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理科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3190
  • 作      者:
    孟凯韬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哲理科学”是作者继思维数学、哲理数学和阴阳五行数学之后,首次提出的第四门新学科.但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也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一门以辩证思维为主导,对哲理进行论证,涉及自然、社会、人生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包含一个学科群的大科学.其宗旨在于,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哲学思辨”层次转化到“科学实证”层次,由原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跃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完成人类认识史上一场革命.《哲理科学概论》内容涉及面广泛,所有内容都以作者所发现的世界十二大规律——特别是其中决定世界万物发展变化总体趋势的顺逆转化规律、物极必反规律和统摄世界万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消长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贯通为一.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和读懂《哲理科学概论》的诀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哲理科学的立论基础
  1 阴阳五行的原始意义
  早在中国文字之父伏羲之前出现的河图(见图1)是阴阳五行的源头. 河图所揭示的是大气以中气为“枢轴”进行阳气由右向左升、阴气由左向右降而进行“圆运动”的规律. 阳即太阳照射到地面的光和热;阴即阳的反面;中气即阴阳交合之气. 河图上虽无文字,但按照中国“面南称尊”的习惯,图中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 图中,白圆点表示阳,黑圆点表示阴,白圆点与黑圆点并列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央5个白圆点表示中气,中圈的圆点个数既表示顺序(几个圆点表示几)又表示升(左边3个白圆点)、降(右边4个黑圆点)、浮(上方2个黑圆点)、沉(下方1个白圆点). 该图的象征意义在于,按照1—3顺序左旋依次生成木和火,分别用外圈左边的8个黑圆点和上方的7个白圆点表示;按照2—4顺序右转依次生成金和水,分别用外圈右边9个白圆点和下方6个黑圆点表示;由中气生成土,用围绕中央的10个黑圆点表示.
  以上所说升、降、浮、沉,都是指“气”而言.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但中国古人对气的认识,与西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方注重它的结构与成分,即将它分成氧、氢、氮、碳四种;中国古人则只注重它的功能和作用,即氧上升、氢上浮、氮下降、碳下沉,并从升降区分出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也即氧、氢、氮、碳中和之气),乃是阴阳升降的枢轴.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半升则为木;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半降则为金. 阳升、阴降,原本是直上、直下,但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发生弯曲而进行圆运动. 因此,河图实际上揭示出大气进行圆运动的客观规律.
  大气升、降、浮、沉的圆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然而在一天、一月、一年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其意义则不相同. 就一年而言,若分成春、夏、秋、冬4个阶段,那么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 但对一年并不限于分为4个阶段,还有一种分法,就是分成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于是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运,每运各占一年的五分之一. 还有另一种更细的分法,即将一年分成24个阶段,这就产生了24节气. 此外,还将一年分成12个月,将一天分成12个时辰,依次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
  由此可见,阴阳的原始意义即对太阳的向、背. 阴阳二气就属性而言,是清者为阳,浊者为阴;就功能而言,是升者为阳,降者为阴. 五行的原始意义即,阴阳二气周期性相对变化的5个不同的阶段:阳气由右向左升化为火,半升则为木;阴气由左向右降化为水,半降则为金;作为阴阳二气升降枢轴的中气(即未分阴阳的混沌之气)化为土.
  2 阴阳五行的引申意义
  由于中国先者注重功能和作用,而不注重结构和成分,所以,阴阳被引申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同样,五行并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指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木气具有疏泄作用;火气具有宣通作用;土气具有运化作用;金气具有收敛作用;水气具有封藏作用. 因此,五行的引申意义即5种不同的功能或作用. 这样一来,就可根据诸多事物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及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事物纳入五行的范畴,通过五行的相生(补其不足)、相克(制其太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故而阴阳五行被赋予哲学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按照阴阳的引申意义,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不能纳入阴阳范畴的事物. 譬如就气温而言,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就气候而言,晴朗为阳,淫雨为阴;就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就白昼而言,上午为阳,下午为阴;就四季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就明暗而言,光明为阳,黑暗为阴;就空间而言,上和外为阳,下和内为阴;就方位而言,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就物质形态而言,气态为阳,液态和固态为阴.总而言之,凡是运动的、积极的、向上的、外向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消极的、下降的、内向的、寒冷的、黑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划分具有相关性和普遍性.一方面,凡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均属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务必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譬如就人的性别而言,女为阴、男为阳;而就人的性格而言,则是柔为阴、刚为阳.虽然女性性格多柔,男性性格多刚,但也不能排除例外的情况.另一方面,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或者同一个事物的内部,其各自的特性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分析.
  阴阳的划分也具有相对性.凡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是可以转化的.譬如白天相对于晚上而言,晚上为阴、白天为阳;但属于白天的下午相对于同属于白天的上午而言,则是下午为阴、上午为阳.
  阴阳的划分还具有继续性, 即阴和阳还可各分为阴、阳.譬如就人体而言,内部属阴、外部属阳.但脏和腑同属于体内,则是脏为阴、腑为阳.脏和腑还各有阴、阳之分.
  按照五行的引申意义,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只要具有上述五种功能或作用,都可将其及与其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纳入五行的范畴. 这样一来,就将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如下表所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有直接归类的,又有间接推衍的.其中,属于直接归纳的有五气、五味、五季、五化和五脏;属于间接推衍的有五腑、五官、五体、五液、五声、五音和五志.
  3 哲理数学意义上的阴阳暨世界十二大规律的发现
  元气是生命的本始,是处于浑沌状态的气,发生两极分化则为阴、阳. 阴阳概念源于太阳的向、背(向阳为阳,背阳为阴),引申为一个整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基本属性. 整体发生变化,即阴阳两种属性发生变化.
  定义1 假定 是任意一个整体, 为阳, 为阴, 和 分别为 和 在 中所占的比重(或曰 对 和 的隶属度),则有
  .
  而 较 明显的程度即
  ;
  较 明显的程度即
  .
  和 分别称为 的以 和 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整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即主导属性明晰度发生变化.
  因为0≤ ≤1,0≤ ≤1,所以
  -1≤ ≤1,
  -1≤ ≤1.
  显然,1和-1分别是 的上极限和下极限.
  如果以通过半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两圆的交点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别表示1和-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反时针方向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1,再转为单调减少至0.5,从而 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周和右下半圆周所连成的S形弧线所示;当x 从 0.5 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少至 0.5 时,y 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 0.5,从而 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周和右上半圆周所连成的 S 形弧线所示:
  图2
  (一)对立统一规律与三五生成规律
  图2显示,以时间轴为界,其上方的弧线均表示正数,其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时间轴与弧线的交点表示数0. 这意味着 因 和 大小的不同分为两个方面,此即所谓“一分为二”. 然而,只有当 和 为1和-1时, 对于 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 对 的隶属度均不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 这可称之为“对立统一规律”. 它可以概括地表述为: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且对于这两种基本属性而言,只有在极限情况下,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其余都是“亦此亦彼”的,“一分为二”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由图2还可以看出,刻画 和 的弧线在中点处相交并被时间轴分成上下两部分. 所以,就整体而言,弧线被分成5部分,交点处是其公共部分. 这意味着,只要整体发生两级分化,必然出现介于中间的第三种状态. 以此为中介,两部分又各被分成两部分,因此,共有5部分. 这可称之为三五生成规律. 它可以概括地表述为:
  整体发生两极分化,必然出现中间状态,故为三部分;两极再发生分化即成为五部分.
  (二)消长对称规律与正反相抵规律
  因为 和 的变化刻画出 的两个方面发展变化的规律,而 ,又因为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意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而刻画 和 的弧线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所以意味着消长是同时发生的. 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
  另一方面,由图2可见,对于 〔或 〕的弧线上任意一点, 〔或 〕的弧线上关于时间轴与之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此其和为0. 这意味着正反两个方面相互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哲理科学的立论基础
1阴阳五行的原始意义
2阴阳五行的引申意义
3哲理数学意义上的阴阳暨世界十二大规律的发现
(一)对立统一规律与三五生成规律
(二)消长对称规律与正反相抵规律
(三)顺逆转化规律与物极必反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与分浑交替规律
(五)差异永存规律与性状无穷规律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
4哲理数学意义上的五行
5同一性和对立性的定量研究
第二章世界十二大规律的科学证据
1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证据
2三五生成规律的科学证据
3消长对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的科学证据
4顺逆转化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的科学证据
5质变量变规律的科学证据
6渐变突变规律的科学证据
7分浑交替规律的科学证据
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证据
9差异永存规律和性状无穷规律的科学证据
第三章世界十二大规律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1顺逆转化、物极必反规律决定世界万物发展的总趋势
2消长对称、正反相抵规律统摄世界万物发展的全过程
3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方式、过程和深度
4世界万物的演化过程、性质和关系
第四章世界十二大规律的人文和科学意义
1世界十二大规律的人文意义
2世界十二大规律的科学意义
3一门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大科学--哲理科学
第五章哲理科学的公理体系、符号体系和推演规则
1哲理科学的公理体系
2哲理科学的符号体系
3哲理数学的推演规则
(一)不足者补之,太过者泻之
(二)阴阳盛虚关系
(三)滋阴与补阳和泻阴与泻阳
(四)正与邪的非相容性
(五)邪实则祛之,正虚则补之
(六)扶正与祛邪
第六章哲理名言剖析
1关于中庸之道
2关于祸福吉凶
3关于宇宙万物的本原
4关于发展速度
5关于逆境造就人才
6关于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古今聚讼辨析
1关于人性善恶之辨
2关于义利之辨
3关于名实之辨
4关于礼法之辨
5关于有无之辨
6关于理欲之辨
7关于对立统一之辨
8否关于人体科学之辨
第八章中医科学原理
1阴阳五行生理公式暨天人相应圆运动图
2取法自然,遵从规律
3抓住关键,参透根本
4安内御外,邪无所居
5治此及彼,一举两得
6治有先后,不可违逆
7治此顾彼,病邪尽去
8分清宜忌,确保无虞
9谨记务必,治无不力
10可与不可,不得颠倒
11必与不必,也须知悉
12罔顾前提,徒劳无益
13轻重缓急,不可不虑
14审明证候,区别假真
15明察异常,救治于危
16用药适度,及病则已
17区别主次,抓住重点
18比较伯仲,从优而为
19用药治病,须明其理
第九章社会科学原理
1人类社会何以形成
2社会缘何如此复杂
3社会绝对平等缘何永远难以实现
4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5社会文明包括五个方面
6五行系统是最佳的社会组织形式
7关联偏差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8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公正
9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方式在于协调而非武力
10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十章治国科学原理
1治国与中医治病具有同一性
2文化和人才是强国之本,资源和能源是发展之基
(一)文化和人才是强国之本
(二)资源和能源是发展之基
3国家富强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诸系统平衡和协调
4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五大文明平衡和协调
5限制公权力和惩治腐败是政通人和之保证
6公正和平衡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基本条件
7逆势向上、顺势而为是国家历久不衰之策
8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非科学治国莫属
9体制改革和文化复兴是国家中兴之望
第十一章经济科学原理
1人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2经济活动客体的演化遵循三五生成规律
3需求与供给是消长对称的
4人的兴趣爱好的复杂性决定了需求的多样性
5文化程度和贫富差异决定了需求的层次性
6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7发展经济对于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正反相抵的
8政治与经济相互促进和制约
9经济周期律
10经济的危机与复苏
11经济系统的五行管理体制
第十二章思维科学原理
1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
2对称思维和逆向思维
3辐射思维与辐辏思维
4灵感与顿悟
5思维定势与奇思妙想
6思维方向的转换和调整
7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8思维的源泉永不枯竭
9思维与实践
10思维成果的深化和发展
11思维与健康
第十三章人生科学原理
1廉耻诚信统心田,为人处事有底线
2孝悌忠恕行规范,家和人敬问心安
3人有两极与中间,分为五类可盖全
4伟人事业永为念,凡人挣钱与花钱
5壮老病死人难免,返老回青可实现
6趋利避害人皆盼,顺其自然方周全
7量入为出图长远,安贫乐道心地宽
8不卑不亢不招怨,淡定自若福寿全
9生克相抵是福源,顺逆交替乃自然
10起居定时食无偏,心态平和体自健
11高人为友益匪浅,有名无德当避远
12逆境积累顺境展,起伏跌宕铸伟男
13人生愁烦有其源,狂妄消沉两道坎
14得失成败皆等闲,从容面对心坦然
15取决于己力用全,取决于人不为念
16推心置腹遂人愿,求助当以人在先
17名利贪欲祸之源,坑蒙拐骗乱人寰
18得此失彼乃必然,追名逐利得其反
19修身养性除杂念,心底无私天地宽
20与世无争人不怨,宽厚仁爱享天年
21世态炎凉人两面,善报恶报皆有缘
第十四章事理科学原理
1逆势求进谋长远,顺势求解多胜算
2寓逆于顺势化缓,逆势之举不再难
3顺势行之路平坦,逆势行之有风险
4逆可为之顺亦然,顺势无为逆休言
5逆势可向顺势转,具备条件是关键
6消长与共正拮反,相容相斥两相连
7恪守中道智慧添,万事皆宜无祸端
8量变积累生质变,好事坏事理皆然
9万事常态皆自然,知常可以察其变
10若现异象有异变,即应防患于未然
11急功近利祸难免,循序渐进方周全
12人为分化多弊端,良莠颠倒秩序乱
13对立统一类万千,相反对称可盖全
14证有容易证无难,否定存在休妄言
15缩小差异犹可念,欲求全同难实现
16求同别异类乃建,条分缕析规律显
第十五章教育科学原理
1教育功能在塑造,五种能力不可少
2因材施教重爱好,事半功倍成效高
3寓教于乐多动脑,转逆为顺出奇招
4循序渐进根基牢,揠苗助长竟早夭
5勤动手笔多思考,手脑并用效率高
6学习过程谋创造,创新促学有奇效
7学新思旧作比较,形成体系方牢靠
8不论知识多与少,融会贯通至重要
9课程门类应较少,重在基础与精要
10何以不断有创造,哲理数理相融合
11知识关联成网络,兼容并蓄利于教
12应试教育铸大错,难育全才损大脑
第十六章军事科学原理
1军事可借助"象数结合的世界全息太极图"进行研究
2从三五生成规律分析决定战争胜败的要素
3顺逆转化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在军事上的应用
4使敌发生顺势变化,变逆势攻之为顺势取之
5敌弱我强当采取速决战,敌强我弱当采取持久战
6消长对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在军事上的应用
7知敌之所短,当采取"正反相抵"之策
8知敌之所长,当避免"正反相抵"发生
9事理科学原理也适合于军事
第十七章数学发展趋势和无穷概念探索
1数学的形成和发展机理
2数学危机的出现和解决
3数学分支的形成机理
4数学方法的共存与互补
5传统数学的局限与哲理数学的兴起
6关于无穷大量的唯一性
7关于无穷小量的唯一性
第十八章自然科学发展趋势及其负面影响和危机
1学科体系的形成遵循三五生成规律
2研究内容的扩充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和分浑交替规律
3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4自然科学发展的三种境界
5自然科学的负面影响和毁灭性危机
6自然科学发展与人文精神
7中庸之道是化解自然科学危机的惟一选择
后记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