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性、媒介化与城市造像: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
显然,作者的意图是,上海的“西化”和林立的摩天楼对于“乡土中国”来说,带来了一种“吞噬”的可怖之感,也预示着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不可逆转。30年代的上海,其繁华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而摩天楼正是彰显其“摩登”的一道亮丽风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层建筑首先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其中1985年建成的深圳国贸大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大楼,楼高160米,被冠以“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这时的高层建筑多用于办公和商业用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在很多的中国城市也开始出现高层住宅。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的高层建筑已超过7000幢。不仅在大城市,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普通市民也搬进了配有电梯的“小高层”。数量如此庞大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肌理与结构,城市向垂直空间发展已成趋势。90年代以来,中国的“摩天楼”一再刷新着高度,炫耀着一个城市的发达与富贵,加深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度,代表性的有上海的金茂大厦、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排名前20位的摩天楼,仅中国就占据了13座(包括香港和台湾2座)。甚至有人断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摩天楼,便不足以成为国际都市。这是一种“离地美学”或是“高度美学”的建筑体现,“高度”成了一种美学象征或是美学炫耀,高度似乎代表着现代生活的一种神奇的力量,经由这种力量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