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power, community and relig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29420
  • 作      者:
    宋燕鹏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是一部历史学专业训练背景的、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历史人类学的专题研究论集。涵盖领域从华人甲必丹到领导权,从方言群到会馆,从法师、寺庙到九皇大帝,从对马来西亚华社个性化的观感到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一般性观察和讨论等等。选题专门,并紧扣学界关注热点;行文写意,而不失流畅,值得嘉许。
展开
内容介绍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是作者宋燕鹏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学术论集。作者并未对马来西亚华史进行面面俱到的铺陈,而是选取了华人社会权威、华人社群和华人信仰三个领来选择角度做专题研究。其中,华人社会权威选取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和青云亭主为研究对象,华人社群选取吉隆坡福建人为研究对象,华人信仰则选取高僧德、汉传佛教寺院和华人神庙为研究对象,代表了作者研究选题的主要方面,涵了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三个主要维度。此外,三篇书评也体现出作者对马来西亚人史研究路径的一些思考。附录为作者在马来西亚报章上所发表的书评,对研马来西亚华人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薛佛记在马六甲地位的经营
  尽管1841年时,作为永春人领袖的陈巨川担任亭主,但在漳州人集团力量强大的局面下,其地位并不稳固。而随着薛佛记回到马六甲,更加剧了这种局面的复杂性。薛佛记是漳州府漳浦县人,他在新加坡开埠以后就已经过去那里,1826至1827年间,当新加坡殖民政府首次为私人颁发商品土地证时,他就是最大的华人地主,其名下有七块土地。②新加坡漳州集团在与永春及泉州集团的关系中保持了一定的团结,但在这种团结的背后,其小集团之间却引起了竞争和摩擦。漳州集团以县为主划分为三个主要小集团:以薛佛记为首的漳浦小集团,以陈笃生、陈金钟及颜永成为首的海澄小集团,以及以章三潮及其儿子章芳林为首的长泰小集团。这些小集团的权力分配,更多地取决于它们各自领袖的势力和影响,而不是人数上的优势,但人数却是权力延续到下一代的保证。在1819年到1839年的早期新加坡,漳浦小集团显然统治着漳州集团和福建帮。这在1828年建立恒山亭义琢时已得到证明。其领袖薛佛记无疑是操纵这次活动的主要推动力量。薛福记以捐款764.20元叻币而高居捐款芳名录榜首;他的名字独一无二地出现在1830年所立的第一块碑铭上,以及出现在挂于义壕的殡仪馆的第一块匾额上。恒山亭不仅仅是一块义琢:它不仅管理与丧葬有关的事情,而且也管理整个福建帮的事务。它还处理与来自漳州和泉州的闽商的事务,这两地的帆船经常访问新加坡港。不过,漳浦小集团的领导地位维持不到20年。到1840年时,漳州集团和福建帮的控制权转到了海澄小集团的手中。一般认为这个转变是以1839年薛佛记回到马六甲为标志。其实这是想当然地认为首任青云亭亭主梁美吉1839年去世后,薛佛记回马六甲接任亭主了,因为日后青云亭亭主的谱系就是这样认为的。一般人皆只看他在新加坡,或者离开新加坡后到马六甲的活动。但事实上,薛佛记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就在马六甲和新加坡两地皆有经营。他自1820年以后长期两地往返,全力经营新加坡的生意,同时也并未放弃自身在马六甲华人社会中地位的经营。
  薛佛记名字最早出现在青云亭,是在1826年冬他为青云亭贡献石案一座。上有题记:“福建省漳州府漳蒲邑东山社沐恩弟子薛佛记答谢。”③1831年,三宝山墓地除草捐赠时,他独自捐30盾,名列梁美吉之后位居第二位。1832年农历八月,他为青云亭捐钟一座,题记云:“浦邑东山社弟子薛佛记敬奉。”“浦邑”就是漳浦县。此时他在新加坡正处于鼎盛期。相比同时期马六甲华人,青云亭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的活动属他的最多。但是在1841年陈巨川任亭主的那次捐赠中,薛佛记分文未出,这与其一贯积极参与的作风大相径庭,着实令人奇怪。但薛佛记于1840年后回到马六甲,势必引起以陈金声为首的永春集团的警惕,而薛必定也意识到此点,因此在陈金声主导的活动中,他有意回避,以免引起正面冲突。
  ……
展开
目录
由碑铭看1800年前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一、1800年前后马六甲的形势
二、1800年以前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三、1800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四、19世纪初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终结
结语
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领导权的式微与再造尝试
一、首任青云亭亭主梁美吉及其时代
二、权力的隐喻:亭主薛佛记(文舟)对甲必丹的奉祀
结语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
——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一、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府(州)籍贯分布
二、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县级籍贯分布
三、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籍贯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结语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一、关注华南政局
二、拥护国民政府
三、欢迎国内政要
四、关注福建事务
五、赞助文体教育
六、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中国认同的
发生原因
结语
融熙法师
——从华南才子到南洋僧侣
一、马来亚大学线装书中的佛教典籍
二、汤雪筠——动荡时局中的华南才子
三、从汤雪筠到融熙法师——香江因缘
四、南洋初定居——新加坡
五、落地生根——吉隆坡
六、慧命延续——马来西亚佛学社
结语
佛寺耶?非佛寺耶?
——大马汉传佛教寺院类型的历史学考察
一、早期民间神祗居主的寺院
二、19世纪末单纯佛寺的出现——极乐寺
三、借助民间神祗来吸引信众——变化中的佛寺
四、由僧人管理的特殊祠庙
结语模糊的界限
大马汉传佛寺公益活动的历史学考察
——兼与华人神庙公益活动的比较
一、20世纪大马公益体系的变革
二、大马佛教公益的百年变迁
三、大马佛寺公益的个案考察——八打灵观音亭
四、大马佛寺公益与华人神庙公益的比较
结语由理论到实践的佛寺公益
浮动界限、认同和忠实性
——槟城浮罗山背福灵坛九皇爷神诞巡境之意义
一、槟榔屿之九皇大帝信仰
二、浮罗山背的华人社群与信仰空间
三、浮罗山背之福灵坛与九皇大帝
四、福灵坛九皇诞巡境游神之活动
五、福灵坛九皇诞巡境游神之意义
结语
区域社会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读《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琢与地方拓殖史》有感
一、历史学的基本技能: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一
二、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二
三、区域的视角: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三
结语
开辟早期马六甲华人史研究的新局面
——《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读后
一、墓碑: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
二、中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
三、籍贯: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集录》籍贯商榷
结语
开辟大马半岛华人区域史研究的新领域
——《东海岸潮州人移殖及会馆史略》审查报告
一、区域:大马华人社会发展的舞台
二、方言群与会馆:大马华人社会发展的主角
三、文化互动:大马华人社群发展的必要面相
结语
附录(报章书评)
走一段记忆里的槟城之旅
谁的槟榔屿,谁的城
当历史远去,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槟榔屿日常生活史的文学书写
体会前辈高山仰止的学术
大马华人社群史研究新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