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中屯人。
自幼家境贫寒,经媒妁之言,成了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年龄相差三十二岁。在胡适四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孤儿寡母,23岁的冯顺弟担起了这个家的重担。胡适回忆当时:“先母内持家政,外应门户,凡十余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夫之间,其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先母……处之以至诚至公,子夫之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至不能忍,则闭户饮泣自责。”在这样复杂的大家庭中,胡适的母亲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恪守胡传要胡适好好读书的嘱咐,把三岁多的胡适送到私塾,渴望他早日成才。胡适的母亲嘱托先生要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明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明一句的意思,为此胡适的母亲每年都会给先生多一些钱。当时私塾一年的学费是两元,胡适的母亲为了让先生认真地教胡适,第一年就给了六元,此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了十二元。
这使得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平时母亲管教胡适也非常严厉,“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所以,母亲对其后来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如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所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胡适自幼聪明伶俐,人私塾之前在父亲的教导下已经认识了近千字。胡适读的第一本书不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而是他的父亲自已编写的四言韵文《学为人涛》《原学》,这两本书的内容是讲做人的道理及略述哲学的。“这两本书虽然是韵文,但先生讲不了,我也懂不了”。后来胡适较为系统地阅读《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礼记》等儒家典籍。在他九岁那年,他偶然地看到了《水浒传》,很感兴趣,一气读完,给他幼小的心灵开辟新的天地,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后来,胡适相继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中国古代经典白话小说。为了读到更多的书,胡适四处借书,借给他最多的当属族叔胡近仁,这位族叔只比胡适大几岁。他读书很有天分,且很用功,家中藏书也很多,因此常常借书给胡适。两人也经常切磋,并比较谁看的书多。胡适十二三岁时,就给本家的姐妹们讲《聊斋》《凤仙》《莲香》《江城》等故事,这不仅让他对古文的文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此后的求学打下了基础。胡适后来在回忆中提道,由于读了这些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④,而且“帮我把文字弄通顺了”。
在家乡时,胡适读了朱子的《小学》中引司马光论地狱的话,又读了《资治通鉴》中引范缜《灭神论》的话,受到很大影响,使他不再相信鬼神论。有一次胡适去大姊家拜年,在回家的路上,他和外甥经过一个亭子,里面有一尊佛像,当时胡适怂恿外甥破坏村外三门亭的神像,把几个烂泥菩萨抛到污泥坑里去,他这种行为把旁边的人都给吓住了。虽然泥菩萨最终仍旧呆在原处,得以保全。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鬼神在胡适的心中毫无神圣地位可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