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空间性、媒介化与城市造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8569
  • 作      者:
    徐国源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国源,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与大众文化、新闻理论与实务。2007—2008年在韩国蔚山大学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传播的文化修辞》、《当代传媒生态学》、《草根传播与乡村记忆》、《深度报道:理念与操作》、《当代新闻采访写作》、《中国朦胧诗派研究》、《北岛评传》、《丰子恺传》、《周作人传》等,在《国际新闻界》、《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诗歌、散文50多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空间性、媒介化与城市造像: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立足于城市化社会背景下作为物质性和象征性交织的城市空间,深入到城市日常生活层面,突出城市与文学、媒介相互结构与建构的研究视角,对中国城市观的迁移、城市媒介化、城市审美文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对现代化思路下过度理性化的城市功能主义思路提出挑战,正视城市水泥中个体灵魂及诗意审美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空间性、媒介化与城市造像: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
  显然,作者的意图是,上海的“西化”和林立的摩天楼对于“乡土中国”来说,带来了一种“吞噬”的可怖之感,也预示着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不可逆转。30年代的上海,其繁华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而摩天楼正是彰显其“摩登”的一道亮丽风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层建筑首先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其中1985年建成的深圳国贸大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大楼,楼高160米,被冠以“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这时的高层建筑多用于办公和商业用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在很多的中国城市也开始出现高层住宅。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的高层建筑已超过7000幢。不仅在大城市,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普通市民也搬进了配有电梯的“小高层”。数量如此庞大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肌理与结构,城市向垂直空间发展已成趋势。90年代以来,中国的“摩天楼”一再刷新着高度,炫耀着一个城市的发达与富贵,加深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度,代表性的有上海的金茂大厦、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排名前20位的摩天楼,仅中国就占据了13座(包括香港和台湾2座)。甚至有人断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摩天楼,便不足以成为国际都市。这是一种“离地美学”或是“高度美学”的建筑体现,“高度”成了一种美学象征或是美学炫耀,高度似乎代表着现代生活的一种神奇的力量,经由这种力量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
  ……
展开
目录
导论 “城市转向”与城市文化诗学
第一编 城市风景:空间、语法和意象
第一章 城市构造和“语法”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
第三章 “空间性”与城市意象

第二编 诗性空间:“隔岸”的文学之城
第四章 文学:走进城市频道
第五章 “镜中之镜”与文学之城
第六章 城市“病理学”及文学招魂

第三编 奇观空间:“魅惑”的媒介之城
第七章 “媒介之城”及认识论
第八章 快城快客:城市化进程中的媒介
第九章 媒介城市第一空间——新闻中的城市叙事
第十章 媒介城市第二空间——想象性的城市表述
第十一章 媒介城市第三空间——结构与建构的媒介与城市生活

第四编 “美好城市”:重构城市美学
第十二章 美好城市:城市理论的探索与实验
第十三章 城市:以“人”为尺度的“幸福空间意象”
第十四章 重构城市美学:从“城市美化”到“生活美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