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至甘至纯:甘草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828052
  • 作      者:
    杨柏灿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柏灿,男,54岁,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3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药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较扎实的中西医基础和较高的科研素质。曾获上海市启明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新药、纳米专项、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先后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并出版专著2本,参编学术专著4本,主编方药学教材。《中药学专论》,副主编教材1本,参与编写教材3本;2014年10月出版通识读本《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2013年,《走近中药》获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获批上海市高校资源共享课,2014年,《杏、林探宝——认知中药》于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慕课平台上线,并在2015年7月上线美国COUSERA平台;2015年,获批中国医学慕课教学联盟《中药学》。
  擅长应用中药调治疗顽固性咳喘、心血管疾病、肿瘤、失眠、多发性溃疡(口腔、胃肠)、出汗异常、大便不调、胆道疾病、代谢性疾病、顽固性头痛、前列腺疾病、多种皮肤病、血尿、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方剂专著中有关甘草的文献,甘草的现代应用与实践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有关资料,着重从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角度,总结甘草的古今应用规律。内容包括甘草的本草沿革、功用特性与产地、功用发微、古今应用规律、应用禁忌与用药安全性、现代实验研究与现代应用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至甘至纯:甘草新论》:
  在饮食烹调中,甘味身兼数职,既能矫味又能调色还能增效,从色泽上激发人们的向往,从口味上抓住人们的食欲,从作用上激发食物的性能。
  3.甘草与烹调《黄帝内经》提出“甘入脾”“甘走肉”“以甘补之”“以甘缓之”;《本草备要》概括“甘者能补能和能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到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景岳全书》中云其“甘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甘草具备典型甘味药物所有性能。
  甘草的甜味容易被人体接受和喜爱,对于儿童尤甚。例如江浙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风俗,为了避免婴幼儿咬手指,同时帮助乳牙的萌出,人们常在婴儿手腕上缚上一段甘草根,作为磨牙棒任由其吮吸。又如许多孩童们钟爱的甜味零食,如用糖汁蜜渍果肉而成的蜜饯,也多由甘草为主调配而成。元代韩奕的《易牙遗意》中曾记载了制作糖橘、糖梅、糖林檎的方法:“用盐少许以甘草末略以汤浸物取起干以火熏之。”明清时期以后,广东地带流行其广式凉果,多数也是由甘草调配加工制成的。甘草的甜味为什么这么受民众欢迎,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饮食各个环节呢?这是由于甘草之“甘”有其独特之处。
  (1)矫昧:甘草是常用矫味剂,这归功于它的独一无二调和之性。调和既是它的一个药用功效,同样在饮食里也发挥着优势。
  甘草的矫味之一在于擅长缓味。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的以“葱姜掺以甘草和面”制作的通神饼,是冬季用来御寒的上佳点心,其中利用了葱和姜的辛辣发散之性,能够解表散寒、御寒保暖。但是同样因为葱姜的辛辣刺激,口味不怎么好吃,让人望而却步,并且食之容易对味蕾甚至是脾胃有损,这时配伍甘草简直为点睛之笔,一来缓和葱姜的刺激,二来甘草还能护胃和中,大大增加了通神饼的可口程度。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甘草沿革
第一节 甘草的本草沿革
一、甘草实名考证
二、甘草产地变迁
三、甘草品种考证
四、甘草炮制方法
五、甘草的性能
第二节 甘草的功效运用沿革
一、先秦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五代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近现代

第二章 甘草的文化属牲
第一节 甘草的药名文化
一、“甘”与甘草
二、“国老”与甘草
三、文学作品与甘草
第二节 甘草的哲学思想
一、正名与甘草药名
二、阴阳学说与甘草
三、五行学说与甘草
四、中和之道与甘草
第三节 甘草的饮食文化
一、维生文化与甘草
二、养生文化与甘草
三、区域饮食文化与甘草

第三章 甘草功效发微(一)
第一节 补益
一、补心
二、补肺
三、补脾
四、补肝
五、补肾
六、助阳化阴
第二节 解毒
一、解热毒
二、解食毒
三、解药毒
四、解胎毒
五、解蛇毒和蛊毒
六、解癌毒
第三节 止咳
一、祛痰止咳
二、利咽止咳
三、清肺止咳
四、补肺止咳
五、散寒止咳
第四节 缓急
一、缓急止痛
二、缓急舒筋
三、缓急安神
四、缓急解热
第五节 调和

第四章 甘草功效发微(二)
第一节 甘草调和的含义
一、调和的含义
二、甘草“调和”的名称
三、甘草调和的实质
第二节 甘草对药物性能的调和
一、调和药性
二、调和药味
三、调和升降浮沉
四、调和归经
五、调和润燥
第三节 甘草对药物功效的调和
一、增效
二、缓效
第四节 甘草调和的影响因素
一、甘草的性能与调和
二、甘草的功用与调和
三、甘草的应用与调和
四、甘草的生物特性、产地与调和

第五章 甘草古今应用规律
第一节 甘草剂的分布规律
一、历代甘草剂的比例
二、甘草剂的分布规律
第二节 剂型规律
一、剂型与朝代的关系
二、剂型规律探讨
第三节 炮制规律
一、炮制与朝代的关系
二、炮制规律的探讨
第四节 用量规律
一、用量与朝代的关系
二、用量规律的探讨
第五节 配伍规律
一、配伍与朝代的关系
二、配伍规律的探讨
第六节 病证规律
一、病证分布与朝代的关系
二、病证规律的探讨

第六章 甘草应用禁忌
第一节 甘草的病证禁忌
一、中满忌甘草
二、呕家酒家忌甘草
三、痰饮水湿忌甘草
四、下焦病证慎甘草
第二节 甘草的配伍禁忌
一、十八反之反甘草
二、海藻反甘草
三、大戟反甘草
四、甘遂反甘草
五、芫花反甘草
六、结语
第三节 甘草制剂的使用禁忌
一、临床常用的甘草制剂
二、单用甘草制剂禁忌
三、甘草制剂联用西药禁忌
四、合理使用甘草制剂的建议
五、结语

第七章 甘草的现代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甘草的主要成分研究
一、三萜皂苷类
二、黄酮类
三、其他
第二节 甘草的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
一、抗病毒
二、抗菌
三、抗炎
四、消化系统的作用
五、免疫调节的作用
六、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七、抗肿瘤、抗突变
八、祛痰止咳平喘
九、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十、解毒
第三节 甘草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谢和排泄
第四节 甘草的安全性研究
一、急性毒性
二、慢性毒性

第八章 甘草的现代临床应用
第一节 甘草汤剂及其提取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一、甘草汤剂的临床应用
二、甘草提取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甘草复方的临床应用
一、炙甘草汤
二、芍药甘草汤
三、甘草泻心汤
四、甘麦大枣汤
五、大黄甘草汤
六、甘草附子汤
七、甘草干姜汤
八、桂枝甘草汤
九、桔梗汤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