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a text with integrated reading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48616
  • 作      者:
    (美)罗伯特·C. 所罗门(Robert C. Solomon)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罗伯特·C·所罗门(Robert C.Solomon,1942—2007),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教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9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以及20世纪大陆哲学,特别是萨特和现象学,同时擅长于伦理学和关于情感的理论。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他是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擅长以清晰风趣且不失严谨的文风阐述艰深的哲学问题。他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哲学导论》(Introducing Philosophy)、《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激情》(The Passions)、《在黑格尔的精神之中》(In the Spirit of Hegel)、《关于爱》(About Love)、《哲学底线》(Above the Bottom Line)、《伦理学与卓越》(Ethics and Excellence)以及《哲学的乐趣》(The Joy of Philosophy)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第9版)》是罗伯特·所罗门编著的著名哲学教材,它以实在、宗教、知识、自我、心灵与身体、自由、伦理学、正义八个哲学核心议题为经,以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纬,以作者自己对议题和文献背景的细致评注和解释为引导,使之成为一部以哲学经典文献为核心、以强调通过阅读原典学习哲学为特色的优秀哲学导论。
     书中选取的文献时间跨度约2500年,选取范围包括最古老的哲学残篇至最前沿的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认知科学领域的论著,囊括了从柏拉图、孔子、笛卡尔、康德至艾玛·高曼、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尔科姆·艾克斯等历史上最重要哲学家的作品,使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哲学既扎根于过去,又活跃于现在。
     在每一个议题的展开中,随着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的作品的展现,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并包的视角——包括分析哲学、大陆哲学、女性主义和非西方的观点等,这种并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之中,对其进行仔细的评估,并通过回答作者给出的超过300个章节提问来检测自己的消化程度。每一章最后还提供了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无疑是最好的哲学教材之一。它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它将材料沿着历史顺序和议题发展天衣无缝地整合起来,它对每一位哲学家的选文的介绍和阐释,以及一种对比的视角完美无瑕地融合在一起。
     ——Christian Coseru,查尔斯顿学院

     罗伯特·所罗门在当代哲学中拥有最好的写作风格,阅读《哲学导论》的乐趣主要来源于他明晰、风趣、极富激发性的文体。
     ——Jonathan Scott Lee,科罗拉多学院

     这本书非常迷人,因为它既有深度,又能让一年级新生简明易懂。
     ——Dale J. Pritchard, 杰斐逊学院

 

展开
精彩书摘
     苏格拉底
     他不是第一个哲学家,但他曾经是,而且依然是哲学家们的典范。德尔菲的神谕曾宣称,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是雅典最智慧的人,而他的人生观采用的正是德尔菲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他的卓越之处在于他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这样的自诩,谦卑中不无傲慢,此后,他用尽余生所做的,就是愚弄那些自称“智慧之人”的雅典人。
     在苏格拉底和当时的其他批评者看来,雅典政府腐败不堪、笨拙无能,与几年前伯利克里的“黄金时代”相比,恍若隔世。哲学论辩变成了耍小聪明和散布谣言,以及为了赢得辩论和法律诉讼所使用的修辞诡计,政治野心取代了正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人滑巧地高举着他们的原则,如同在一场球赛中举着写满口号的横幅,可是,他们却很少去践行它们,至于对它们加以省察,那更是少之又少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发展了一套提出看似幼稚的问题的技巧,使他的听众陷于他们自己导致的混乱和伪善中,由此戳穿他那个时代的矫饰自负。针对他们那些安逸的确定性,他教之以“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称自己为“牛虻”(一种令人讨厌的虫子,叮人很痛),要使他的同胞公民远离他们一直以来的那种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的心态。因此,他树敌不少,遭人讽刺,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云》就是一个例子。
     阿里斯托芬,《云》①
     苏格拉底的学生:一只跳蚤咬了凯瑞丰的眉毛之后,跳到了苏格拉底的头上。于是苏格拉底问凯瑞丰,这只跳蚤所跳的距离是它自己的脚长的多少倍。
     斯瑞西阿得斯:他是怎样测量的呢?
     学生:绝妙啊。他熔化了一块蜡,捉住这只跳蚤,把它的双脚浸在蜡里,然后,冷却的蜡上面就形成了一双波斯鞋。再把它们截下来测量,他就这样找到了它们的尺寸。
     斯瑞西阿得斯:宙斯啊!这是多么敏捷的才思呀!
     学生:可是,昨天有一只壁虎打断了他的一个伟大思想。
     斯瑞西阿得斯:那又是怎么回事?告诉我。
     学生:当时他正张口凝望着月亮,探究她的循环轨道,一只壁虎在屋檐上拉屎,把他弄脏了。
     在这部戏剧中,阿里斯托芬描述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显得非常可笑,而雅典公众,则把阿里斯托芬的挖苦讽刺当作对苏格拉底的不断批评的一个温和复仇。阿里斯托芬的“云”,指涉的是我们在说某个人“陷入云里雾里”时所意味的那种混乱。苏格拉底“好吃无能”,只不过善用言辞行骗,阿里斯托芬的这一描述,可能表达的正是一般公众的意见。
     然而,苏格拉底的学生却真切地敬慕他。他们说,他是“我们时代最勇敢、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是腐化社会中的一位真理殉道者。他的批评的价值,不仅仅是剧作家的讽刺题材。由于苏格拉底总是这样令人讨厌,政府设法以“败坏雅典青年”和“不信城邦的神”的罪名审判他。正是因为这些捏造的“罪行”,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但是,在审判中,他再一次成了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的一只牛虻。
     柏拉图,《申辩》
     他提出死刑。好吧。陪审团的先生们,我应该向你们提出什么替代的刑罚呢?显然应是我该受的一种刑罚,那什么是我该遭受或付出的呢?要知道,我一生并没有过得庸庸碌碌,只是我不关心绝大多数人所忙碌之事:理财、治家、将兵,或作公众演说,或任其他公职,也不加入城邦中存在的朋党与帮派。我以为自己过于忠厚,若从事那些事情,就难以保命。我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如果走了这条路,我对你们对我自己都没有助益,但是,我私下里到你们每一个人那里,告诉你们每一个人我所说的,乃是最大的益处,我劝说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先关心自己的属物,而要先关心自己,尽可能地使自己变好变智慧,不要关心城邦的拥有甚于城邦自身,关心其他事情也应如此。我这样一个人该受到什么?陪审团的先生们,如果真的要按照我的品行提出我的应得之物,应该是好的东西,是某种相配的东西。
     苏格拉底在这里认为,国家应该给予他公餐奖励,而不是处罚,因为他是公众的恩人,使他的学生变得正直良善。
     陪审团的先生们,要不了多久,那些想要诋毁城邦的人就会给你们加上杀害智慧者苏格拉底的声名和罪责,因为他们说我是一个智慧者,尽管我不是。只要你们再等一小会儿,这就会自然地发生。我这把年纪,已经活了很久,离死不远了。我的这些话,不是对你们所有人说的,而是对那些判我死刑的人说的,对于这些陪审员,我还要说:或许你们以为,我之所以被判罪,是因为我缺乏可以说服你们的言辞,好似我应该尽我所能地用言行来避免这个判决。完全不是这样。我之所以被判罪,并不是因为缺乏言辞,而是因为缺乏胆大妄为和厚颜无耻,不愿意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从我这里听到的话,我不哀悼、不恸哭,不说也不做许多与我不相称的事情,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这些。因而,我不认为为了逃脱危险我应做卑劣之事,现在我也不后悔做了这样的辩护。我宁愿这样辩护而死,也不愿别样辩护而活。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任何人,无论是在审判还是在战争中,都不应竭力设法避免死亡。的确,在战斗中,很明显常常有人为了逃命,丢盔弃甲,哀求追击者,而且,只要一个人敢于说和做任何事情,就有许多办法在任何危险中逃避死亡。陪审团的先生们,逃避死亡不难,逃避邪恶却要难得多,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我年迈迟缓,被那慢一些的追击者抓住了,而我的控诉者们,聪明又敏捷,被那更快的邪恶追上了。如今我要离开你们了,接受你们判处我的死刑,但是,真理会判处他们邪恶和不义。那么,我坚持我的判罚,他们坚持他们的判罚。或许这必定如此,我认为它就当如此。
     现在,我要对那些判我有罪的人预言,因为我正处于人们最会预言的时机,即临死之前。我说,投票杀我的先生们,我死后不久,你们的报应就会到来,这可是比你们杀我要残酷得多的报应。你们这样做,以为可以避免对你们的生活作出说明,但我认为,结果会完全相反。会有更多的人来检验你们,而你们没有注意到,我现在阻止了他们。他们更难以对付,因为他们更年轻,而你们对他们会更加愤恨。如果你们以为,你们可以靠杀人阻止人们责备你们未能正确地生活,那你们可错了。逃避这样的检验既不可能也不好,不过,最好最容易的做法不是败坏他人的声誉,而是把自己变得尽可能地好。你们那些判我有罪的人,这就是我的预言,我要离你们而去了。
     在狱中,他有逃跑的机会。但他拒绝了。他一直教导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好”,以及生命中更加令人愉悦的事情,就是指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因此,当他的朋友克力同试图说服他时,他用自己强有力的论证反驳了克力同的辩解和论证。你们仔细地考察一下这些论证的结构,对它们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柏拉图,《克力同》
     苏格拉底:我好心的克力同啊,我们为何要如此顾忌大多数人的想法呢?我们应当更多注意最有理性的人,他们相信事实真相。
     克力同:你看,苏格拉底,一个人也必须注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你当前的境遇清楚表明,若大多数人中伤某人,他们造成的邪恶可不小,相反极大。
     苏格拉底:真希望大多数人能造成极恶,那样他们也就有能力行大善,若这样倒好了,可如今他们两样都不行。他们既不能使人变得智慧,也不能使人变得愚蠢,而是所作所为随意得很。
     克力同:可能是这样。但是,苏格拉底,请告诉我,你是在担心这个吗?若你从这里逃走,控告者会为难我和你的其他朋友,说我们把你偷走,逼使我们丧失所有资财,或者处以大量罚金,此外还要遭受其他惩罚。若你有这样的忧虑,请打消吧。为了保全你,冒这样的风险是正当的,如有必要,冒更大的风险都可以。请听我劝吧,别固执了。
     苏格拉底:我心里有这些担心,也有许多别的忧虑。
     克力同:请不要有这样的忧虑。有人情愿救你,带你离开此地,花钱不多……
     另外,苏格拉底,我不认为你如今所为是对的,在能保全自己时放弃生命,迫不及待地毁灭自己,那可遂了敌人的心愿,他们正迫不及待地要毁灭你呢。
     ◆◆◆
     苏格拉底:我亲爱的克力同,若目标正当,你的热心很可贵;否则,你愈是热心就愈难办。因此,我们必须考察此事该不该做,我这种人不仅是现在,而且总是,只听从经由反思得出的最有利于我的论证。我不能因为如今所遭受的命运,就抛弃我曾使用的论证。它们在我看来,依然如故。我如往常那样珍视和尊重这些未曾变动的原则,此刻,我们若提不出更好的论证,那我肯定不会认同你,哪怕大多数人携淫威恐吓我们如小孩,加以更残酷的威胁,如下狱、杀头和没收财产。我们应如何来更合理地考察这个问题呢?我们是不是先看看你关于众人意见的论证,是否在一切情形下,一些意见应得到注意,另一些意见不应得到注意?或者,在我就刑赴死之前,这些话不错,而如今,论证所言显然徒劳,如同儿戏般毫无意义?克力同,我急切盼望同你一起考察,这一论证在我当前的境遇中是显得有所不同,还是依然如故,我们是要抛弃它,还是要相信它。人们常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些意见应重视,另一些则不必重视。你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说法吗?……再来考察下面这一说法是否依然未变: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
     克力同:依然未变。
     苏格拉底:好的生活、美的生活、正义的生活是一回事。这一说法依然有效,是不是?
     克力同:是。
     苏格拉底:那么,根据我们所同意的,接下来我们必须考察,在雅典人没有赦免我的情况下,企图逃离这里于我而言是否正当。如果这样做是正当的,我们就这样去做;若不是,我们就要抛弃这种想法。克力同,至于你所提及的钱财、声誉、孩子抚养问题,确实是那些人的想法,他们轻易就置人死地,要是可以,又随兴地起死回生,一切皆无思虑。我说的是那些大众。至于我们,我们的论证通向了这一点,如我们刚才所说,唯一有效的考量是,我们贿赂、感谢那些领我逃离这里的人,以及我们自己设法逃生,这样的行为是正当呢,还是完全背理呢。如果这样做是不正当的,那么我们就根本无需考虑我们是否必须要在这里静候待死,或者遭受其他悲苦,而要考虑如何免于作恶。
     克力同:我觉得你说得太好了,苏格拉底,那你看我们应当怎么办。
     苏格拉底:我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考察这个问题吧,在我陈述的时候,你若能提出反驳,就请说,我定会听你的话;但是你若没有异议,我亲爱的克力同,那就请你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说那一套陈言,劝我违背雅典人的意愿,离开这里。我觉得,重要的是在我就死之前使你信服,而不是要逆你心愿而为……
     苏格拉底:那么……我问你:曾与某人达成协约,且又是正当的事,是应当履行呢,还是可以背信负诺呢?
     克力同:应当履行。
     苏格拉底:由此考虑:如果我们不经国家允许而离开这里,我们不是伤害了那些我们最不应伤害的人吗?我们要不要一直坚持正当的协约?
     克力同: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苏格拉底,我不明白。
     苏格拉底:请这样想。假设我设想逃离这里,无论人们应称它是什么行为,这时法律和国家来到我们面前,问道:“告诉我,苏格拉底,你想要干什么?你这样的行为不是要毁灭我们的法律,甚至整个城邦吗?或者你认为,法庭判决毫无效力,可以为私人废弃和无视,城邦可能也不会被毁灭?”我们应如何答复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论说?人们对此有许多话可说,尤其是代表着我们所毁灭的法律的演说家,他会说法庭的判决必须执行。我们应这样答复,“城邦冤枉了我,它的判决不公”。我们应该这样说,或说这些话吗?
     克力同:是的,以宙斯之名,苏格拉底,这就是我们的答复。
     苏格拉底:那么,假如法律这样说:“苏格拉底,我们之间不是同意,要尊重城邦作出的判决吗?”我们若对他们的话表示惊讶,他们或许会补充说:“苏格拉底,不必惊讶于我们所说,只管答复就好了,因为你惯于问答。现在就来吧,你对我们和城邦有何指责,你要毁灭我们?首先,不是我们让你出生吗?你的父亲不是通过我们娶了你母亲才生的你吗?请说,我们管理婚姻的法律中有什么可让你批评的?”我会说,没有什么可批评的。“或者我们中那些关于抚育婴孩和你也受过的教育的法律让你不满?还是那些指示你父亲教你人文和体育的法律不对?”我会说,它们都对。“那好”,他们继续说,“既然你生于此、养于此、教于此,那首先,你能否认你和你的祖先是我们的子民和奴仆吗?如果确是这样,那你认为我们之间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无论我们对你做了什么,你都可以正当地对我们回应什么吗?你与你父亲在权利上是不对等的,若你有个主人,你们之间也是如此,不可以所受还施他们,不可以辱骂回应辱骂,不可以责打回应责打,以及许多其他类似的报复。你觉得你有报复你的国家及其法律的权利吗?如果我们要处死你,且认为此举正当,你就能竭尽全力来毁灭我们吗?而且你还要说这样做是正当的,你这位真正念念不忘美德的人就是这样吗?你如此智慧,难道真不知你的国家之尊荣,远甚于你的母亲、你的父亲以及你的所有祖先,它更值得尊重,更神圣,而且,它在诸神和明达的人们之间更具价值,你必须崇拜它、屈从它,平息它的愤怒,胜过对你的父亲之所为?你要么说服它,要么服从它的命令,默默忍受它要你忍受的一切,无论是鞭笞还是监禁,若它要你效命战场,负伤或死亡,那你也要服从。这样做就对了,一个人不许退避,不许弃职,不许离位,无论是在战场、法庭还是别的任何地方,一个人都要服从城邦和国家的命令,否则就得劝之以正义。对父母施以暴力乃是不敬,若以暴力对抗国家更是大不敬。”我们应如何答复,克力同,法律所说是不是真理?
     克力同:我想是的。
     苏格拉底:“现在想想,苏格拉底”,法律也许还要说,“如果我们所言不谬,你此时设想要做的事情,于我们就不正当……
     “你如此决然地选择了我们,并且同意成为我们治下的一位公民。而且,你在这个城邦生儿育女,表明它于你合意。还有,你受审时,你若愿意,原本可以自认流放之刑,如今却企图违背城邦,做当时她已然同意你做之事。那时,你顾着脸面,显得不惧死亡,说宁死也不流放。现在,你却不因那时的言辞而羞愧,反倒不尊重我们法律,还打算毁灭我们,你的行为,就像一个企图逃跑的最下贱的奴隶,不顾作为生活于我们治下的一个公民所立下的承诺和协约。那么,先答复我们这一问题,我们说你不仅口头应承而且行迹表明你同意依照我们生活,这是否是真理?”对此我们要怎样回答,克力同?我们能不同意吗?
     克力同:不能,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无疑”,他们会说,“你在违反你与我们所立下的承诺和协约,你我立约时可没有强制、没有欺骗,深思的时间也不紧迫。你若不喜欢我们,若觉得我们的协约不公,你七十年间随时都可以离开。你没有选择去斯巴达或克里特,你可是常常称赞它们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没有去希腊或外地的其他城邦。你比瘸子、瞎子和其他残疾的人都更少离开过雅典。显然,这个城邦非常合你之意,远甚于其他雅典人,因此,你也合意我们,因为除了法律,对于一个城邦还有什么可悦人心意呢?如今,你不想守约了吗?苏格拉底,你若听我们劝,就不会因逃离城邦而成为笑柄。
     “苏格拉底,听从我们那些抚养你的人吧。不要把孩子、生命或任何他物看得重于善,这样你到了阴间尽可以此为自己辩白。如果你做了这件事,就不会使你和你的朋友变得更好、更公正、更虔诚,终有一天你到了那边,也不会变得更好。如今这样,你去世,你若去世,总算含冤,不是死于我们法律,而是死于人;但是,你若无耻逃亡,以错报错,以恶报恶,违背你与我们的协约和契约,伤害你最不应伤害的人--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和我们--只要你还活着,我们就会对你有恨,而我们的兄弟,阴间的法律,也不会仁慈待【你】,因为他们知道你想方设法毁灭我们。不要听从克力同的话,按他所说去做,听从我们的劝吧。”
     ◆◆◆
     克力同:我没有什么要说的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那么,就这样吧,克力同,我们就这样办吧,这是神所指引我们的路。
     ◆由于选择继续在这个城邦生活,苏格拉底认同雅典,并服从它的法律。因此,他即使被同样的法律错误地定罪,他也有义务留下来接受对他的惩罚。你同意他所做的这样的一个默许协约吗?你同意即使他被错误地定罪,他也有义务留下来接受惩罚吗?你与你的共同体、你的国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协约吗?你若是苏格拉底,你会怎么做?
     苏格拉底相信,他“灵魂”的善,远重于生命中转瞬即逝的快乐。因此,他宁愿为他的思想而死,也不愿做一个伪君子而活。或许,值得为之而活的思想,也值得为之而死。
     柏拉图,《斐多》
     他在说完这些话之后,把端着的毒药举到嘴边,镇静、干脆地一饮而尽。我们中大多数人此前还能很好地抑制住眼泪,这时看着他一口口地把毒药喝完,我们再也抑制不住了;我自己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哗哗地流了出来。我因此掩面而泣。我是为自己哭泣--不是为他,而是为我失去这样一位朋友的苦命。甚至在我之前,克力同就已控制不住泪水而起身往外走了。阿波罗多洛斯一直就没停止哭泣,这会儿更是失声号哭,使屋子里的人都撑不住了,只有苏格拉底自己例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们这些家伙。我把女人打发走,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不得体行为啊,我听说,一个人最好在安静中死去。你们要安静、要勇敢……”
     伊奇克拉特,我们的朋友就这样走了,我们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他是最好的、最智慧的和最正直的人。
     你有愿为之而死的激情信念吗?你有真正使你的生活值得一过的激情信念吗?一直以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更多地是“混日子”。如今,人们在自夸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还活着”。反讽的是,一个不愿为任何东西(比如他或她自己的自由)而死的人,却因此更容易受到威胁和败坏。因此,那些甘愿去死的人--如苏格拉底那样--要大大地好于那些认为“生命就是一切”的人。
     你若严谨地考察你的生活,不仅考察你自诩的观念和原则,也要考察你的欲望和野心,那你的生活完满地实现了它们吗?或者你只是在打发时间,抱怨毫无意义的工作,厌烦无聊乏味的娱乐,关注学费和政府近来的蠢行、学校和社会无关紧要的比赛、家务分派的辩论、汽车问题和偶发的社会僵局,期间只夹杂着极少出现的转瞬即逝的快乐和消遣?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从这一切中提升。不是说我们要放弃世俗快乐--美食、玩乐、性、体育和消遣--思入“云”中;而是说,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它们,要自己省察我们不假思索地从父母朋辈那里接受过来的一大堆条件反射式的混乱观念。因此,关键不是要放弃我们学到的一切,或者对抗我们的文化。确切地说,苏格拉底留给我们的教益是,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可让人从一系列枯燥乏味的活计中摆脱出来,进入一场自觉的冒险,甚至为之死为之生。这是一种特殊的抽象思考,它能提升琐碎的关注,把我们的生存变成一次勇敢的生活实验。这种特殊的思考就叫作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
     苏格拉底:你同不同意,当我们说一个人爱好某物时,我们是说他欲求这个东西的全部,而不是说他欲求它的部分?
     格劳孔:同意,是全部。
     苏格拉底:我们说,智慧的爱好者爱好智慧,不是爱智慧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而是爱全部智慧,是不是?
     格劳孔:是的。
     苏格拉底:那么,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尤其是在他还年轻、还不能对什么有益什么无益作出合理说明时,我们不应称他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或哲学家,就像我们不能说一个不想进食的人有好胃口或食欲一样。我们不应称他为一个爱食者,而要称他为厌食者。
     格劳孔:很对。
     苏格拉底:但是,一个人如果对任何一种知识都想涉猎一下,热衷于学习东西,不知厌足,我们可以正确地称这种人为哲学家吗?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不同于其他一切学科,确切地说,它是探讨一切主题的批判方法,所有其他学科都处于它的广阔视野之中。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生活或理性生活,是苏格拉底那样的人终其一生过着的生活,是我们多数人只在每周的几个小时中过着的生活。它思考一切,无所不包。但主要来说,它是思想地生活着。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有一个学生,叫做亚里士多德,他曾说,这种“沉思的”或哲学的生活是人类的理想生活。不过,他不是说一个人要时刻坐在那里思考,不做任何事情。与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为了孤寂的思考而禁绝快感或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一般认为,哲学无需我们思入云中,隔离日常现实。恰恰相反,哲学让我们走出云里雾里,扩展我们对于自身的观点和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让我们破除偏见和有害的习惯,那是些我们由于太年轻或太幼稚而无法更好地去认识而招致的偏见和习惯。哲学是“批判的”,这并不是说哲学是否定的或虚无的,而只是说哲学是反思的。它仔细地考察和思考诸种观念,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它们。
     哲学使我们能够重新考察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们所设定之物,我们所推断之物以及我们所确知之物,由此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和信念。它也使我们欣赏其他关于世界的观点。它激励我们去看清楚我们所持观点的后果,有时,它们是一些令人绝望的矛盾。它使我们去看清楚我们最珍爱的信念的辨明(或这种辨明的缺失),去区分我们继续有把握确信的信念,和我们应表示怀疑或加以拒斥的信念。它让我们可以去取舍所考量的选项。哲学给了我们理智力量去维护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在什么方面相信他人和自己。它迫使我们去搞清楚我们的行为和信念的根据和限度。因此,它给了我们去理解、容忍甚至去同情或采纳非常不同于我们自己的观点的那些观点的理智力量。
     哲学首先是一门教导我们如何表达、坚持和维护信念的学科,或许,我们一直持有这些信念,但从未清楚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论证。比如,假如你成长于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你被教导要敬重上帝和教会,但你从未觉得有必要去学会对你的信念作出辨明或论证。可是,如今你进入了大学,很快就会碰上你的同学,其中一些你当作是亲密朋友,认为他们在许多方面值得赞赏,但他们公然怀疑宗教信仰。其他同学则接受非常不同的学说和信念,并喧闹地为之辩护。你的第一反应也许完全是身体上的,你感到虚弱、眩晕和焦虑。你拒绝倾听,若作出回应,也带着一点歇斯底里。你可能在争论的同时陷入打架。你像是感到生命中的某个基础,生命中的一个主要支撑,正在滑走。但是,慢慢的,你获得了一些信心,你开始倾听。你让自己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使自己可以用考量科学争论或政治争论的同样方式,去考量关于宗教的论争。你自问,为何自己的朋友不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他们的论证有说服力吗?他们的理由是好的理由吗?首先,你开始问自己是如何就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然后你很有把握地得出这样的答案(许多大一新生都是如此):你大体上被父母和社会“限定”。从而,你可能暂时,也可能终其一生,质疑或拒斥你曾“自然的”接受的观念。或者,你通过新的承诺重申你的信仰,由此确定,无论怎样,你的信念都是正确的,或者至少对于你而言是正确的。但是,在进一步的考量和论证之后,或许由于一些新的宗教经验,你开始看到了这些论证的两面。你第一次能够在彼此对照中衡量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再防御性地维持一方而攻击另一方。你可能依然是一位信徒,你可能成为一位无神论者或一位不可知论者(一个承认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一些人皈依了另一种信仰。或者,一个人采取这样一个立场:他或她给予所有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同等的重要性,然后继续相信某一信念,却不再认为有一种唯一正确的信念,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因此必定高其他人一等。但是,无论你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你的立场都不再是幼稚的和未经思考的。你清楚支持和反对它的论证。你知道如何为自己辩护。最重要的是,你确信你的立场是可靠的,确信自己考量了对它的反驳,而且确信自己掌握了它的力量。一切哲学问题和哲学立场都是如此。哲学不会使我们脱离生活,相反,它澄明我们的生活。它把我们的生活可靠地建立在理智基础上,以此取代因袭的偏见、父母的絮语和电视广告中没头没脑的口号所提供的不堪一击的支撑。
     “哲学”听起来像是一门新颖的神秘学科,不同于你曾遇见的任何学科。但是,哲学的基本观念我们都熟悉,哪怕我们仍未正式地面对这些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已然都是哲学家了。在一场危机中审视自己,或在与朋友的一场论证中审视自己。注意到“自由”、“人类”、“自我同一性”、“自然”和“自然的”、“相对的”、“实在”、“幻觉”和“真理”这些抽象概念如何迅速地进入我们的思想和谈话中。注意到某些基本的哲学原则--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实用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确信的还是怀疑的、平淡的还是英勇的--如何进入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论证和我们的思考中。我们每个人都对上帝、道德及其原则、人性和宇宙的本性具有一些意见。但是,我们未曾探究它们,因此它们只是我们思考的一些假定。我们未作思考就相信许多东西,仅仅是假定它们,而且有时是毫无根据,没有任何好的理由。对我们而言,哲学研究就是阐明我们的观念,给予我们维护我们的假设的手段,同时,也让我们可以得到其他假设。在我们曾由于缺乏选择而只能被动地采取一个观点的地方,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论证它,认识到我们对它的接受是积极的和批判的、系统的,而不是完全出于一些随手拿来的信念(天知道它们源自何处)。所谓批判的,指的是仔细地和慎重地考察,若有必要,就愿意改变自己的信念。它不一定是严重的或破坏性的。同样也存在着“建设性的批判”。“论证”并不意味着“反对”,一个论证不过就是一次辨明 我们的信念、用好的理由支持它们的尝试。
     那么,什么是哲学?从字面上来看,在希腊语中(philein,sophia),它指的是“对智慧的爱”。①它是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这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困难,因为他或她想要的哲学定义,是他或她初学生物学时得到的那种定义:对生物的研究。可是,哲学的本性本身就处在激烈的哲学争论中。许多哲学家认为,它是一门科学,事实上是“诸科学之女王”,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在获得各自独特的世界、成为大学的不同系科之前,它们都是在哲学的母体中开始其发展的。从历史上来看,也确实如此。(因而,几乎在所有的科学领域,最高学位都是“哲学博士”【Ph.D】。)只要人们认为哲学是通向实在之路,哲学的目标是真理,似乎也就使哲学成了终极科学。
     但是,早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的主要职责就被认为是定义--为诸如真理、正义、智慧、知识和幸福这样的重要观念寻找清晰的含意。因此,许多哲学家在他们寻求这样的定义的尝试中,利用着日益精致的逻辑学和语言学。可是,另一些哲学家认为,哲学更接近道德和宗教,其目的是给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引导我们走上通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一门艺术,是批判和论证的艺术,也是构建概念体系的艺术,或许还是创造全面而有益的景象、光彩夺目的隐喻、新的思考方式的艺术。这样一来,哲学或许类似于讲故事或神话学。一些哲学家非常强调证明和论证,另一些哲学家信赖直觉和顿悟。一些哲学家把所有的哲学探究还原为经验研究,另一些哲学家则把经验不可靠当作一项原则。同样,一些哲学家坚持哲学的实用性,事实上就是认为哲学所考虑的惟有实用。然而,另一些哲学家坚持观念生活的纯正,使之与一切实用的考虑分离。但是,只要不作曲解,哲学无法简化为上述任何一种情形。一切都是苏格拉底愿意为之而死的那种不断重新定义的批判的、创造的观念生活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苏格拉底自己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对智慧的寻求,任何声称他或她已经拥有智慧的人,无疑都是错误的。比如,在《申辩》中,他做了如下著名的否认:
     柏拉图,《申辩》
     先生们,我的这些考查,给我招来了许多人的敌意,这是一些特别苛刻和牢固的敌意,结果导致了对我的各种恶毒的污蔑,其中包括把我描述为智慧的教授者。这是因为,每一次我驳倒了在某个主题上声称智慧的人时,旁观者就认为我自己对于这一主题无所不知。可是,先生们,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真正的智慧为神所有,这个神谕是在告诉我们说,人的智慧价值甚微,几近于无。在我看来,他表面上是在说苏格拉底,实际上不过是以我之名做例子,他要对我们说的是:“你们中最智慧的那个人,像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就智慧而言,他实在是毫无价值。”
论证。你曾听人说过这样的话吗?“嗯,我总觉得这个论证有问题,但不确定哪里有问题”。了解一点逻辑,或许有助于你看清一个论证的问题所在。
     ……
展开
目录
导 言 
哲学的历史 
导 论 
苏格拉底 
阿里斯托芬,《云》 
柏拉图,《申辩》 
柏拉图,《克力同》 
柏拉图,《斐多》 
柏拉图,《理想国》 
什么是哲学? 
柏拉图,《申辩》 
卡尔·雅斯贝尔斯,“轴心时期” 
老子,《道德经》 
哲学探讨的现代路径 
勒内·笛卡尔,《谈谈方法》 
逻辑简介 
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 
类比论证 
充要条件、“逻辑可能性”和反例论证 
归谬法 
最阴险的种种谬误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一部分 世界与彼岸
第1章 实 在 
1.1 “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1.2 最初的希腊哲学家 
伊奥尼亚的自然主义者 
一元论、唯物主义和非实质的“基质”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原子和多元论 
泛灵论 
毕达哥拉斯 
现象/实在的区分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残简》 
智者 
形而上学 
1.3 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 
精神作为实在:《奥义书》 
《奥义书》 
实在、善与恶:査拉图斯特拉 
《圣特-阿维斯塔》 
孔子 
孔子,《论语》 
老子,或《道德经》的诗哲 
老子,《道德经》 
佛陀 
佛陀,《燃烧经》 
1.4 两种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柏拉图,《会饮》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美诺》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1.5 现代形而上学 
勒内·笛卡儿 
勒内·笛卡儿,《论实体》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别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别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伦理学》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单子论》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菲利普·布里克尔,《大卫·K·刘易斯的〈论世界的多样性〉》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2章 宗 教 
2.1 什么是宗教? 
约翰·威兹德姆,《诸神》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宇宙的设计 
西谷启治,《什么是宗教?》 
2.2 西方宗教 
神的传统概念 
2.3 上帝证明:存在论论证 
圣安瑟伦,论存在论论证 
勒内·笛卡儿,论存在论论证 
伊曼纽尔·康德,驳存在论论证 
查尔斯·哈茨霍恩,论存在论论证 
2.4 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理智与设计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宇宙论论证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第五种方式” 
大卫·休谟,论一个不完满的宇宙 
保罗·戴维斯,《上帝之心》 
科里·朱尔,论“精确调节”论证 
2.5 宗教、道德和恶 
宗教与“实践理性” 
伊曼纽尔·康德,论上帝和道德 
威廉·詹姆斯,《信仰意志》 
恶的问题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印度教、佛教、业和慈悲 
《薄伽梵歌》 
2.6 超越理性:信仰与非理性 
作为体验的上帝 
穆罕默德·阿尔-加扎里,《从错误中解脱》 
信仰的跳跃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主观真理 
作为终极关怀的上帝 
保罗·蒂利希,论终极关怀 
2.7 对宗教的怀疑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尔·马克思,《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之彼岸》 
弗里德里希·尼采,《敌基督者》 
弗里德里希·尼采,《快乐的科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个幻想的未来》 
让-保罗·萨特,《成为上帝的欲望》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3章 知 识 
伯特兰·罗素,《哲学问题》 
柏拉图,《泰阿泰德》 
3.1 理性主义者的信心:笛卡儿 
勒内·笛卡儿,《第一沉思》 
勒内·笛卡儿,《第二沉思》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3.2 人类理智的天赋观念: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3.3 经验主义的知识论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 
3.4 取消常识:贝克莱主教 
乔治·贝克莱主教,《人类知识原理》 
3.5 意气相投的怀疑论者: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人性论》 
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3.6 康德的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纽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3.7 康德之后的欧洲战场: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黑格尔 
G·W·F·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G·W·F·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真理 
3.8 现象学 
埃德蒙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埃德蒙德·胡塞尔,《1929年巴黎讲演》 
3.9 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再思考 
理查德·罗蒂,《团结还是客观性?》 
永见勇,《文化鸿沟:我们为何会误解?》 
3.10 女性主义认识论 
伊丽莎白·格罗兹,《论女性主义知识》 
邬玛·纳瑞安,《论女性主义认识论》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二部分 认识你自己
第4章 自 我 
4.1 意识与自我:从笛卡儿到康德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约翰·洛克,论人格同一性 
大卫·休谟,论“没有自我” 
伊曼纽尔·康德,反对灵魂 
梅瑞迪斯·迈克尔斯,论“人格同一性” 
4.2 存在主义:自我同一性与选择的责任 
让-保罗·萨特,论存在主义 
让-保罗·萨特,论自欺 
让-保罗·萨特,《禁闭》 
4.3 个人与共同体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交流意识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公众”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自我与激情 
马丁·海德格尔,论“此在”和“常人” 
大卫·里斯曼,论个人主义 
抗议的声音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作为“非洲人” 
马尔科姆·艾克斯,《在奥杜邦》 
雪莉·奥特娜,《女性之于男性恰如自然之于文化?》 
安·弗格森,论雌雄同体 
G·W·F·黑格尔,论“精神”与个人 
G·W·F·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索伦·克尔凯郭尔,一个驳斥 
卡尔·马克思,论社会自我 
4.4 唯一自我?任一自我?个人“本质”概念的探析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露西·伊利格瑞,《此性非一》 
吉纳维芙·劳埃德,《理性之人》 
《法句经》 
老子,《道德经》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5章 心灵与身体 
5.1 何谓意识?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勒内·笛卡儿,《第三沉思》 
5.2 二元论问题 
勒内·笛卡儿,《心灵的激情》 
5.3 对二元论的驳斥 
激进行为主义 
逻辑行为主义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 
同一性理论 
J·J·C·斯马特,《感觉和大脑过程》 
杰罗姆·谢弗,驳同一性理论 
取消唯物主义 
保罗·M·丘奇兰德,论取消唯物主义 
功能主义:心灵与计算机 
大卫·布兰登-米切尔和弗兰克·杰克逊,《心智哲学》 
约翰·R·塞尔,《计算机的神话》 
约翰·R·塞尔,《心灵、大脑与科学》 
联结主义 
5.4 意识问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无意识” 
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 
科林·麦克金,论“意识的奥秘” 
改变我们的心灵:整体论与意识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伽林·斯特劳森,论“认知经验” 
威廉·詹姆斯,《意识存在吗?》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种类的天才”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6章 自 由 
6.1 宿命论与业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西谷启治,论命运 
6.2 先定论 
圣奥古斯丁,《论意志的自由选择》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 
杰奎琳·特里米耶,论约鲁巴人的奥瑞 
乔纳森·爱德华兹,《意志自由》 
6.3 决定论 
强决定论 
保罗·亨利·霍尔巴赫男爵,《自然的体系》 
丹尼尔·丹尼特,《休息室》 
决定论VS非决定论 
罗伯特·凯恩,《论非决定论》 
意识的角色 
弱决定论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因果关系与必然性 
大卫·休谟,论因果关系与性格 
罗伯特·凯恩,论“回旋余地” 
哈里·法兰克福,《意志自由与人的概念》 
6.4 强制与无知 
亚里士多德,论自愿行动 
朱迪丝·奥尔,性、无知与自由 
约翰·霍斯泊斯,《这自由是什么意思?》 
条件作用 
B·F·斯金纳,超越自由 
B·F·斯金纳,《瓦尔登湖二号》 
罗伯特·凯恩,超越斯金纳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凯瑟琳·麦金农,论对女人的性胁迫 
6.5 实践中的自由 
哈里·法兰克福,《强迫与道德责任》 
6.6 激进自由:存在主义 
让-保罗·萨特,论“绝对自由”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有利的利益》 
一行禅师,《打开电视》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三部分:善与权利
第7章 伦理学 
7.1 道 德 
圣奥古斯丁,《论自由》 
7.2 道德是相对的吗? 
吉尔伯特·哈曼,《道德相对主义辩护》 
7.3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柏拉图,《理想国》 
7.4 我们是天生自私的吗?一个争论 
孟子,论人性:人性本善 
荀子,《性恶篇》 
约瑟夫·巴特勒,驳利己主义 
一位当代利己主义者:安·兰德
塔拉·史密斯,利己主义的必要性(安·兰德) 
7.5 作为德性的道德: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7.6 道德与情感:休谟和卢梭 
大卫·休谟,论“理性作为激情的奴隶”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 
7.7 道德与实践理性:康德 
伊曼纽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7.8 功利主义 
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7.9 道德的创造:尼采与存在主义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作为群体本能的道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7.10 伦理学与性别 
弗吉尼亚·赫尔德,论女性主义伦理学 
约翰·科维诺,《同一的性:关于同性恋的伦理学、科学和文化争辩》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8章 正 义 
8.1 正义问题 
8.2 两种古代的正义理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8.3 两种现代的正义理论:休谟和密尔论功利和权利 
大卫·休谟,论“正义与功利”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8.4 社会契约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托马斯·杰斐逊 等,《独立宣言》 
8.5 两种当代的正义理论:罗尔斯与诺齐克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8.6 正义还是关怀:一种女性主义视角 
切希尔·卡尔霍恩,《正义、关怀、性别偏见》 
8.7 个人权利与自由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公民权和人权 
8.8 遵守法律:公民不服从与无政府主义 
亨利·大卫·梭罗,论“公民不服从” 
艾玛·高曼,《无政府主义真正意味着什么》 
8.9 一项被忽视的权利:吃的权利 
阿玛蒂亚·森,《财产与饥饿》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哲学家小传 
重要词汇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