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殊光自显不须催:徐养秋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55000
  • 作      者:
    赵永青,许彦文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殊光自显不须催 徐养秋传》用优雅舒缓的笔调,讲述了一位民国学者坎坷但优雅的一生。
  徐养秋,一位晚清末科秀才,转求西学,成民国一时名流,时誉“中国少有的中西学问都好的几个人之一”,其史学造诣及教育业绩堪称大家。虽历经战乱流离,辗转政教两界,却不改舌耕笔耘之志。命运与时代共起伏,人生同国运共跌宕,一生坚守初衷,淡泊名利,白首完节,终老杏坛。
  他用自己坚实清晰的足印,勾勒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
  《殊光自显不须催 徐养秋传》杜绝猎奇八卦,不语“怪力乱神”,所涉人物故事,或庄或谐,或正或佞,皆严守信史实料,读后令人唏嘘,顿生沧海桑田之叹。
展开
精彩书摘
  《殊光自显不须催 徐养秋传》:
  古城金坛,地处江苏西南,常州城西,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主城区东枕太湖,西傍茅山,南濒洮湖,北毗皇塘,全域面积约976.7平方千米。凭高俯瞰,但见榉树枝叶苍翠,紫薇花团锦簇;长荡湖风帆点点,乌龙山翠竹簇簇,尽显江南胜地、人杰地灵之气象。金坛在秦时隶属曲阿县,隋代改金山县,唐时因避重名,据“勾曲之山,金坛之陵”,更名为金坛县。自古以来,这里文脉绵绵不绝,颖才层出不穷。自唐迄清,本城登进士者228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1人,探花2人。至今仍然被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著名人物有唐代大诗人储光羲、戴叔伦,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清代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以及一门出了25个进士2位状元的于氏家族等。
  金坛城内有一座著名的戴王府,为太平天国将领黄呈忠所建。黄呈忠原是广西人,生于1826年。因率太平军攻克浙江慈溪,击毙侵略军头目华尔,立下头等战功,晋封为戴王。咸丰十年(1851年),又率兵攻打金坛,遭金坛清军的抵抗,双方死伤惨重。最后戴王攻下县城,并驻守下来。三年后(1854年)他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戴王也悄然离去,留下了一座令后人见之唏嘘的文物遗址。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围绕戴王府周围形成了一组人烟稠密的建筑群落,县前街、西桥巷、矢前街、徐家弄等,皆为金坛县当时的地标性建筑。
  出东城10公里,便是具有1 500多年历史的河头古镇。
  河头镇最早起源于莞塘。《志》云:“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种莞其中,因名。亦有人考证,莞塘即南北谢塘。”《唐会要》载:“县有南北二塘。武德中,润州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溉田千顷。”《寰宇记》载:“南北二塘,梁普通中谢德威造,隋废,唐谢元超重筑。”莞塘在集镇的北边,就是今天洪家村委莞塘自然村。
  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公元1234年),官府为向京城运送官粮,开凿水道,称为“漕河”,也称运河。元时金坛城南河上有一座土坝,名“南坝”,此南“霸”当道,截断了漕河,致使南北不能通航。南坝北端称丹金漕河,南端称金溧河,此称呼被当地老百姓沿用至今。民国二十四年,政府“以工代赈”,对该河全线进行疏浚,挖除南坝后,始统称丹金溧漕河。丹金溧漕河主干全长66.5公里,北起丹阳七里桥,接丹阳大运河,通达长江;南接溧阳芜申运河,与安徽相通,穿金坛而过。金坛境内从丹金闸至金溧边界盖板桥,长30.7公里,占了整条河流的近一半里程,是金坛人心目中的“黄金水道”,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
  在一系列的历史变迁中,莞塘也逐渐由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发展为人烟稠密的河头镇。名日“河头”,实则为丹金溧漕河的一个分支细流的尽处。也许是由于大地母亲的偏爱,漕河在进入金坛的途中,河道突然从县城北门外悄然分出一个支流,穿过大中桥、莲珠桥、中塘桥、上塘桥,缓缓流入村中,并至此戛然而止,灌溉着4万多亩农耕田地。虽只是一条支流,当地人却不嫌其“瘦”,仍然充满感激地尊称其为“河”。有了这条河,便如同有了母亲的Ⅱ可护,小小的河头镇血脉通畅,精气充沛,具有了勃勃生机和杰灵之气,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自古以来,河头镇才人辈出,名传遐迩者有清末民初的才子李竹溪、薛秉钧等。
  金坛第一个赴美留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的徐养秋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徐家曾祖徐腊子,太平天国年间带全家二十多口人由安徽徽州逃难到金坛,前期暂居在西门的毛家坊,靠卖些南北货、茶叶、糕饼之类维持生计。经过多年的辛劳经营,渐渐积累起一份不小的产业。除了在河头镇等乡下拥有百亩田地之外,在金坛城内还开有大沿巷的大昌布店、东江思在街的裕隆布店、横街西新桥的晋康布店、县前街西的启昌南北杂货店和南新桥的恒升茶叶店。后来,紧邻戴王府,面对漕河盖起了两排二层楼房,每幢小楼的后面都有五进的平房,形成了一条一米多宽的弄堂,从县前街直通漕河边,名日徐家弄。
  随着产业的增加,徐家人丁也日渐兴旺,到了徐养秋的祖父主事时,徐氏门下已有五支近百口人。一日,祖父把儿女们都叫到身旁,将家产平分五份,各支一份,独立门户。徐养秋的父亲继承了河头镇的田产和开在南新桥西岸的恒升茶叶店。茶叶店与华祥发(即华罗庚的父亲)开的棉花店隔着一条小河,两店中的人站在小河边即可以拉家常。
  为打理乡下的水田,徐养秋的父亲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住到了河头,紧邻河头建起了一个大大的庭院。
  2013年2月6日,春雨霏霏,时断时续。笔者在如丝的细雨中来到河头镇,寻访徐养秋先生的故居。在村头路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老街。徐养秋先生的侄子徐勉吾一直住在这里,如今是勉吾的女儿和女婿守着老宅。暗赭色砖墙夹成一条狭长的小巷,宽不足一米,只可容一人通过,石板路面已经凹凸不平。进入巷子大约十米远,右侧有一双开木门,推门进入院子,迎接客人的是一株开得正旺的腊梅,黄灿灿的梅花在濛濛细雨中倍显鲜嫩。一栋三层小楼,是在原来地基上建起。一楼是空旷的厅堂,只有一两样可以算作家具的十分简陋的物什。再往里面走是厨房,依然是烧柴火的土炉灶,并排两个大铁锅,烟囱像一面土墙壁立在灶台前。厨房的左侧有一小屋,里面放着一个书架,一把陈旧的木椅,从书架上陈放的书可以看出这是孩子的书房兼卧室。厨房有一个后门,直通后院。进入小院,右转就可以看到紧邻小楼,有一座薄青砖砌就的老屋。主人说这就是徐养秋出生的老宅。
  青色的墙砖厚不过两公分,一层层垒砌,如千层薄饼。由于随时都有可能坍塌,门上挂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透过门缝,可见老房已经破败不堪,院子里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只有残存的雕梁画栋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盛热闹。
  徐家的房子是沿河而建,出门即是流水潺潺的小河,河上小桥如月,徐养秋先生的儿童时代便是在小桥流水的陪伴下度过的。后来在村外开凿了一条宽阔的新河道,这条小河便被填埋,成了一条小街,早些年沿街建起了许多小店,曾经兴旺一时。
  站在昔日的古河道处,望着新旧掺杂、逐渐延伸的小巷,遥想当年的情景,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徐父饱读诗书,能诗善赋,为人善良,且具有非凡的经商才能。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产业不断扩大,水田增加到两百多亩;金坛县城里的产业也由一家小小的茶叶店繁衍成多家批发兼销售茶叶、日用百货、油漆等土特产品的杂货店。随着经营范围的日益扩大,货物的运输成了一件大事,徐父便购进了两艘货船。为自家的货栈进出货物时,大船可以停靠店前码头,直接把货物卸到店后的库房里,平时则兼做运输业务,为城里的商家运送各种货物。
  ……
展开
目录
徐养秋先生小传
前言
一、河头古镇发新枝
二、小巷深深溢书香
三、负笈荆楚求新学
四、金陵光耀日初长
五、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南雍执教育群芳
七、柳暗花明又一村
八、山河破碎几断肠
九、六朝松下续旧梦
十、苦雨潇潇夜苍茫
尾声
徐养秋年表
附录徐养秋先生文存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