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摄大乘论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6085809
  • 作      者:
    王健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健,一九五七年生于北京市,一九九二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已出版著作有《中国明代思想史》《源头活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摄大乘论》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著之一。追其源应当是《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摄大乘品”,《摄大乘论》之名即由此而来“摄”为统摄,本论主要叙述以境、行、果的十殊胜,统摄大乘佛法要义。


展开
精彩书评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原典

斥偏浅第二①习佛不了义教者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②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③显性教。此一在第三篇中④。

一、佛为初心人⑤,且说三世业报⑥,善恶因果,谓造上品十恶⑦,死堕地狱⑧,中品饿鬼⑨,下品畜生⑩。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常,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吐番散手而垂,皆为礼也。令持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噉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谓现报、生报、后报。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若此眼、耳、手、足能造业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阂,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此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若言死后更有身者,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译文

依照佛教的教义,由浅入深,大略可分为五个层次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一、佛陀为最初发心修行的人,只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业报和善因善报、恶因恶报的教义,说如果造最严重的十恶之罪,死后便堕入地狱,其次流转为饿鬼,如果罪业较轻,则变为畜生。从这层看,佛陀的教义很类似于世俗儒教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人伦规范。佛教徒要求能遵守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噉肉,才能免予三途之苦,死后再转生为人。如果能修持十种善行以及布施、持戒,死后则可转生于六欲天。如果修习色界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的四种空定,死后则可转生于色界和无色界天,所以把此种教义叫作人天教。按照此教的教义,因业是死后流转的根本。

现在我们对此教的教义加以诘难既然由于所因业的不同,而分别流转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等五道之中,那么不知是谁在造业因?又是谁在受果报?如果说我们的眼、耳、手、足能造作因业,那么刚死的人,其眼、耳、手、足宛然尚在,怎么看不到其见闻造作?

如果说心在造作业因,那么心又具体指什么?如果指肉体之心,肉体之心是有形质的器官,系附藏于身内,怎么能迅速进入眼、耳之中,并令其能辨别是非善恶?如果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又凭什么来决定行为的取舍?而且心与眼、耳、手、足都归属色法,有质碍之性,怎么能内外相通,相互应接运为,共同造作业缘?

如果说只是喜、怒、爱、恶等感情发动身口,令其造业,那么喜怒等感情忽起忽灭,本身就没有实在的自性,怎么还能作为主宰去指使身口造作业因?

如果说不应像这样步步推论,一切都是我的身心共同造作业因,那么此身灭后,谁来承受这业因的苦乐果报?如果说人死之后,由别的身心来承担,难道有今日身心造罪作福,而让后世其他身心受苦受乐的道理吗?

据此可知,修福德的人十分不幸,而造罪恶的人则十分幸运,为何业报之理这样不公平?通过这些可以推知,只是修习人天教,虽然能使人相信业果报应,却仍不能了解存在的根源。

 


展开
目录

题 解 001

经 典 025

1 序 027

2 斥责迷惑的固执指学习儒、道的人 034

3 斥责偏浅的教义指修习佛学

  而不了解教义的人 046

4 直接显示一切存在的真源指了知佛教

  教义的实教 076

5 会通本末各教 083

源 流 095

解 说 105

附 录 113

参考书目 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