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了军中有人暗通袁绍的一批信,这些人心里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尽焚之。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与袁绍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愿意为其尽忠效命,同时也使曹操在众人面前树立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
曹操带兵入冀州的时候,许攸纵马来到曹操身旁,当着众人的面问曹操:“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门?”这句话有两点让人无法忍受,一是直呼曹操的乳名,没有一点上下尊卑之序;二是他把打败袁绍,占领冀州的功劳归为己有,让其他文臣武将作何感想?而曹操听了这句话后仅是付诸一笑,正是因为曹操有这样的风度,所以他团结的人越来越多。
曹操在用人上也非常讲究民主,每次征战前,都召集大家集思广益,让部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看有没有跟自己的观点相符的,他从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束缚部下的思想。曹操每当对军国大事做出决策时,都要征求部下的意见,这是他的事业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在权力至上的当时,以一个拥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
引进人才。为引进人才,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招募各方英才。甚至提出对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的用人尺度很宽,所以他招纳的人才也特别多。被他称为“张良”的荀或以及才华出众的郭嘉都先后从袁绍那里来投奔他;跟杨奉作战时,他得了徐晃;攻打徐州时,他从被俘人员中挑选了张辽;在“官渡之战”中,把张邰弄到手,这些人都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了大功,成了他的骨干力量。
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军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正在忧愁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