到此并未结束,纳粹在德国的上台改写了两人的人生历程。1933年5月,海德格尔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希特勒的国社党,并发表了支持纳粹的校长就职演说。这个新科纳粹校长,在演说的结尾说道:“只有元首才是当下和未来的德国现实和法律”,并三呼“嗨,希特勒!”阿伦特感到无比的失望,她给这位昔日的导师兼情人寄了一封谴责信,宣示与德国知识界绝交,从此她开始了在美国的流亡。直到战后的1950年,阿伦特重返德国,与海德格尔重逢。

   作为纳粹的同流合污者,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家的声誉被玷污已经无可挽回,他被禁止参加德国大学的任何知识生活。而阿伦特,这位昔日的灰姑娘,已经是一名具有国际声望的犹太知识分子,在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方面独树一帜,时间的流逝已经把声名的天平倒转。但对海德格尔依然不变的爱使得阿伦特决定再次帮助海德格尔获得人们的理解。从此,她成了海德格尔的美国代理人,辛勤地张罗他的著述合同和翻译事务,就针对海德格尔的种种指责竭力进行辩护。

   虽然在许多人,包括海德格尔的许多原有同事和学生看来,海德格尔并未曾真正对当年与纳粹的合作作出真正的忏悔,但爱,迷住了阿伦特这位二十世纪最为出色的女性政治哲学家的双眼。早在1928年,在预感到海德格尔即将了断他们之间的情事之时,她在信中写道:“以上帝的愿望,我将在来生更加爱您。”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年,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他的夫人找人建了一座小木屋,为的是丈夫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和写作。这座小屋十分之简陋,不超过四十平方米。孤零零的一座小房子在山坡上,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则是幽深的谷底。直到1931年,小木屋里才通上了电灯,而这也是缘于1930年海德格尔拒绝了来自柏林大学的邀请。作为海德格尔继续留在弗莱堡大学的一个补偿,她的夫人向巴登地区的政府提出了这一请求。

   海德格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与这间小木屋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马尔堡大学任教的五年时间里,他也还是经常回到这里,回到沉思之中。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著作也都是在这间小木屋中写成的,其中包括1927年出版的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

   据说一到秋天,海德格尔就提前准备好食物、木材等各种生活必需品,一个人运送到小木屋里去囤积起来。到了冬天,海德格尔就一个人在小木屋里住着,独自进行着哲学的思考。他说:“严冬的深夜里,暴风雪在小屋外肆虐,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哲学思考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猛烈的风暴一样。”

至今,这座小屋依然在托特瑙山上伫立着。全世界的旅游者来到这里,都会去看一看这座小屋,感受一下当年哲学家的思考。


展开
目录

泰勒斯: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

哲学≠贫穷 /002

水是万物的始基 /004

毕达哥拉斯:不能对着太阳撒尿

第一位民众教师 /006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禁忌 /007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爱江山,更爱智慧 /01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013

幸福是什么? /016

巴门尼德和芝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芝诺悖论 /020

阿那克萨戈拉:努斯高于一切

太阳是块发热的石头 /026

智者学派:出售智慧的人

诡辩的技巧 /030

智者的故事 /031

德谟克利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柏拉图的敌人 /036

宙斯的惩罚 /037

什么是快乐? /038

受到表彰的犯人 /040

苏格拉底:永远的“牛虻”

丑陋的相貌,高尚的灵魂 /044

标榜自己无知的人 /045

悍妇造就的哲学家 /046

思想上的助产婆 /049

哲人之死 /051

柏拉图:哲学为王

理想国与叙拉古历险记 /054

走出洞穴的囚徒 /057

女友和麦穗 /059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062

逍遥的老师 /063

什么是领悟? /064

不给雅典第二次机会 /065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065

第欧根尼:犬儒主义者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068

毕洛:怀疑论的创始人

像猪一样不动心 /076

伊壁鸠鲁:快乐哲学

神的悖论 /078

什么是快乐? /079

奥古斯丁: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从反叛者到皈依 /084

上帝存在于时间之外 /086

托马斯·阿奎纳:上帝是存在的

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090

布鲁诺:烈火不能征服的哲学家

罗马鲜花广场的悲剧 /098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简单归纳法的困境 /102

蚂蚁、蜘蛛和蜜蜂 /104

传奇人生 /105

霍布斯:一切人生来平等

什么是自由意志? /110

狼吃不吃人? /11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三个梦与真理之神 /116

致命的仰慕 /117

笛卡尔的壁炉 /121

斯宾诺莎: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

从信徒走到异端 /128

与教士们的辩论 /130

莱布尼兹: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

天才的童年 /1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138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从反叛到皈依 /144

那颗不存在的樱桃 /144

休谟:明天的太阳从何方升起

默默无闻的哲学家 /150

休谟问题 /151

伏尔泰:因为我有身体,所以我有思想

罗昂事件 /154

选择情人而不是妻子 /156

猜谜 /157

用生命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59

卢梭:浪漫主义先驱

性情中人的浪漫生活 /162

卢梭和女人的纠结 /163

什么是幸福? /166

康德:没有生活、没有历史的哲学家

多情女子都爱哲学家 /170

如太阳般精准的生活 /171

关于“二律背反”的打油诗 /173

黑格尔:黄昏的猫头鹰

哲学的国王 /178

家务与我无关 /179

黑格尔的比喻 /179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与黑格尔同时开课的失败者 /184

法兰克福的隐居 /187

尼采:病态超人

哲学家等于疯子的来源 /190

那匹可怜的马 /191

上帝已死 /192

超人和权力意志 /193

克尔凯郭尔:具有两副面孔的人

生下来的老人 /198

两副面孔的哲学家 /199

要真正地填饱人的哲学家 /200

弗洛伊德:性欲乃一切人类成就之源泉

哲人的婚姻 /204

精神分析学 /207

梦和释梦 /211

胡塞尔:现象的还原

瞌睡虫的职业选择 /216

超越心理主义 /218

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者

被误认为是修理工的大学教授 /222

海德格尔的学生与情人 /223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226

罗素: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罗素 /228

师门传奇 /229

中国之行 /230

我为什么而活着? /231

维特根斯坦:哲学家就是瓶子里的苍蝇

希特勒的同学 /236

你们永远不懂我在说些什么 /237

监狱里写成的著作 /238

脾气古怪的哲学家 /240

萨特:他人即地狱

拒绝诺贝尔奖的文人 /246

咖啡馆里的哲学家 /248

风流的思想家 /250

不安分的政治活动家 /252

存在先于本质 /254

马克斯·韦伯:宣告众神时代的来临

影响世界的小人物 /258

众神时代 /259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

求真的哲学家 /264

从逻辑的观点看 /265

福柯:追求欲望的后现代大师

不一样的知识分子 /268

话语就是权力 /269

弗洛姆:自由的囚徒

孤独的童年 /272

战争与成就 /273

毒蛇的小屋 /276

梦是无需翻译的 /277

波普尔:电视使人类变坏

童年的思考 /280

电视使人类败坏,无异于战争 /281

柏格森: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

“哲学家大道”与午夜阳光 /286

讲座明星 /287

这个哲学家也是外交家 /288

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289

柏格森的比喻 /290

记忆 /293

爱因斯坦:幽默的巨人

不拘小节的人 /298

爱因斯坦逸事 /29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