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中解纳粮饷至延绥,路途遥远而且险峻,需经由凤翔辗转至西安,故多折银征收。这条驿路主要连接了汉中府及下辖的宁羌州、沔县及凤翔府、凤县等陕西西南主要府州县。从宁羌州起往北,沿途的主要驿站有:阳平驿(宁羌州)、顺政驿(沔县)、汉阳驿(汉中府)、马道驿(褒城县)、松林驿(凤县)、东河桥驿(凤翔府)、陈仓驿(宝鸡县)、岐阳驿(凤翔县)、凤泉驿(扶风县)、邰城驿(武功县)、渭水驿(咸阳县)、京兆驿(西安府)①。民粮集中到西安府后,再由西安京兆驿出发,经延州道可运抵延绥镇。这条驿路经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鄜州、甘泉各县驿站至延安府,再继续北行,经延长、延川、清涧、绥德、米脂等县驿站,然后直抵镇城及东路神木道和中路榆林道所属营堡。而从延安府金明驿往西北行,经保安县的园林驿即可抵达西路的靖边道各营堡。此外,从鄜州的张村驿西行,经隆益镇驿和合水县的邵庄驿、宋庄驿等驿站,可抵达庆阳府②。西安、延安等五府州县民粮输纳延绥边地,主要沿这条主要驿道及支线逐程接替转输。鉴于这条道路险远,而在粮饷运输上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成化初年,陈俊因“边庾空竭,岁又不登,而榆林道远,转输难,乃发金于内地市易,修西安,韩城、同官径道,以利飞挽”③。此次对于该路线南段的修缮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道路情况,也节省了一定的距离。
民粮通常要运送到指定仓场交纳,榆林沿边的仓场多就近分布在各营堡附近,既便于粮饷的发放,也便于监管和保卫粮储不被侵掠。因此各营堡仓场之间亦有道路交错相通,构成一个密集的交通网络,民户运粮便由这些道路分赴各仓场上纳。这些道路主要沿边墙而行,并延伸连接到了庆阳、延安等地的主要驿道,从而把沿边地带与腹里地区紧密联系了起来。
为了更有效地防御蒙古诸部的入侵,除高垒边墙之外,在边墙内外还挖有深沟,外侧的深沟能起到阻挡蒙古马队的作用,而内侧的深沟就因地势而形成了连接榆林镇东西两端的交通大道。由于边墙阻挡了蒙古诸部的侵袭,并能为粮食运输提供安全保障,甚至直接连通各仓场,因此“运粮者循边墙而行,骡驮车挽,昼夜不绝”①,成为了边地的主要粮道。
除此之外,由庆阳府至安边营和定边营也有道路相联系,经此可达西路靖边道各营堡,亦可取道前往镇城。由庆阳经华马池北行,可达新安边营。穿过新安边营至庆阳府一路,从新安边营继续往西北,即可抵达旧安边营。从庆阳往北,经过环县、饶阳水堡、三山堡,沿边墙北上,可抵达定边营。这些通道“每二十里筑墩台一,计凡三十有四,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②。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通道,也是庆阳府、环县等地民粮输边的重要道路(参见图12-2)。
对延绥镇而言,山西是仅次于陕西的重要的粮料输出地,尤其在成化年间和灾荒年份,榆林卫亦常由府谷东渡黄河籴买米粮。由府谷一带直接输纳的是晋北保德州等地的税粮,这条道路称为“北路粮道”。晋中的粮食则由汾州经永宁州渡黄河运人吴堡县,再转输至各营堡,这条通道叫做“中路粮道”。晋南的潞安等府州县民粮,由山西河津运人陕西韩城,或由山西蒲州运至陕西同州后,再经由梁山(黄龙山)中的谷道北运,这一段叫做“南路粮道”③。河南税粮则主要经由陕州经潼关驿而进入陕西,再通过陕西诸道运往边地。至于江南、湖广一带的粮米北运,或由陆路,或由水路,或者两者都用,不可统一言。如成化二十年(1484)“陕西大荒,奏讨湖广漕运粮米,及于襄阳等处籴买米粮,雇船运至金州,转运商州镇安县等处,令榆林各军就食及穵运助边。又令西(安)等四卫官军及附近居民就彼关作赈济”④。就是南粮北运走水路而转陆运的例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