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与经学之释义
今古汉宋之分争
廖平一生以研习、弘扬孔经哲学为己任,首发“戊戌康梁维新变法运动”理论先声,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创立“孔经天下天人合发”新论,在近代经学、史学、中医学、堪舆学、文字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是清末民初终前启后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作为一位在近代中国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经学哲学大师,廖平被上至政府主席学界泰斗,下至佃户租客贩夫走卒所敬重,享有如此盛大葬礼和高规格的追悼会,必有其堪当此誉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在阐述廖平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经学。
经学作为中国封建主义统治的政治哲学形态的指导思想,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的。从经学产生的历史轨迹来说,先有系列经籍的传习流布,再有经学的形成和演变,在此基础上,经学指导现实政治,现实政治变迁推动经学发展,形成经学与政治的互动作用。
一、经与经学
经的本义,《说文解字》说“织也,从糸(mi)至声。织之从丝谓之经。”就是织布时的纵线(从丝)叫经,经线决定着布匹等织物的宽窄长短,是织布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竹简成书,须用丝线(或熟牛皮绳)如经线般纵向编缀竹简成册,所以把那些竹简成册的重要的古代典籍也引申为经。先秦时期,儒、墨、名、法、道诸家都拥有这样的典籍。汉代经学家郑玄在《论语序》里说:“《春秋》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论语》八寸。”由此可见,“经”就是指大型典籍(以二尺四寸的典籍为主)。经过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派被历代的统治者尊为正宗学派,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又被尊奉为圣人,所以儒家流传的典籍用二尺四寸的特殊简册来书写,尊为经典。这些大型经典中蕴涵着封建社会的政治、道德、法律、文化、艺术等常理、原理,因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不可改变的常法,所以经典又有常经、常道(五常、伦常都用常字)、法典一类的含义。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解释道:“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早期的儒家经典是五经。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前六经即已存在。孔子在列国的政治游说失败后,返回鲁国,在教育讲学的同时,编订和整理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序《书》《礼》,删《诗》,正《乐》,序《易》(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记创作了《春秋》。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开始注重对六经的整理、传习和研究,通过赋予六经以义理,建立了经学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儒生公认为经典。但《乐经》在传习的过程中也许因为“曲高和寡”吧,逐渐失传了。
五经中,《诗》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无书,据廖平考证,《乐》实际上散入《诗》和《礼》之中);《书》以上古王朝的典、谟、训、诰、誓、命一类的言辞为主要内容;《礼》以民俗、法典为主要内容(包括音乐理论等);《易》以神学、哲学为主要内容;《春秋》以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对于史事的褒贬、评论)。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至战国时,孟子、荀子成为儒家学派两位著名传人。但先秦时期儒家经学与道、墨、法家的经学并立,还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指导思想。秦始皇一统六国、创建秦朝,采用法家经学,实行暴力的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使得儒家经学遭到残酷打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