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168294
  • 作      者:
    乔鹤著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实践》共分为三篇:第一篇,重点关注不同区域间的教育均衡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全纳教育、教育优先区、教育信息化、教育经费投入、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五个方面;第二篇,重点关注学校间的差异,主要内容包括:爱生学校、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改进、择校制、中小学校车制度五个方面;第三篇,重点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利益群体如教师和学生,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师流动制度、教育券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免费午餐计划五个方面。就内容而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实践》三个篇章是基于不同国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政策对象的不同而设置,每一个篇章中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如教育优先区计划和薄弱学校改进,寄宿制学校和校车制度等。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方面:区域均衡、校际均衡、校内均衡,每一方面所涵盖的内容都是非常宽泛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实践》所选取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全面细致的研究可以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进行。
展开
精彩书摘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实践》:
  除了韩国,据日本NHK网站于2013年10月31日报道,日本政府教育省将更换现存大学升学考试制度,提出了新的大学入学方案。方案中提到,要一改目前的大学生入学制度,导入能力偏重的新的入学制度,要求各个大学要通过面试和论文等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们的能力情况。由此可见,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方向发展。
  中韩两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中韩两国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意识观念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韩国在实施“平准化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评价及招生考试制度上的改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大学入学考试改革要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诉求”。为此,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
  一、注重考试的公平性,进一步实现城际间的教育公平
  在国人的观念中,认为考试是天然公平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由于考试成绩不好而被淘汰是公平而合理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今高考仍沿袭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面对同样的考卷考查不同的学生时,不顾学生间以往所处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影响因素,同样的考试考查学习条件迥异的学生,是很难确保其公平性的。同样的考试分数.对于一个在艰苦环境中的自学者和一个在优越环境中接受特殊辅导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不同的意义。如韩国的优秀学生多是通过课外补习培养出来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唯有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努力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距。我国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通过这样的途径加强对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改进并坚持对少数民族的关照,以此提高考试在不同区域间的公平性。2008年,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部属高校减少属地招生计划”等措施,大幅度增加了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考生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区域之间入学机会不公平的现状。目前正在研究推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高考也是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的有益尝试。
  二、在综合评价中提高应试者的竞争公平性
  韩国“平准化教育”改革高中可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这样的改革趋势说明了韩国政府在采取多种形式招生,努力增强考核的综合性。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入学考试中采取的终结性且唯一性的考试,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如前所述,这样的考试不仅在维护教育公平上的力量甚微,且因学生所处环境的差异,学习条件的差距,加剧了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
  由此可证,唯有采取综合性的评价录取方式,结合考查考生的特殊兴趣、专长、潜力等个性化因素以及高中平时成绩,推进对考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录取方式,才是我国升学考试制度的发展方向。这样的趋势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体现。如瑞典实行申请入学制度,一些名牌院校如皇家技术学院则在录取时主要参考学生高中阶段每学期的成绩以及实际工作经验。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第一章 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
——芬兰全纳教育
第二章 区域均衡发展的新防线
——教育优先区
第三章 互联网连村校
——教育信息化之路
第四章 4%
——教育经费投入的新起点
第五章 为选才而考
——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第二编
第六章 学生的精神家园
——爱生学校
第七章 学生的家外之家
——寄宿制学校
第八章 学有良教
——薄弱学校崛起
第九章 上个好学校有多难?
——纠结的择校热
第十章 开往春天的校车
——中小学校车制度

第三编
第十一章 拿什么留住教师?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第十二章 把优质师资送到学生家门口
——教师流动制度
第十三章 教育券能带来什么?
——美国教育券制度
第十四章 我们需要公平的舞台
——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
第十五章 从儿童的健康成长到教育的健康发展
——印度免费午餐计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