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名哲学教授姜宇辉写给声音的一封私信。虽然以哲学研究为业,姜宇辉一直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领域了解之深、涉猎之广,令人惊叹,并把对音乐的热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声音层面。本书以哲学的方式讨论音乐/声音,融合热爱与专业,对哲学和音乐有兴趣的读者都不容错过。
2. 声音研究的前沿探索,理解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研究处于当下哲学领域前沿,对声音进行哲学性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声音作为一种感知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把握最新理论动向。
3. 音乐、戏曲、电子游戏,声音无处不在。姜宇辉在书中讨论了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声音。声音是我们对于现实的一个重要感知途径,通过对声音的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他人和环境。
《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是姜宇辉老师多年声音研究的哲学文选。包含了“绘画与声音”“声音与意义”“节奏”“想象理性”等多个主题的讨论,为当代国内的声音哲学研究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号召。声音是按捺不住的,它如实表达,而声音对于周遭并未言明的东西,将由学者对声音事实的谨慎表达作为值得依凭的补充。
后记
书写完了,还是感觉意犹未尽,再借此与大家多聊两句。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不仅是因为它的主题是如此的特别,确实很少有哲学的专著会将声音和音乐作为唯一的主题;而且,它在我的人生之中也占据着一个极为独特的位置。熟悉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自己一直是一个极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虽然我自己“五音不全”,唱歌跑调,也不识谱,但自打上学读书以来,听音乐,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就构成了我人生之中几乎第二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当然是读哲学书。
我听音乐还有个“癖好”,就是不仅非常专业,而且还喜欢严格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来听。所以,我每进入一个音乐的类型,每爱上一个独特的音乐家,就开始像做学术研究那样,收集资料,梳理脉络,整理心得。身边的朋友,学生,师长,往往会惊叹我的近乎海量的大脑音乐库,这其实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从小学一直到现在,只要是醒着,都会沉浸在各种音乐的氛围之中。哪怕是睡梦中,我也会分辨出,那到底是一个暗潮(dark wave)式的梦境,还是一种印象派的色调。
这样一来,我的生命历程也就跟我的聆听体验异常密切地联结在了一起,甚至总是产生着极为深切的共鸣。我对生命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事件的记忆,也每每总是伴随着一首曲子,一次感动,一种氛围。并不夸张的说,我的人生历程几乎跟音乐发展史是完全吻合的,高中听古典,大学听摇滚,读研了就开始跟随电子和后摇的潮流了。所以,你要是问我,生命里面到底有什么体验能够形成一种柏格森式的绵延运动,我觉得那肯定就是音乐了。也正是因此,音乐与我的哲学研究之间也就注定会产生难解难分的关联。收进这个集子里面的文章,有很多都是我早年所做,这些都体现出音乐和声音对于我找到自己的学术道路是何等的关键和重要。
不过,近些年来,写声音的论文确实少了,这大概主要出于两个缘由。一是自己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了,从电影到电子游戏,从网络社会到数字交往,我开始更为广泛地关注和反思当下的现实和生存。第二,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那就是我好像越来越不那么“孤独”了。通过节目,通过讲课,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我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好友和知音,这也让我慢慢走出了原本封闭的心灵,去拥抱他人,去走进世界。文集中的后几篇文章都是在这样的心路转折之中和之后所写,也显示出我试图以音乐和声音来“与世界和解”的努力和勇气。荣格曾说,哲学就是“找到回家的路”。我一开始确实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只能用音乐来温暖自己孤独的灵魂,但如此,音乐和声音成为再度联结我与世界的亲密纽带,这又是怎样的一件幸事。我在哲学中尝试进行的改变,音乐也同样赋予了我。我注定还是属于音乐的,它注定是我一生无法割舍的寄托和挚爱。希望在未来,在晚年,我还能有心境,有力量再来写一部关于声音和音乐的哲学书,也许那会是对我的一种终极的交待。
导言 声音是存在的家园 1
“未完成”的节奏 12
琴“声”如“诉” 42
“声音”与“意义” 79
白噪音、黑噪音与幽灵之声 108
重复:“囤积”,抑或“凝缩”? 144
作为“想象理性”(imaginative rationality)的隐喻 169
独自聆听 195
游戏不相信眼泪 220
浮生若梦,玄音如影 289
音乐作为宇宙之力 316
后记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