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侃评传(精)/荆楚文库
0.00     定价 ¥ 12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6102933
  • 作      者:
    司马朝军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从掌握的史料中试图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黄侃充满矛盾的性格。 作者重新解释了处在冲突与变化的时代下,传主黄侃的“坚守传统”与“参与革命”,“恪守故辙、尊师重道”与“极度狷狂,不以礼法自绳”看似矛盾的行为、表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黄侃的家世与师承
第一节 黄侃的家世
一、严父
本书不是专门的心理分析的传记,但也适当采用一些心理分析(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关于父亲在个体命运中的意义,荣格发表过专业研究论文,其要旨为:
弗洛伊德曾指出,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尤其是与父亲的关系,就其与后来的神经症内容相关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的确,这种关系是一条幼儿期渠道,当力比多在随后的人生中遇上障碍时,它就会沿着这条渠道倒流回来,并因此而重新激活童年时期久已遗忘的精神内容。我们在一个巨大的障碍面前退缩时的情形就是如此,譬如说,一种极度失望所造成的威胁,或者要冒险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蓄积起来的能量开始倒流,而那古老的河床,往昔久已荒废的系统,便再一次被充满。一个失恋的男人会回过头来,于多愁哀伤的友情中,或虚假的宗教虔诚中,寻求替代品。如果他是一个神经症患者,他将进一步后退到他从未真正放弃的童年关系之中去,即便正常的人甚至也被不止一条锁链束缚于这些关系之上——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
任何一个进行得足够彻底的分析都将或多或少地显示出这种退行。弗洛伊德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与父亲的关系看来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并不是说父亲在铸就儿童命运方面总是比母亲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而是因为他的影响力具有独特的性质,并且在类型上不同于母亲的影响)。
……父亲性格在家庭中具有的支配性影响力,它常常持续数个世纪之久。而母亲看起来则扮演了相对次要的角色。
黄侃被同时代的人视为“疯子”,行为怪癖反常,他的眼中呈现的是一个“反世界”,我们发现,借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精神生活,更容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之中。
黄侃的父亲黄云鹄(1819—1898),字芸谷、翔云、缃芸、祥人,湖北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村人,北宋黄庭坚十七代孙。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进士,官至四川盐茶道。为官清廉正直,执法严谨,不畏强暴,人称“黄青天”。因不愿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得罪了权势,黄云鹄的官越做越小,最后辞官返籍。晚年担任两湖、江汉、经心等书院的山长,著有《归田诗抄》《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篇》等,编纂的《粥谱》流传至今。
1898年农历八月十九日(10月4日),黄云鹄因为恶性疟疾逝世。黄侃似乎有一种“恋父情结”,他13岁就失去了父亲,但父亲对他一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黄侃日记》还记载下列情景:
1928年6月22日:今日在伯沆处见《玉井山馆文集》(文二册、诗二册、文续一册)①,开卷即先公同治四年十月所作序,照手写稿模刻。其文诗中涉及吾家者极夥。海秋先生诗文皆安雅峻洁,其哭杨汀鹭诗尤沉痛苍凉,自是咸、同间一名家。妄人李慈铭顾深诮之。予观慈铭生平,大抵以汉学考据、骈文、唐诗办徽褚,然其汉学除獭祭经解外,往往忘忽正文。如云“夏、殷无尸”“《春秋》不书吴子乘卒”(于史亦然,如谓《三国·吴志·步骘传》中载“颍川周昭著书”以下为裴氏注文,而于传后评语竞未寓目),皆极可笑。其骈文袭常州腔调,不古不今,诗本由鸿词人入,毕世无真诣,乃轻忽凌傲,无日不骂人,无人不被骂,而于咸、同朝士尤痛恨,则以慈铭时由诸生为赀郎,于当时科甲中人不胜妒愤也。因其于海秋先生有轻诋语,故于此辨之。
1929年1月11日:恭读先公《易解》豫上六爻辞“冥豫成,有渝无咎”之谊,为之悚然,为之欣然。圣人与显考于我同有罔极之恩已。
1930年2月18日:起,检先公《实其文斋文续钞》卷三《上徐荫轩相国书》,细诵数过,中述所著《易说》大旨,洵非耽于术数、溺于训诂者所能潜心玩味也。
1931年5月3日:得邵伯纲(章)书,求入青溪社,即为致书彼社中人介绍之。邵书外附有曹经沅带来赠我以所藏先公与奎将军手札,及易笏山丈上将军手札,共册叶一开,览之感怆。
展开
目录
引言:作为“国故之魂”的黄侃
生平篇
第一章 黄侃的家世与师承
第一节 黄侃的家世
第二节 黄侃的师承
第二章 黄侃的青少年时代(1886—1911)
第一节 庶孽
第二节 秀才
第三节 造反
第三章 黄侃的壮年时代(1912—1926)
第一节 流动(1912—1914)
第二节 在北京大学(1914—1919)
第三节 在武昌(1919—1926)
第四章 黄侃的最后岁月(1926—1935)
第一节 在北京师范大学(1926—1927)
第二节 在东北大学(1927—1928)
第三节 在中央大学:(1928—1935)
学术篇
第五章 黄侃的小学研究
第一节 黄侃的音韵学研究
第二节 黄侃的训诂学研究
第三节 黄侃的文字学研究
第四节 黄侃小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第六章 黄侃的经子研究
第一节 黄侃的经学成就
第二节 黄侃的解经方法与特色
第三节 黄侃的诸子研究
第七章 黄侃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黄侃与“选学”
第二节 黄侃与“龙学”
第八章 黄侃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黄侃的诗
第二节 黄侃的词
第三节 黄侃的文
第九章 黄侃的学术宗旨与影响
第一节 黄侃的学术宗旨
第二节 黄侃的学术影响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