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绿色生产实用技术》:
②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比大斑病小,数量多,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5-10)毫米×(3-4)毫米,初为水浸状,后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形枯斑,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一是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二是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三是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
③弯孢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叶鞘和苞叶。病斑多在玉米9-13叶期开始出现,发生高峰期为玉米抽雄至灌浆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大小一般为(1-2)毫米×2毫米。感病品种上病斑直径可达(4-5)毫米×(5-7)毫米以上,并且病斑常链接成片引起叶片枯死。病斑中心枯白色,周围红褐色,感病品种外缘具褪绿色或淡黄色晕环。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2)褐斑病。褐斑病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3)纹枯病。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l~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4)顶腐病。该病可细分为镰刀菌顶腐病、细菌性顶腐病两种情况。
①镰刀菌顶腐病: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表现症状,心叶从叶基部腐烂干枯,紧紧包裹内部心叶,使其不能展开而呈鞭状扭曲;或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植株常矮化,剖开茎基部可见纵向开裂,有褐色病变;重病株多不结实或雌穗瘦小,甚至枯萎死亡。病原菌一般从伤口或茎节、心叶等幼嫩组织侵入,虫害尤其是蓟马、蚜虫等的为害会加重病害发生。
②细菌性顶腐病:在玉米抽雄前均可发生。典型症状为心叶呈灰绿色失水萎蔫枯死,形成枯心苗或丛生苗;叶基部水浸状腐烂,病斑不规则,褐色或黄褐色,腐烂部有或无特殊臭味,有黏液;严重时用手能够拔出整个心叶,轻病株心叶扭曲不能展开。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流行,害虫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多出现在雨后或田间灌溉后,低洼或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较重。
(5)粗缩病。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