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才大略科学人生:严东生传》:
按照崇德中学的规定,凡家庭贫困而享受减免学费待遇的学生,毕业后报考教会大学,“教会发给助学金直到毕业,但条件是毕业后必须为教会服务”。
因成绩优异,严东生可以直接保送燕京大学。但严东生并不信教,更不想为教会服务,因此放弃了保送名额。长期资助严东生读书的伯父希望他能报考税务学校,将来能吃公家饭,捧个“金饭碗”。但在中学求学期间,严东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深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执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化学系。
清华大学是利用美国庚子赔款建立的国立大学,当时已非常著名。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并以4%的年息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应得到赔款3200多万两,折合2400多万美元。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半数赔款退还给中国,成立“庚款退赔助学基金”作为资助留美学生教育费用。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等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1911年4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民国建立后,改名清华学校,按照庚款赔款额度在全国招收学生为留美做准备。1925年,学校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就任首任校长。
清华自建校伊始即重视自然科学,1911年《清华学堂章程》中将课程分为10类,其中“物理化学”为一类。1922年高等科课程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部课程,分初级、高级两种。化学课程的设置及良好的师资,为学校以后筹建化学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26年,清华化学系正式成立,教师有杨光弼、梁传铃、赵学海、高崇熙、沈镇南等5人,皆为原留美预备部的化学教员。系主任杨光弼,是1911年第三届庚款留美生。当时,化学系在学校科学馆三楼,共有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3个实验室,总面积达4200余平方尺,而当时学习化学的学生仅有百余人,人均实验室面积非常宽敞。此外,实验室仪器设备“莫不应有尽有,且多购自美、德二国,品质优良”,化学药品“不仅全备而已,且属上等品质”。高崇熙教授自美国带来的117种稀有元素化合物,是当时国内收有此类实验物品*全的。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使清华化学系自发展之始便处于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理学院成立于1929年,院长为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设有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等六个系。全院学生一般在300人左右,化学系学生*多,1935年时达86人。1929年,第一届庚款留美生张子高应邀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与此同时,黄子卿、萨本铁等一批知名学者也陆续来到化学系任教。
1933年,四层楼的化学馆落成,面积达1万平方尺左右,极大地改善了化学系的办学条件,成为当时国内高校第一拥有专用楼馆的化学系。仪器方面也已购置了约10万元的设备,除普通仪器外,大多为专门研究需用。每年还购置万余元的书籍、杂志,至1934年已有价值约7万元的书籍,包括专门书籍700余本,杂志40余种,其中英、美、德、法、荷、日、瑞士以及印度等国化学杂志均有一种或数种不等。雄厚的师资、优良的实验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清华化学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全国*好的化学系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1933-1936年,《中国化学会志》共发表203篇论文,其中清华化学系有57篇,占总篇数的29.2%。而萨本铁教授,仅1932-1937年6年之内,共发表论文94篇,位居国内化学界之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