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力:星云大师,圣严法师,杜继文、方立天、赖永海,王志远,葛兆光等海峡两岸百余位大德和权威学者编撰,难以复制的作者团队。
2.内容力:传统佛学的精华书,深入浅出的工具书,学佛入门的指引书,解深入密的参考书。既不失“大藏经”法味,又能收纳经典的要义。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简称为《释禅波罗蜜》、《禅波罗蜜》、《渐次止观》、《次第禅门》。凡十卷,是隋代天台智顗(智者大师。公元五三八——五九七年)撰述,弟子法慎记成三十卷,其后灌顶(公元五六一——六三二年)再加以编辑整理删定成十卷,目前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成立的时间,是智者大师在金陵(南京)的八年之间(公元五六九——五七五年)所完成的前期代表著作之一。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将禅定法门的修行系统,由浅渐次入深的加以组织与建构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在中国佛教禅定学的发展史上,对于理论与实践禅修并重的观点来看,可以算是结合了小乘与大乘禅观的权威代表性著作,也可以说是原始的印度佛教禅定学结合了后期的大乘佛教的禅定学,经过了智者大师的努力,融和成兼具有中国佛教特色与完密系统的禅定学,此书的价值,不言可喻。
今据正禅①而论,但说有四:第一,释初禅修证,如经偈②说: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生及喜乐,
是人入初禅。已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定!
如人大热闷,入冷池则乐。如贫得宝藏,
大喜觉动心,分别则为观,入初禅亦然!
依此偈中,具明修证初禅之相,但意难见。今当分别就明初禅中,开为三别:第一,释名。第二,明修习。第三,明证相。
第一,释名:所言初禅者,禅名支林③。行者初得支林之法,故名初禅。复次,觉观等法,名之为支。行者修初禅觉观之法,必于前发,故说觉观,名为初禅。
问曰:若言在前发得,故为初禅者,欲界、未到地④(定),最在前发,何故不得受初禅之名?
答:禅名功德丛林⑤。欲界、未到等,未有功德支林之法,虽复前发,不名初禅。复次,《摩诃衍》⑥说,欲界、未到、中间,智多而定少,是处非乐,既非正地,是故不得受初禅之名。复次,言初禅者,亦名“有觉有观三昧”,为有人疑言,觉观心中无定,是故佛说觉观三昧。《地持论》⑦说:名觉观俱禅,此禅发时,必与觉观俱发,亦名圣说法定。此定内有觉观,语言道未断,故与说法之名,如是等种种名字不同。
第二,明修习。复开为二:前明所修之法,后辨能修之心。第一,明所修法者,即是“阿那波那”⑧,为修习根本初禅之法。就中即有三意:一、释息名。二、辨息相。三、明用息不同。
第一,所言“阿那波那”者,此是外国语,秦言⑨阿那为入息,波那为出息。《安般守意三昧经》⑩言:“安”之言生,“般”之言灭。若约息生灭明义,如上说。若约心生灭为语,是则不定。今用入出息为正番⑪。二、辨息相中,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分别四种之相,具如调息中说。但数风则散,数喘则结,数气则劳,数息则定。行者应当舍三存息,善取不声,不结⑫,绵绵若存、若亡之相而用之。三、明用息不同者,一师教系心数出息,所以者何?数出息,则气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易入三昧。有师教数入息,何故尔数入息?一者易入定,随息内敛故。二断外境故。三易见内三十六物故。四身力轻盛故。五内实息贪恚故。有如是等胜利非一,应数入息。有师教数入出无在,但取所便而数。无的偏用,随人心安,入定无过。即用三师所论,皆不许出入,一时俱数。何以故?以有息遮病,生在喉中,犹如草叶,吐则不出,咽则不入,此患生故。又师依四时用数,今所未详。
题 解 001
经 典 011
1 卷五 013
四禅 013
2 卷六 099
四无量心 099
四无色定 145
3 卷七 183
六妙门 183
十六特胜 200
4 卷八 238
修证通明观 238
源 流 305
解 说 311
附 录 319
参考书目 351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